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體以及能動性地探討是人類發展史中最能體現人類價值的哲學話題,對主體、主體能動性地研究歷來被賦予重要意義,通過論述主體地確立以及主體能動性彰顯的條件和價值性等具體實踐性問題,為更好地把握主體能動性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提供直接參考價值,也為更深入地研究主體能動性問題借鑒經驗,為能動地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提供依據。
關鍵詞:主體能動性主體能動性
主體能動性問題地探討在中外哲學界一直以來就是哲學家思考的問題之一,西方從古希臘哲學中開始萌芽,經過中世紀的沉寂后被笛卡爾重新賦予活力,經過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等大家最后被馬克思真正賦予科學的解釋和發揚。從歷史發展的時間跨度來看,雖然古代哲學走過了漫漫的十多個世紀,人類的哲學知識有了大的進展,但真正把主體能動性思想推向人類認識的新高度和快速發展的階段卻開始于近代西方哲學史上的“認識論轉向”之后,從那之后一直是各國哲學理論界探討的重要領域,而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對主體能動性地研究更有時代意義。
主體能動性主要是探討主體以及主體性、能動性、主體能動性發揮的價值標準等主要方面的問題,為此本文就從這三個有機結合的主要部分進行了劃分和總結。
一、主體以及主體性
在人類發展史中人類一直都冠以主體或萬物之靈來掌控著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人類似乎天生就是整個世界的主導者,但人類的主體和主導地位不是如我們現在想象的那樣簡單而獲得的。我們今天都承認人是整個世界的主體,主體就是人,這緣于人類不斷地同自然界斗爭或者說是不斷的同客觀世界發生關系時一點點的驗證而建立的。而人也特指人類這個群體,而非個體。正是人與周邊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讓人類意識到人類是能動的,從而確保了人的主導地位。而人與客觀世界發生關系即人類不斷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確立了人的主體活動方式,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體現人類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結果又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價值尺度。
今天人類作為世界的主體毋庸置疑,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體?馬克思對主體主要從三方面進行了界定:一、作為主體的人,無疑“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二、人作為主體,在于他是社會的歷史的存在物;三、真正的主體必然是個體性與整體性的統一。第一點說明了人作為主體首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進化產物又是改造自然的主體,人只有認識到自己是自然的有機一部分才建立了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根本前提和物質基礎。第二點向我們說明了人要真正成為主體,只有自然屬性是不能說明人的本質和主體的涵義,人只有具備了其特有的社會屬性即“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才能進一步突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結成的復雜社會關系,也正是在人類的對象性實踐活動中體現著人類的本質力量,客觀映射著人作為主體的特征。第三點向我們說明人作為實踐的主體是與社會歷史相聯系的。一方面,社會是主體彼此發生的社會聯系和關系的總和:另一方面,社會又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 。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必然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是個體性和整體性的統一,離開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歷史。
人類的實踐活動確證了人類的本質力量,從而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而人類的本質力量的確立過程就是彰顯人類主體性的過程,而主體性的發揮過程進一步印證了人類的主體地位,可以說主體與主體性是息息相關的一組概念,二者是統一不可分割的。主體性的表述既要客觀又要突出人的本質屬性就必須在實踐的活動中突出人類的本質屬性或者說本質力量作用于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應該強調主體性是人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自發性與自覺性、為我性與我為性、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其本質是主體與客體發生關系的實踐過程中主體本質力量的確立和展現。
二、主體能動性]
能動性一詞作為哲學概念不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的,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就用以標示那為自我、思維、絕對精神所獨具, 而為物質的東西所不能有的獨立自主性和自由創造性,這時就譯作能動性。但馬克思考究唯心主義者提出的能動性概念和他們所指向的能動性涵義后發現:意識, 或者精神, 作為整體, 其獨立自主性當然是對物質而言, 創造性也是指創造出物質實體來,但這是十分荒謬的,所以唯心主義講的能動性是一種抽象的能動性, 實際并不存在。和唯心主義者相反,舊唯物主義者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 對對象、現實、感性, 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們當成人的感性活動, 當成實踐去理解, 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馬克思首次在唯物主義基礎上, 在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揭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從而在克服舊唯物主義的缺點,徹底堅持唯物主義原則的前提下,為了劃清人和動物的界限,確定人類區別于動物本質,從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的原則出發,堅持存在決定思維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能動性是一種具體的能動性,是人類思維實際具有的作用或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即在實踐中表現出的自覺性和目的性。
在馬克思確立能動性概念表述的基礎之上,當今學者對能動性地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深入,具體表現在能動性是不是只專屬于人的?有主張萬物皆有能動性,物的能動性是物質本身運動變化的內部動力和源泉,物的能動性是客觀存在的。有主張能動性是專屬于人的, 即只是思維活動或思維的主體——人的屬性,只有人才有思維和意識,只有具有這些屬性的人才能稱的上有能動性。為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能動性地提出是針對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主觀能動的反映,能動性是人的特性,只有人類才有能動性,也只有實踐中的人所具有的能動性才具有意義,能動性就是思維主體的人自覺的活動屬性。
對主體能動性地表述依然應該在強調主體以及能動性的基礎之上進行科學地把握,在實踐中強調主客體發生關系,注重主體的選擇性、目的性。事實上主體能動性包含兩方面,首先是承認人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地位,這是能動性發揮的前提;再有主體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主體的實踐活動不單是主觀、精神或思想意識的活動,這只是全部活動的一方面。主體能動性是人類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而又作用于人的實踐活動,具體體現在人類的認識活動中和實踐行為活動中。
