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改英
摘要:簡要敘述社保基金的建立與發展過程,通過分析我國社保基金的現狀,找出目前基金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從制度完善與內部挖潛來實現基金的增收與節支。進而結合國內外的市場經濟環境與政策環境,來分析實現社保基金增值的市場途徑及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社保基金制度完善市場運營
一、總論
我國于1991年頒行了《國務院關于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由此開始建立新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即養老保險費用由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共同負擔。2000年8月,為了給社會保險基金提供戰略儲備,彌補今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社會保障需要,國務院決定建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同時設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其主要宗旨之一,是為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與增值,從而更好地保障和接濟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于是,如何管理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的資金以及如何在當今的金融市場中實現該基金的保值與增值成為亟待研究解決的新課題。
二、自我完善 內部挖潛
1、管理成本。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貝弗里奇(W.H.Beverridge)1942年11月任英國部際協調委員會主席期間向英國政府提交的《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報告中指出:“管理機構眾多,互相獨立,且各自為政是社保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國家基本養老基金的管理費用均由基金本身承擔。基金結構越復雜,管理費用就越高,退休人員能享有的養老金金額也就越低。因此,降低管理費用應是國家基本養老基金的主要目標之一。一般說來,采取統一帳戶的國家養老基金系統的管理費用較低,而采用個人帳戶、分散管理的系統費用較高。中國的國家基本養老基金采取個人帳戶的方式,應是考慮到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和需要,為此付出較高管理費用的代價在目前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應考慮盡量將此費用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上,以節約管理成本。
2、逃費問題。我國現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混合制度,社會統籌賬戶由企業按職工工資比例的12%繳納,個人賬戶由職工個人按工資比例的8%繳納,養老保險繳費的多少直接影響到企業雇主的利潤,在這種制度下,公司和職工都面臨著逃費的激勵。
我國養老保險逃費問題日趨嚴重,保費收繳率從1992年的95.7%降至1997年的80.0%,年均下降近3%;1998年企業累計欠繳基本養老保險費318億元,1999年達到388億元,到2000年6月已達414億元。大量的逃費行為使得基金收入遠低于基金給付需求,使養老保險統籌賬戶收不抵支、個人賬戶成為“空賬”和繳費率上升,個人賬戶資金無法實現保值增值,加重了養老保險承擔的轉軌成本債務和制度營運風險。
減少養老社會保險逃費的對策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養老社會保險制度設計模式。采取根據失業風險程度實行差別費率,政府根據各行業的情況,對失業率高的行業按高的費率來征收保險費,對失業率低的行業按相應低的費率來征收。這種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解決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的弊端。
(2)改進養老社會保險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目前我國的社保費改稅的條件已逐步成熟,且已積累了一些經驗,可在適當時機實施逐步推進。這樣做的好處是利用稅務機關執法上的權威性來保障社保基金征繳的有效性,并可節省政府開支。
(3)在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或滯漲的宏觀經濟環境中,可考慮暫時降低養老社會保險繳費率并減少基金項目或收益率使養老社會保險能夠在一個較低水平下正常運行,但最終方案還是解決宏觀經濟問題。
3、參保范圍。我國雖然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連年上升,但距離覆蓋全體城鎮就業者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2005年末,我國城鎮就業人員為27 331萬人,其中13 120萬人參加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僅占就業人員總數的48%,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非國有企業(包括私人企業、外商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參加人數較少。為此,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將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工作為重點,力圖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
4、替代率低、支付壓力大。 中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在制度設計上為60%,退休金的替代率在1997年以前高于80%,其后逐年下降,到2005年降至50%,遠低于設計替代率。即使替代率逐年下降,中國養老金支付總額仍呈持續增加態勢,養老金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從1980年的1.12%增長到2004年的3.30%,這與中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密切相關。
