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時空觀念的統一:有關中國音樂史教學與研究的思考

2009-07-10 09:03:24康瑞軍
音樂探索 2009年2期

摘 要:學界目前對中國音樂史的教學和研究,主要是由音樂史實的歷時呈現來展開歷史敘述,而對歷時截面中共時差異的關注明顯不足,由此,我國音樂史上早已進入古人視野的空間地域音樂文化劃分的敘述傳統、姊妹學科在音樂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未得到普遍而充分的吸收利用。文章認為,強化音樂史教學、研究時空觀念的統一,不只對本學科教學和研究的具體手法有所促進,對中國音樂史學術視域的拓展也將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時空觀; 音樂地理; 音樂史專題地圖; 二維視角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2-0082-06

長期以來,中國音樂史教學多是以歷史發展的線索,將有關中國音樂的史實從古至今地組織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完成音樂史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對歷史時期音樂文化精神的整體把握。這種教學模式,借助教材的體例編排、內容遴選以及教師的教學實踐,為音樂專業大學生理論素養的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音樂史實的歷時呈現”是其主導的理念。有關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宏微關系”、“主客關系”、“史論關系”、“縱橫關系”、“表里關系”等論題{1},也正是在此前提和基礎上受到關注并展開討論的。

2006年11月,教育部頒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指導綱要》,其中“中國音樂史”的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要在教學內容中突出歷史時期重要的音樂成就和審美特征,而對于特定歷史階段中,不同空間、地域的音樂現象、音樂活動,并沒有進行相關表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上述教學傳統的認同。{2}

但是,有關中國音樂史實在時間截面上的空間分布狀況,無疑是中國音樂近萬年可考歷史中的重要內容。比如,《詩經》中已有按照地域風格劃分的“十五國風”;《呂氏春秋·音初》中已有“東音”、“南音”、“秦(西)音”、“北音”、“鄭衛之聲”的記載。這些記載說明,當時人已經認識到特定歷史階段中,共時存在的音樂文化,還存在著空間地域上的彼此區別。

因此,在歷時的音樂史實線索中,關注音樂史實共時的空間差異,從而以時間與空間的兩種線索來組織教學并開展研究,應當是十分必要的。

一、相關學科既有研究成果需要充分吸收

1922年,葉伯和自刊出版我國近代第一本音樂通史《中國音樂史》,標志著中國音樂史學翻開了新的一頁。{3}從此以后,中國音樂史著述日益豐富,學科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也在不斷拓展。尤其近20多年來,中國音樂史學在縱深發展過程中,與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等相關社會、人文學科建立了直接的聯系。相關學科的最新成果,陸續地、不同程度地被吸收到了中國音樂史教學與研究領域當中。但是,在音樂學學科范圍內,與中國音樂史學直接相關的姊妹學科的研究成果,卻未能得到及時充分的體現。這種情形在中國音樂史教學領域,尤為突出。比如,作為傳統音樂研究領域新興學科的音樂地理學,通過幾代學人的努力,近20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該學科密切關注的“音——地——人”關系{4}以及其研究所揭示出來的共時空間特征,更為音樂學界將特定研究對象置身其生長環境進行考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產生了一批堪稱豐碩的成果。{5}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成果在目前的中國音樂史學教學與研究實踐中,還未能引起廣泛的重視。一些地域性很強而又有久遠歷史的音樂現象,尚未給以充分而連貫的歷史解釋。