對主體能動性內部機制地研究在當今社會中更多強調對人和人類本身發展的關注。主體能動性既然是人類在實踐中體現人本質特性的最根本的表現方式,探討其內部機制必然不能脫離實踐這一環節,要在實踐中尋求答案。既然人類的實踐活動突出地表現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認識活動中最重要的是體現人類對客體的認識水平即意識形態的把握,充分體現在人類認識客體的全過程,包括主體認識自己和客體、了解周邊環境特點、人類實施的計劃目的的可行性把握、以及人類利用現有工具和語言等等存活在人大腦中的意識內容。在改造世界的實際的實踐行為活動中,體現在主體如何把意識形態中的理想等觀念性的東西轉化為實際的現實的能動過程,充分地表現在人類在具體的實際的行動中從實施行動到達到人類預想目的這一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和步驟,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所展示和利用的屬于人所特有的本質屬性。
主體能動性地發揮不能離開客體的制約和限制,必須在客體的制約前提下,尋求能動性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必須堅持主觀符合客觀的唯物主義原則,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唯物主義基礎上, 堅持主客體辯證統一論, 客體是基礎, 主體是主導, 主體能動性與客體制約性是辮證統一的。這就要求主體在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客體身上找到認識和實踐的最基本的條件和內容,在此基礎上準確地找到客觀事物的規律,進一步提升主體的素質以備主體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在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中客體是基礎,客體制約主體,主要表現在客觀條件(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客觀材料(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工具、手段、素材、對象,包括精神材料)、客觀規律(客體發展的固有規律)對主體能動性的制約。
三、主體能動性發揮的價值標準
在人類主體性確立的實踐過程中,基于人類的至高無上,逐漸確立了一些基本的主體性原則:即理性原則、目的論原則、人類中心原則以及自我完善原則。主體性原則的確立助長了人類在與客觀世界發生關系中的“人類中心論”的蔓延,但由于主體性原則自身的內在矛盾,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日益尖銳化,最終導致它的衰落,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為此,作為對主體性觀念否定得最為徹底的是后現代主義者,他們提出了反主體性、主體性的“消減”等理論觀點以示對現今的主體性和主體性原則的批判。
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在當代社會中,人的主體性在取得輝煌勝利的同時,發現自己處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人的主體性在擴展中引起了反主體性的問題,包括主體自身的異化、客體的反主體化和他人的非客體性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后現代主義者更多地把批判的焦點放在現代社會的“現代性”上。在他們看來真正的主體并不存在,因為現實中的主體即反思的主體已經是一種“異化了的主體”,在他們心目中,真正的主體是本我或本能的欲望沖動或無意識。正是現代社會的發展,使人類面對自然和人本身時產生了主體性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最終解決仍然需要依靠作為主體的人。后現代主義者對主體認識地批判必然會讓我們更深入的思考現實的主體性困境,提醒人類重新思考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行為,重新對主客體的關系進行審視,為人類與客觀環境關系地改善提供最緊迫的理論動力。
當近代西方哲學界高呼主體論的同時,主體能動性的研究和最大限度的實現能動性的科考論證在哲學界引起來大家的廣泛關注,當人類不斷地意識到正是人類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才取得了現有的社會革新和文明進步,當人類一次次為自己的成果而滿足時,特別在主體性原則的影響下,“人類中心主義”思潮的蔓延更加助長了人類對自然本身地占有和控制。面對人類地發展現狀,人類應該重視后現代主義者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應該認真研究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研究自然、社會和人的現實關系及其變化趨向,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特別是對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建立符合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價值標準。應該提倡充分把握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動性的觀點,但更應該提倡在滿足人類發展需要的同時維護自然地發展。
綜上所述,主體能動性的產生和發展是隨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而不斷地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人類認識史和社會生產史。正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所驅使著人類對自己和周邊的宇宙世界萬物進行了知識積累,而隨著生產實踐的不斷深入和高科技的應用,人類不斷地實現著變“自在世界”為“為我世界”的改造活動。這種改造活動的成功與否,不僅直接取決于人類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主體能動性的發揮程度,而且也取決于人類的主體能動性地發揮與客觀世界規律符合的程度。無論是在認識過程中還是在實踐過程中都需要人類主體能動性地發揮。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不斷豐富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無疑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提供了最具有主體性的外在動力,這也構成了人類主體能動性研究的最重要的方面,誠如列寧所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能創造客觀世界。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能一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為標準,要兼顧自然地發展,讓人和自然和諧地發展,讓人類真正擁有長足發展的依賴,因此改造人類自身的主觀世界比改造客觀世界更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陶富源.論主體及主體性[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3(5).
[3] 邵路才.李大釗主體能動性思想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07.
[4] 黃德金, 李曉江, 廖春景.論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的主體條件[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2).
[5] 南旭耀.主體能動性與規律性[J]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3).
[6] 郭曉紅.論主體能動性與客體制約性的辯證法[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2).
作者簡介:張新生(1981-),山西靈石人,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200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