三、對外拓展 培植財源
1、社保基金尋求保值與增值的市場途徑
(1)價值型投資。可以通過對入選成份指數的股票進行總體組合投資,進行模擬化的指數投資。一般來說,入選成份指數的股票都符合業績優良、流通盤較大、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有持續穩定的現金流等特征,能夠較好地規避市場風險。因此,從社保基金要求平安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特征來看,完全可以采取價值投資的方法,確保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2)國外投資。其好處是:第一,可減少本幣實際匯率波動帶來的不穩定性;第二,可通過國際多樣化投資分散投資風險。而我國社保基金的對外投資宜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確保基金安全的條件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投資方向上可考慮首選香港市場。
(3)參與新股配售。從目前的國內市場看,新股配售兼具低風險性和高收益性,這恰與社保基金的管理目的相一致,可作為社保基金實現較快增值的首選途徑。而從近一階段看,社保基金在新股申購中表現也較為積極。
(4)委托理財。近年來,社保基金一直在謀求投資私募股權領域,而社保基金總資產的10%可用于投資市場化PE(股權投資基金),也已獲得有關部門批準。10%是經財政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同意后確定的一個比較保守、安全的比例。在投資PE的過程中,應有十分嚴格的內部與外部程序和一支在股權投資領域積累了多年投資與管理經驗的專業隊伍。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社保基金的投資范圍還可擴大,未來可以成為創業投資基金、成長基金、并購基金等基金的LP(即有限合伙人,僅僅投資資本但不參與公司管理)。
2、社保基金市場化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投資監管。安全原則是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的首要原則,“嚴投資松監督”的基金管理制度其政治、經濟風險很高。社保基金有內在的投資沖動,與嚴格限制的投資政策沖突的結果必然是基金的違規操作。基金在法律上不具獨立人格,基金管理的政治風險就存在。我們需要直面社保基金的本質要求,建立“寬投資嚴監管”的基金管理制度和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運營的投資管理體制,分離基金管理人、投資者、保管人等多重角色,實現專業化管理,并保證各主體能相互監督。
另一方面,本國證券市場不發達通常意味著社保基金管理水平、風險控制能力較低,而且證券監管不完善,過快放松社保基金的投資限制,很可能導致投資失控和大量資本外流,因此加強投資監管就顯得格外重要。
(2)市場規范。從我國證券市場的目前狀況來看,散戶占據絕對多數,機構投資者數目較少,這就使得證券市場上的“投機”氣氛濃厚。由于監管能力有限,使得我國的證券市場雖經多年發展但仍不規范,而保險投資一般是在專業化操作下進行的長線投資,其對分散風險以及有效運用投資組合的強烈愿望必然要求有一個發達、成熟且規范的證券市場。因為成熟的證券市場其投機性和利率波動都比較小,可以為保險投資的理性決策和操作提供現實可能。并且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中,完善的交易機構以及靈活的交易機制還可以充分滿足保險資金的流動性需求。不難看出,我國目前不規范的證券市場難以滿足保險投資業務健康、快速發展的客觀需要,保險投資和證券市場之間還無法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機制。所以今后一段時期,大力規范、整頓和發展我國的證券市場,進而拓寬我國保險公司的投資領域,就成為推動我國保險投資業務發展以及穩定證券市場的重要工作。
(3)人才儲備。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實現社保基金市場化運營的前提和保障,缺少市場化運營的專業人才,實現社保基金的增值就將成為空談。
我國從一開始就應該培養一批精通國際資本市場運營規則和經驗的國際市場投資人才,為我國的國際投資基金建立充足的人才儲備。
(4)防范資本損失。2009年5月6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發布了2008年年報。年報披露,2008年,全國社保基金投資股票發生重大虧損,并直接導致“交易類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額”-627.34億元,“基金權益投資”虧損393.72億元,2008年全國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率為-6.79%。其中從社保基金的部分組合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的“追漲殺跌”中可見一斑。
事實上,全國社保基金作為中央政府統籌的巨額準備金,身系著全國人民養老保障的社會大計,在組合投資上,必須科學而審慎的決策,除了兼顧安全性、流動性與盈利性外,還應遵循“反周期”進出股市的原則,以成為股市的“穩定器”,這樣不但可以兼容調節市場的宏觀功能,還可同時達到保值增值的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珍,《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體制的選擇——以國際比較為基礎》,人民出版社,2005.
[2]周小川,《用有效措施發展資本市場 擴大直接融資》,在第12屆國際銀行業大會上發言,2003年7月.
[3]劉如海,《積極拓展投資渠道,充分發揮“雙輪效應”》,中國保險報,2006年3月24日.
[4]項懷誠,《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運營的幾個問題》,載自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官方網站.
[5]王琦,《社保基金境外投資分析》,載《經濟前言》2004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