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玲 陳 曦 楊靜賢
摘要:20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人類面臨著生存的困境。和諧社會的本質在于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要走出人類目前的困境,要以科學技術的生長點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科技進步生存困境和諧社會生態危機科技創新
一、人類的生存困境
(一)由三峽工程的例子所引發的思考
三峽工程首要的建設目標是防洪,使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三峽工程將給沿江的工業城鎮和廣大地區提供廉價而清潔的電力,這是三峽工程最主要的直接經濟效益。但是,水庫移民約達100萬人口需要重建家園。另外,庫區淹沒了大量的土地、耕地,在移民開發和城市遷建過程中,處理不當還可能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可能誘發地震等災害。
從哲學角度來看,三峽工程體現的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巨大,另一方面,也凸顯了一個矛盾問題,人類毫無顧忌的開發利用已經破壞了自然原有的生態平衡,而且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二)目前的困境
人類歷史的車輪一直在迅速前進,物質財富的積累也越來越豐厚,而這一切都源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一百年來,劃時代的發現層出不窮,產生了諸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等一系列科學理論和電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技術、等一大批新興的科學技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并迅速轉化為科技產業,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然而,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存在狀況,把20世紀與以往的世紀明顯地區別開來,但其所帶來的現代文明也使得人類的生存面臨著新的難題。
首先是人類生態環境惡化。人類與外部環境有著天然的聯系,人類衣食住行等需求的滿足最終離不開環境。“控制性的社會管理越是合理,越是有效,越是技術性強,越是全面,受管理的個人用以打破奴隸狀態并獲得自由的手段與方法越是不可想象?!逼浯?社會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攻擊性。人類用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爭奪主權和地位的攻擊性。事實上,人類困 境的制造者就是人類自己。
人類生存的困境既深且重,但并不等于沒有出路。困境亦可以成為光明的開始。遵循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歷史觀、真理觀和價值觀,審視人類當前面臨的生存困境是有必要并且也是勢在必行的。深刻理解和諧發展的內涵,思考關于科技發展與和諧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理論指導,也是我們的切入點。
二、當今中國如何實現科技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科技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這一決定包含了人類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和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理念,具有豐富的哲學含義?!翱茖W意味著要統一而協調地,特別是自覺地管理整個社會生活?!盵2]和諧社會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在科技與和諧社會關系上則是要實現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因此,科技進步需要與社會精神文明、社會經濟、環境保護這三方面實現協調發展。
首先,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已經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其次,科技開發與保護環境的協調關系。技術發展每前進一步,人類文明也隨之邁進一步。我們在享受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逐漸感受到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科技進步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三條發展思路
第一,正視科學技術的兩面性,合理使用科學技術,這是人類走出生存困境的出發點??茖W技術發展到今天已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狀況。社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馬克思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人類必須重視科學技術,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仍然要依靠科學技術這一強有力的基礎;但同時,對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也應給予客觀的評估,從而保持清醒的頭腦。讓科學技術在合理性的狀態下為人類創造財富、構建文明。人類以對科學技術的客觀態度關注自身發展,對科學技術始終有真切清醒的意識,是人類走出生存困境的首要前提。
第二,科學技術發展的價值目標應以人類的根本利益為依歸,這是人類走出困境的著陸點??茖W技術是生產力,在發展和使用科學技術時,應把其用在實現真正的人類目標上面。目前,人類的目標是走出生存的困境,獲得和平、安寧的生存空間,為人類的全面發展創造最佳條件,實現人類的和諧發展。人類必須正確預見科學技術活動的社會后果、經濟后果、生態后果,以關愛人類、關愛大自然的胸懷,掌握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并且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去進行監督和管理。
第三,以科學技術新的生長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現實需要的切入點。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在不知不覺地進行的,但是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0世紀,生態形勢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遭到極大的破壞,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科技后果的承受能力已接近極限。這種不和諧的病態關系又回射到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上,使得人類生存困境加劇。在此背景下,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時,應根據困境問題的現實需要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尋找發展科學技術新的生長基點,開發利用新興的科學技術。
20世紀,科學技術曾解決了人類面對的一個個難題,在人類走出生存困境的問題上,科學技術仍有無限的潛力,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有效開發利用科學技術,讓科學技術發揮其最大效用,成為人類解決生存困境的推動力。比如針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形勢惡化,人類應發展高質量的綠色科學技術項目,補償自然界的消耗,改善自然狀況。以科學的態度、發展的眼光、寬廣的胸懷,以實現人類生存的正義性為前提,去營造公正、文明、和諧的生存環境。這是人類擺脫生態危機和社會病態、實現可持續發展、走出生存困境的一段并不平坦但卻是明智的路途。
參考文獻:
[1]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8).
[2]〔英〕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上海:商務印書館, 1986.
[3]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4]馬凱,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增 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施工企業管理,2004(10).
作者簡介:周晶玲(1983-),女,江蘇鹽城人,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2007級科技哲學碩士研究生。
陳曦,(1985-),女,江蘇東海人,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2007級科技哲學碩士研究生。
楊靜賢,(1983-)女,甘肅西峰人,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2007級科技哲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