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龍
從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性金融危機,直接影響實體經濟釀成世界經濟衰退。面對世界金融海嘯的沖擊,我國應當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才能最大限度把影響降至最低呢?筆者認為,應當樹立信心,化危為機,可從四個方面,采取積極措施,以應對挑戰。
從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性金融危機,直接影響實體經濟釀成世界經濟衰退。由于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對外開放度不高,與世界接軌的金融改革還處于正在摸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這次世界金融海嘯沖擊程度相對小些。但由于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外貿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四成左右,因而后續影響相當大。世界銀行近期已將我國2009年經濟增長預測從7.5%調低至6.5%。面對世界金融海嘯的沖擊,應當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才能最大限度把影響降至最低呢?為此,應當樹立信心,化危為機,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挑戰。
一、適時推出創業板市場,為中小企業融資開辟途徑;規范民間借貸法規,激活民間沉睡的數萬億資本;擴大和拉動內需,增加國債發行,實行結構性減稅,力爭實現彎道超車
應對這次經濟危機,歸根結底是要拉動和發展好我國的經濟。而擴大政府公共投資,引導現有資金有序流動,是進一步擴大內需最主動、直接、有效的措施。對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的我國而言,僅出臺四萬億投資及9000多億配套資金,顯然是不夠的。我們要多管齊下、綜合配套才能取得好效果。
(一)盡快推出中小企業創業板市場。通過成立創新基金、培育基金等形式,為中小企業提供最基本的資金扶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以廣東為例,中小企業資金缺口1.2萬億元,銀行貸款最多只有7%,僅靠銀行貸款只是杯水車薪。
(二)盡快出臺民間借貸法規。據統計,我國居民儲蓄高達23萬億元。我們不差錢,差的是用什么辦法盡快把這筆錢激活,變成投資力和消費力。讓民間借貸市場從灰色走向規范公開,讓沉睡在民間的巨額資本滾動起來,可以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三)擴大國債發行量,新籌資本的服務對象應向民生傾斜。已發行的國債與GDP比例,從目前來看完全在安全范圍。應對此次危機,可以適度增加國債發行,新籌資本重點向醫療、教育保障體系等社會福利傾斜,向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投入傾斜,向民營企業及中小企業傾斜。
(四)實行結構性減稅,推進稅費改革。從世界各國歷史經驗來看,減稅是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好方式。優化稅制,并采取減稅、退稅或抵免稅方式,減輕企業、居民稅負。短期內會因稅收減少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財政赤字,但從長遠來看,可以促進企業擴大投資,促進居民消費,增強經濟活力。從應對危機來看,安全范圍內的短期赤字是可以付出的代價。低稅負不僅刺激消費,而且鼓勵大家去創業創富,這是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動力。
(五)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打破壟斷提振經濟。目前,我國電信、民航、鐵路等行業高度壟斷。壟斷拉高了市場準入門檻,影響民營企業的進入和發展,排斥了公平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落后,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益,容易滋生腐敗,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為此,必須減少行政審批,國有經濟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并適度引進外資參與競爭,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既可提升我國企業的整體市場競爭力,又可減少貿易磨擦。
二、外匯投資應順勢而變,向多元化發展方向調整,新增外匯投資重點可與境外有關國家合資興建能源、礦產、綠色高新科技企業,搶占長遠發展至高點
目前,我國經歷30年改革開放的不懈累積,外匯儲備已達2萬億美元,占世界2/5,相當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夠用來幫助各國應對危機儲備基金的6到7倍。但在外匯投資使用上,因種種原因,品種和形式都過于單一,等于長期為美國等提供了低息和無息貸款,回報率很低。其中7400億美元購買了美國國債,但到目前為止增值為零。溫家寶總理坦承:購買的美國國債面臨貶值風險,希望美方恪守信用保護中國利益。
