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從禮

有人說, 國際金融危機象一塊落水巨石,不僅使國家的經濟發展受阻,也讓一些官員的心態蕩起了層層波瀾。這話不假。
“五一”節期間,我與幾位在政府和企業擔任領導職務的朋友喝茶聊天,話語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保經濟增長的問題上。有的說,現在保增長的工作很復雜,抓起來難度太大。有的說,現在動不動就問責,為此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哪個方面出問題。還有的說,現在抓工作力不從心,總感到不適應,太費勁。......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在位不知在位人的酸甜苦辣。我這個既不當家又不在官位的人自然也就感受不到幾位朋友的在位苦衷。不過,他們的苦衷讓我看到一種心態,那就是在抗擊國際金融危機、保經濟增長的艱巨任務面前,他們感到自己的領導能力不適應,知識水平不適應,心理素質不適應。從這些諸多的不適應中,我又隱隱約約看到一種恐慌心理,恐慌什么呢?集中到一點,就是恐慌完不成任務,恐慌工作干不好丟了烏紗帽。
對此,我想起了毛澤東同志當年在延安發起學習運動時講的一段話:“我們隊伍里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當前,在抗擊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有的同志因這不適應那不適應而產生的本領危機意識,不就是“本領恐慌”嗎。俗話說,家有金鋼鉆,不怕攬瓷器活。因自身本領欠缺,或者說自身素質不到家,在應對經濟危機中產生“本領恐慌”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無可非議的。應當說這種“本領恐慌”,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現,是一種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使命感的驅使。那種不知自己“半斤八兩”,整天渾渾噩噩混日子,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建設事業沒有一點壓力的人,是不會產生“本領恐慌”的。
當然,“本領恐慌”只是一種心態反映,不是問題的全部,而如何對待和治療這種“本領恐慌”,則是問題的根本。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面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紛繁復雜的國家經濟形勢,要求全黨“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扎實抓好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這一基礎工程,教育他們“一定要刻苦學習、埋頭苦干,不斷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因此,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發展造成的這樣那樣的困難,怨天尤人,唉聲嘆氣,是無濟于事的。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堅定信心,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學習新知識,樹立新觀念,掌握突破困境的領導本領。總之,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具體講,我覺得以下三個方面倒是治療“本領恐慌”的三味良藥:
其一,刻苦學習,長本事。學習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向書本學習,一種是向實踐學習,而兩者是相互作用的。眼下最緊迫、最急需的是要聯系本單位、本行業的實際,認真學習領會國際金融風暴以來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應對政策,弄清楚該怎么干,不該怎么干,這是戰勝困難的靈魂、主心骨。正如有的企業老板所體會的,“只有學的好,才能干的好”。
人們知道,我國是全球文具制造大國與出口大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文具業出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怎么辦?就在一些本行業老板覺得走投無路時,中國最大的筆類制造商、浙江寧波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通過學習分析,看到了危機中的商機,堅信文具業作為“2008年的重災區”,有望成為“2009年的高增長行業”。為此,他們從四個方面逼迫自己實現轉型升級:一是“造武器”,即加快出口產品轉型升級,加大歐美緊缺的環保、時尚文具的產品開發力度;二是“換角色”,即摸索“一站式配貨”,完成從玩具制造商到玩具服務商的轉變;三是“練內功”,即提高自身內部的產業鏈成熟度;四是“控風險”,即主動出擊了解客戶經營及信用狀況,降低海外回款及商業合作風險。正是學習讓他們練就了這套“組合拳”,打出去后不久,不少外商都向貝發下達了2009年度訂單,訂貨量同比增長50%以上,而且有些訂單是因為其他生產商家倒閉而轉過來的。
這個事例進一步說明,學習是“顯微鏡”,可以幫助你從細微之處捕捉商機。學習是“助推器”,能夠給你突破困境的力量。當然這種學習是需要基礎的,這基礎就是對國家經濟發展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這種意識越強烈,學習與突破的自覺性就越高。否則,是學不進去的。
其二,求真務實,重實干。面對金融危機給經濟工作造成的影響,總覺得身上有一種壓力,是正常的。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而要減輕這種壓力,變“本領恐慌”為進取力量,很重要一點,就是求真務實,注重實干。如果作風漂浮,抓工作熱衷于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講起來頭頭是道,干起來沒有實招,對上級匯報“一枝花”,實際工作“豆腐渣”。這樣抓工作不出問題才怪呢。
據報道,今年4月10日,某市政府辦公廳3號辦公樓發生火災,半小時后大火被撲滅了。可這場火災讓當地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2月15日該市某街發生過一次大火。為此,市政府專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集中3個月時間在全市范圍內大力開展“春季消防安全隱患大整治”專項活動,以避免類似事故再次發生。可時間過去不到60天,怎么市政府又燒起來了?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對此次“整治”的質疑。因為扎扎實實整治必有實效,倘若這種整治是看在“火頭上”,表明一種態度,做出一種樣子給上級看,那么其結果必然是白吆喝一陣、瞎折騰一陣,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這個事例進一步說明,本事是在實干中增長的,等著天上掉餡餅,是永遠學不到真本事的。那種抱怨“動不動就問責”,喜歡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人,實際上是一種懶漢思想的表現,是只想當官不想盡責的表現,這種思想觀念如不轉變,振作精神,真抓實干,在當今大干大發展的時代,不僅烏紗帽難保,遲早要被時代所拋棄。為此,我很欣賞那句話:“讓‘折騰者謝幕,讓‘實干者登臺”。
其三,廉潔自律,講奉獻。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產生的“本領恐慌”,表面看是個領導能力問題,而實質則是當官為了啥的問題。為黨為人民的利益為官,就會天不怕地不怕,只要黨和人民需要,刀山敢上,火海敢闖,沒有本領能挖空心思學本領,沒有辦法能絞盡腦汁想辦法,始終有一股子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沖勁。而為了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為官,必然是一事當前先打個人的小算盤,有利可圖,就千方百計去干,沒利可索,則能推則推,推不掉就拖,根本談不上去創造什么真正的業績。
“晉官難當”早已是“業內人士”的共識。據介紹,從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間,山西省就換了四任省長,臨汾市也換了四任市長,平均時間都不到九個月。之所以“晉官難當”,據說是因為該地礦難等事故頻發,遏制不住。這就要求繼任者在整治事故隱患中,必須堅持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敢于碰硬、敢于摸煤老板的“老虎屁股”,切實消除礦難隱患。試想一下,如果履新的晉官只當官不干事,出于私心,不敢碰硬,事故就會照出不誤,黨和人民能容忍這樣的晉官留任嗎?其結果不是瀟灑地掛冠而去,就是被人擼下頂戴花翎。這就充分說明,只有解決好為誰當官、怎樣當官的世界觀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執政者的領導能力。
心底無私天地寬。我們的領導干部應有黨的事業大如天、責任重如山的意識,常懷創業之心,常修為官之德,常除非份之想,廉潔自律,克己奉出,永葆共產黨員政治上的堅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才能在各種復雜的局勢面前不迷失、不懈怠,才能在各種考驗面前,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事實也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一次會議上講話中所提到的:“只有建設一個進取有為、勤政廉政、務實高效的政府,才能夠更好地凝聚人心,有效協調各方面行動,形成全社會合力,有力應對金融危機,戰勝困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