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元
摘要:我國城鄉貧富差距問題十分顯著,這是自然、歷史、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德結果。本文在對城鄉貧富差
距產生德原因進行分析德基礎上,提出了解決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對策
關鍵詞:城鄉貧富差距教育農村剩余勞動力
一、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GDP以年均9.6%的速度增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然而同時,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我國城鄉貧富差距卻日益擴大。
近年來,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一直在比較低。據統計,2000年增長了2.1%,2001年增長4.2%,2002年增長4.4%,直至2004年,在減免農業稅、控制糧食最低價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影響下,農民收入才增長6.8%。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使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結果,1983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2:1,在1984年開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后城鄉收入差距開始拉大,1994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86:1,2004年為3.20:1,2008年為3.32:1。而且,據李實、岳希明(2004年) 調查發現,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沒有涵蓋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一些非貨幣補貼,如城市當中許多人是享受公費醫療的,而農民是沒有這種待遇的。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來,城鄉收入比率比這個還要大,可能是5,甚至是6。
二、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產生的原因
1.農業的產業特性
盡管當今農村經濟包含多種產業,但是農業仍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農產品屬于必須品,收入需求彈性小于1,這意味著,居民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其他物品的消費,用于農產品消費的較少。農產品的這一特性決定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農業增長必然滯后于工業和第三產業,繼而造就農民收入增長低于城鎮居民。
2.中國農民的特點
(1)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由于計劃經濟時代采取城鄉分離的二元戶籍制度、糧食供給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給制度、就業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等的制度,排除了勞動力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可能性,特別是剝奪了農民在城市定居和就業的權力,農民被禁錮在土地上,農村人口城市化被阻止,造成我國農村人口比例過大。數量龐大的農村人口,造成了我國土地資源的相對不足,土地資源的相對不足對貧富差距有很大的影響。根據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相同數量的土地,勞動力人數過多會降低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進而降低工資水平。
(2)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農業人口素質不高。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顯示:我國城鄉之間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層次結構存在明顯差距,2000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中的文盲有3/4分布在農村,農村勞動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我國城鎮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率是鄉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輟學、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受教育少、缺乏技能,造成農村居民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低于城鎮居民,繼而農民工資也低于城鎮居民。
(3)農民思想觀念比較陳舊。我國農業長期堅持分散化的小農生產格局,造成我國農民普遍具有小農經濟思想。分散化的小農經濟實際上是一種自給自足的溫飽型的封閉經濟形態,其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儲備能力及轉化能力都很薄弱。農民的思想觀念陳舊、嚴重阻滯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勢必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3.政策因素
(1) 趕超式的經濟發展戰略所引起的生產率水平差異。我國政府為實現工業化,強調優先發展以城市為基地的工業,農業為工業服務。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工業發展:壓低農產品價格,以剪刀差的形式向工業提供原料,把農業中的資金強制轉移到工業中去,為工業發展提供原始積累。據國務院農業發展中心1986年的推算,在1953—1978年,剪刀差估計在6000-8000億元,而1978年,國家工業固定資產總計才不過9000億元。農業過多地為工業提供積累,嚴重削弱了農業擴大再生產能力,阻滯了農業的發展,使農村非農產業不斷衰落,農村商品經濟發展遲緩,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
(2)城鄉經濟改革力度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同。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提高人民收入的直接動力;政策扶持對相關產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的改革源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農民收入也有了極大的提高,然而農村后續改革卻沒有及時推行,與此同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卻持久深入地進行當中,產權制度改革、國企股份制改革和國企治理結構的創新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城鎮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動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另外國家大量投資于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大大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升級。相比之下,對促進農業發展的科研開發、新的生物化學和機械的技術開發投入卻嚴重不足,使原本已巨大的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3)分配政策。我國現行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政策對城鄉貧富差距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由于受教育少于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提供的勞動的質量比城鎮居民低,實行按勞分配,其收入必然低于城鎮居民。另外,由于上述各種歷史及現實的原因致使我國農村居民擁有的財富等各種生產要素皆少于城鎮居民,按要素分配只會使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化。
三、縮小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對策
1.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業大發展
我國經濟經濟已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的階段,財政支出應當向農業傾斜。首先由國家投資改善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大江、大河、大湖的綜合治理,集中力量興建一批具有綜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其次是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農業生態環境,政府應增加綠化、水土保持及防護林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最后是政府必須增加對農業研發和科技推廣領域的投入。農業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這需要政府增加農業研發和科技推廣領域的投資。比如扶持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業科學研究,推動新品種和新技術的開發;增加農業技術推廣投入,大力推廣科學用肥、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等技術。
2.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培養新型農民
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導致收入低是造成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因素之一。據美國經濟學家D.Gale.Johson 分析,中國農民在校時間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以增加3.6%-5.5%。如果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達到城市水平,城鄉勞動力的收入差距可縮小15%-20%。政府可通過加強農業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方式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首先在基礎教育方面,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把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好,使學校成為一個有利于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加強農村的師資力量建設,對教師進行良好的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實行優惠政策鼓勵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和骨干教師到農村任教。其次在技能培訓方面,一是與農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對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掌握一門或多門農業實用技術,使農民成為懂科學用科技的新型農民;二是加強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學校根據市場的需要開設專業和課程,讓更多的農民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能,以適應市場的需要,造就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3.進一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
實踐證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抑制城鄉貧富差距擴大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進城務工農民將其所得匯回農村,提高了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部分農民外出務工減少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提高了農業從業人員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和勞動報酬,進一步提高了農民收入。所以政府應采取措施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進一步轉移,首先是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過程不僅是人口在地區之間的轉移過程,而且也是勞動力由傳統部門向現在部門轉移,引發勞動生產率突變和提升的過程。其次是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最后是逐步廢除二元戶籍制度。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勞動力在城市的優勝劣汰而不是人為設置轉移障礙,給予每個人平等的城市準入資格,將“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統一為“居民戶口”,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自由轉移。
4.深化土地、金融等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當務之急,要抓緊落實好惠及農民的各項土地政策,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要全面清理和修訂現有有關征地方面的法律條款,將土地征用權嚴格限定在公共用途和符合公共利益的范圍內,充分保障農民對土地的基本權利,防止農村土地流轉中的侵權行為。要嚴格制止農村基層干部借土地資源重新配置之機大量尋租,侵害農民土地權利的各種行為。進一步明確界定農民的土地權利,使農戶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四權統一的承包經營權,特別是應將處置權有條件地賦予農民。要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并為他們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讓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失地不失利,也不失業。與此同時,要大力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革創新農村信用社機制;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大力培養民間金融機構,支持農村小額貸款機構的發展,以支持農民自主創業,實現收入增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李實、岳希明,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調查[J].財經,2004(3):36
[3]賈小玫,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研究[J],經濟論壇,2005(9).
[4]劉志英,中國城鄉差距現狀風險及對策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5]喻匯、李錄堂,農業人力資本流動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J]農業經濟導刊,2006(2).
[6]薛俊麗、羅小連,對山西農民收入增長的思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