朱煥芝 劉鳳英
摘要: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的一種文明形式,建設精神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根本保證。在對文明進程的認識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思想,表明中國共產黨清醒地意識到傳統工業文明的弊端并且采取措施努力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
關鍵詞: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
(一)熱與自然生態失衡是生態建設的根本原因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自然資源,改造自然環境,但我們不能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不能忽視自然規律去改變自然環境,更不能犧牲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地球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它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它對人類活動的承載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人類的活動必須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才能得以長久地生存與發展。
目前我國的生態狀況也十分嚴峻。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蓋率居世界第130位?;哪恋孛娣e已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斷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類水質占27%。668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因缺水影響城市工業產值2000億元;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等等。生態惡化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已時不可待。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二)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條件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30年來首先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顯現加速擴張態勢。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8年的 30萬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經濟總量的加速擴張大大縮小了我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3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倍增加。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8年的 2.2萬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有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贏得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我們取得成績是驚人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那就是目前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我們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農業上大量的施用劃肥和農藥、工業上的三廢、森林的過度砍伐等等使我國的生態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嚴重不足。在資源總量方面,我國的資源已難以支撐我們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持續發展,現實的國情要求我們在經濟增長中必須加快緩解能源消耗太大的問題。正是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下,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
二、生態文明的內涵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這種理念并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面對自然無所作為,而是強調在產業發展、經濟增長、改變消費模式的進程中,盡最大可能積極主動地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
三、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強調要“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把生態建設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趨勢熟悉的不斷深化。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把人民群眾利益(包括物質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之一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說,注重環境保護和建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重要戰略任務。樹立生態文明觀,建設生態文明,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具有積極的促動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和諧理念”在內政上的重要體現。它不僅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能夠保證人類有個舒心的生活環境與良好的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且能夠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實現代際公平與代際和諧。
(三)生態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導解決中國發展新階段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近年來我國的人口、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許多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缺乏、物價上漲等問題日益浮現在我們面前,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同時也有由于人類在社會建設中忽視生態平衡、盲目發展而犯的錯誤引起的。隨著我國工業化建設范圍的擴大,生態文明地提出必然能使我們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緩解現有的社會矛盾,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采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對于尚處于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工程
在思想上,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要把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并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在政策上,應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措施上,應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采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和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嚴懲。核心要求是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在行動上,應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環境。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齊心協力保護環境。生態文明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要從整體上去把握生態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
總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不論對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