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生軍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改革、開放與發展的轉型期,人口迅速增長和現代化工業飛速發展,大量的生產、大量的消費和大量的廢棄物向環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大量的增加,環境質量快速惡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的環境也提出了較高的水準。因此,我國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對生存環境的治理。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把環境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變成經濟發展的“推動器”。
關鍵詞: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改革、開放與發展的轉型期,人口迅速增長和現代化工業飛速發展,大量的生產、大量的消費和大量的廢棄物向環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質大量的增加,環境質量快速惡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多數依靠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粗獷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一些地方現在評價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主要還是以當地的經濟發展規模及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并沒有把環境保護等發面納入其中的考核中。造成人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常常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具體起來就是:
1.地方追求GDP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在現在一些地方有些政府部門為了追求政績,就會單純地追求GDP的增長,興建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工廠為當地的GDP做貢獻,甚至形成了當地領導眼睛只盯著GDP的增長,爭當GDP書記、GDP市長的不良風氣。在他們大力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就會以當地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甚至在關停并轉和治理整頓的形勢下盲目擴張,大搞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掠奪性建設開采,過度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出現 GDP 增長的異化—虛增長、短期突擊的增長或結構失衡的增長。
2. 促進民生問題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目標之一就是促進民生問題,而解決民生的一個關鍵就是促進人們的就業,讓人們有生活來源。可以說當前我國所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就業壓力比較大。從農村看,每年轉移出去的有2.1億勞動力,一部分在鄉鎮企業,一部分在沿海地區中小企業打工,這些新增的城市人口往往超出城市環境的自凈能力,造成很大的環境污染,尤其是有些農民工由于在村里的不良習慣帶到城市中,給城市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經過對城市農民工生活的環境周圍觀察,我們不難看到,農民工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影響著周圍環境,比如生活污水隨便亂倒、生活垃圾不放在指定位置等等。
3.人們消費需求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也逐步擴大,消費的增大,就必然帶動生產的擴大,生產要想擴大,就必然會擴大場地規模,就會轉向破壞現有的環境,從而必然導致向環境索取的比例相對增大。在人們擴大消費的同時人們的浪費也很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達幾百萬噸,這種浪費就會對周圍的環境構成壓力。再者說,我國農產品消費需求就很大,基本每年的糧食需求要增加一百萬噸左右,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對資源和環境的要求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資源向環境供給是逐年減少的,環境的壓力是逐年加大的。尤其是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現在在農業生產中人們大多使用農藥等化學物質,而且在使用中不按科學使用,超標使用,結果造成化學污染。
在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理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要保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環境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因此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促使它們協調發展成了新時期環境保護所遇到的挑戰。因此:
1、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系統。環境監測系統可分為兩類。一是污染源監測,即對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監測。一般是在污染物排出口,定期、定點采集樣品,分析、測定不同形態有害物質的濃度、排放量以及時空分布規律。二是環境監測,也就是對環境中的污染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監視,明確其數值、范圍、污染程度,通過綜合分析描述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環境標準是按照嚴格的科學方法和程序制訂的,同時環境標準的制訂還要參考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時期的自然環境特征、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環境標準過于嚴格,不符合實際,將會限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過于寬松,又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體危害和環境破壞。可以說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方面起到特別關鍵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環境監測體系的投入,在國家加大對環境監測體系投入的同時地方政府也要建立專項資金來增添監測設備,改善監測條件,使環境監測手段朝著現代化建設,并且不斷的完善環境監測系統。
2、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樹立綠色消費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意識也逐漸的增強,人們消費意識的增強對拉動國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時人們的一些不良消費也嚴重的影響了環境的和諧發展。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手中的錢財增多了以后,就購買大量的商品,導致這些商品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我們要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改變他們那種盲目的、浪費的、不合理的消費觀念,提倡人們使用清潔的商品,樹立人們的綠色消費觀。綠色消費指人類為了與自然協調發展、保護自身生存環境而提倡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的需要,而選擇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商品和勞務,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高層次的理性消費意識,要求人們的消費活動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人類整體素質的提高,它體現了消費者科學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社會的總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同時我們也要改變以前的環境“無價值論”的看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通過價值規律原則,對環境進行價值推算,從而實行環境污染交易許可證制度,即在一個地區事先確定排污或排污濃度的總體水平,污染許可證的發放量等于這個環境污染總量。污染許可證可以在生產者手中進行買賣,從而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了,實現了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