此外,目前全球800個大型油田中,有73%的油田的開采呈逐年下降。石油一旦出現短缺,國際油價必然會上升并不斷創新高紀錄,從而加快通貨膨脹的速度,可能再次導致世界經濟再次陷入大蕭條。有關分析預測:未來幾年至幾十年,世界很可能會因為石油短缺而再次陷入新的危機。因此,一方面,可以適時適當減持美國國債,降低外匯資金的貶值風險和不確定狀態;另一方面,我們不妨調整策略,把減持的、新增的外匯,投資在與有關國家合資興建石油、礦產、綠色科技和技術創新方面,培育新興企業,發展自己有股權的綠色、高新科技、石油礦產等產業,或者部分購買成熟市場的跨國公司股權,參與世界名牌的運營,為促進全球經濟復蘇,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搶占至高點。
三、化危為機,積極參加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增大我國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話語權,合理安排我國金融開放的步驟與速度,在開放風險與收益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促進人民幣向國際化過渡
作為外匯儲備、近三十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均為世界第一的大國,我國完全可以通過類似G20財長會議、倫敦金融峰會、中美戰略對話及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會議,積極參加經濟戰略問題討論,明確地指出現有體系和治理結構的缺陷及應吸取的教訓,鮮明地提出符合我國利益的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構想。
2009年3月,我國央行領導撰文公開叫板美元地位,提出必須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避免現有缺陷,并能保持市值長期穩定的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并以此取代現有的特別提款權。這個意見很快受到聯合國及歐盟、拉美、俄印等大多數國家的響應支持,美元地位開始風雨飄搖。
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美元霸權的腐敗。事實表明:只有一種基礎貨幣,難以構成具有實質性的制約和監管。只有當產生三種甚至更多的基礎貨幣時,才會構成互相競爭互相制衡的局面,才會造就一個比較公正的國際金融和經濟秩序。我們可以明確追求最終目標——全球金融多極化。具體可分三步走:第一步,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國家,共同發起召開“世界貨幣”專題國際會議,讓地球村成員都參與討論,提出方案并進行民主表決;第二步,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步用世界貨幣替代現有儲備貨幣美元;第三步,追求全球金融多極化,使人民幣成為一種國際基礎貨幣。
如何安排我國金融開放的步驟與順序,在開放風險與收益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合理安排國際化的步驟和速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我們當前應深入研究的最重大課題之一。由于貨幣目標政策和金融監管目標存在沖突,因此,我們要重點吸取美國次貸因放寬管制造成危機的教訓,盡快彌補我國金融監督體制的漏洞和落后,必須首先建立我國的金融安全網,包括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監管制度、存款保險制度、投資者保護制度、貸款人制度、金融機構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在此基礎上,根據國際巴塞爾文件精神,積極參與全球金融安全網的建設和完善。
四、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從根本上防范金融風險的積聚和擴散,推進更加廣泛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健康發展
此次金融危機,主要原因是美國等推出放寬限制、鼓勵衍生金融產品,創建以市場為中心和以金融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模式,監管形同虛設,從而產生泡沫經濟。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我們應當從中吸取教訓,正確處理儲蓄與消費的關系,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虛擬經濟與實際經濟的關系,設置并嚴格把握國家借貸的比例上限,從根本制度上,從日常管理和操作上,杜絕違規操作。
要加強各國金融信息的交流溝通,加大對全球資本流動的監測力度,防范金融衍生風險的不斷傳遞、放大。要擴大國際金融體系監督面,建立高效及時的危機預警機制和各種監督制度,建立新的金融高管的薪金、獎金制度,使高管薪金、獎金與盈利掛鉤并且公開透明,可上可下,在合理范圍內浮動,每年收入還須接受政府及社會輿論和各媒體的監督,堅決杜絕各種可能發生的不法事件及極不道德的事件。歷史經驗表明: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加大危機的嚴重程度,還會使危機持續更長時間,是損人不利已的做法。我們應當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爭取早日建立公平、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