以民間音樂中的空間地理制約因素為例,苗晶、喬建中曾提出:“如果說,由于我國西高東低,所以地形、地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東與西,也即‘橫的方面的話,那么,氣候對于生產、生活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南與北,也即‘縱的方面。{6}喬建中進一步指出,“文化是在地理的縫隙中長出來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有不同的‘縫隙,不同的‘縫隙培育出來的文化,自然是各呈其態了。”{7}在筆者看來,這里有關我國地理環境橫縱兩方面的闡述,和中國音樂史的縱向發展歷程均有著莫大的關系。大致說來,如果以唐五代為分界,將整個中國音樂史劃分為兩個大的時段的話,我們會發現,唐以前,中國音樂的發展乃以中西(或東西)交流為主線:漢代開辟陸上絲綢之路后,經過數百年的交融變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第一波高峰,以龜茲樂為代表的各種西域音樂源源不斷輸入中原,成為隋唐宮廷音樂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宋元以來,隨著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東移,南北方音樂文化的并存與交流,成為中國近世期音樂文化發展的主線:宋元時期,北方興起諸宮調,南方出現陶真;北方有雜劇,南方有南戲,二者的交流融匯,最終形成了南北合套的戲曲音樂結構形式(如南戲《小孫屠》第14出插入北曲《端正好》與《脫布衫》),成為明清戲曲音樂大發展的直接先聲。當然,也有一部分中國音樂史學者注意到了音樂地理因素在中國音樂史發展中的作用。如沈冬在探討唐代宮廷音樂中西域音樂的地位時,曾提出這樣的看法:“北周以諸胡而入主中原,師法《周禮》故制,收羅外國音樂,統理于‘大司樂之下作為‘四夷樂,由此而奠定了隋唐燕樂樂部的規模。……‘多部樂體制本脫胎于北周‘四夷樂系統,夷樂多正是其本色常態,理所應當之事。”{8}就同一論題,馮文慈根據初唐統治集團主要成員的籍貫大多來自西北及周邊地區的事實,說明唐代音樂胡風大盛的決定性(而非一般性)原因在于統治集團中堅成員的出身和音樂嗜好。作者還將這一結論與苗晶、喬建中的對今天西北高原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與論證,進行了比照映證,從地域空間內的歷史音樂風格和當下音樂風格兩方面,闡述了地域音樂色彩特征的穩定性。{9}這些學者在討論音樂史現象時,之所以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所進行的觀點,新材料的采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仍在于研究角度的不拘一格,二者均帶有鮮明的歷史地理色彩。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學對大學教育有明確的要求:“大學教學的內容要反映最新科學技術的成果和研究動態,在文科則要注意介紹學術界爭論的問題和各派觀點,使學生在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開闊視野,了解各個學科前沿的動向,這樣做不僅使學習向縱深發展,而且也是重要的科研準備。”{10}可以想像,如果在中國音樂史教學(包括教材和教學實踐兩方面)過程中將這些基于樂史地理視角的認識性成果,納入到每個時段的音樂史實的講授中,不只對學生音樂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學術視野的拓寬有所助益,而且能更好地培養音樂專業大學生的創造性理論思維,為他們在大學階段的科研嘗試,構筑堅實有效的平臺。

二、國內音樂教育現狀的實際要求

當前,我國高等音樂院校畢業的本科生,主要有以下三個就業去向:一是進入企事業單位或文藝團體,從事專門的音樂表演和創作工作;二是從事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工作;三是繼續深造,攻讀音樂專業某一方向的研究生。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其中后兩種去向,占據了較多數。

就中小學教育工作而言,其教學對象為青少年,教學課程以音樂欣賞及樂器演奏為主。其中,在教授與中國音樂相關的內容時,不僅要求教師知曉特定音樂內容的歷史脈絡,還要了解其共時空間屬性,并在教學實踐中深入淺出地進行生動的介紹。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有賴于教師在本科教育階段,就應具備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來理解和把握中國音樂史實的眼光和能力。從長遠看,這對各地中小學音樂課程中地方音樂文化的教育,也有明顯的好處,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加客觀地理解本地區音樂文化的特征與魅力。

音樂專業的本科生,在進入高層次的研究生學習階段時,尤其對那些以中國音樂史、傳統音樂理論、民族音樂學作為專業方向的年輕學者來說,以歷時與共時、時間和空間的二維視角來觀察、采集、考證與分析自己的研究資料與研究對象,是深入挖掘課題內涵、客觀把握研究對象的重要前提。目前有的研究某一地域傳統音樂的學術論文,在對該地域音樂風格進行考證分析時,往往全力聚焦于對其音樂形態、風格特征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的考察,而對其歷史狀況缺乏必要的交待,似乎這一品種是“本來”、“一直”出現在該地區的,從而忽略了這一品種經由歷史變遷而不斷“移步變形”的種種可能性;還有一些研究特定歷史時段的論文,則往往從某些“典型”的音樂史實及音樂形態案例入手,試圖探究其存在狀態與歷史價值,進而歸納某一時段(王朝)音樂史發展的總體特征,而對同一時段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從具體形態到抽象風格上可能存在的顯著差異視而不見。類似學術現象存在的根源在于,研究者在接受大學階段的中國音樂史訓練時,未能充分關注音樂史實時空要素間的必然聯系,從而未能培養起將音樂史實置于特定時空坐標進行反復觀察的思維習慣。反之,縱觀本領域成熟學者的文論,往往能夠透過研究對象的表面,將其放置于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歷史視角中進行審視,盡可能還原特定音樂史實的真實存在狀態,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如蔡際洲曾將現存蒙古族民歌(即蔡文所稱的“遼金北鄙遺音”)與宋元時期的南北曲音樂進行了音樂形態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比較分析,頗富創見地指出了二者之間的歷史淵源關系,為深入考察蒙古族民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11}又如戴寧《明清時期秦淮青樓音樂文化初探》一文,從音樂形態、表演方式、表演內容和地域經濟文化背景諸方面對明清時期南京秦淮河地區青樓音樂活動進行了考述,其中體現了作者對歷史時期地域音樂文化特征的深入關注,對于進一步理解明清音樂文化特質提供了又一種案例。正反兩方面的學術案例告訴我們,將時間與空間觀念結合起來進行音樂現象的考察,對于音樂史學教學與研究的深化,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因此,在高等音樂教育本科階段的中國音樂史教學中,以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將特定時代的音樂史實組織起來,不僅對培養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全面修養有深遠意義,而且能夠促使音樂學領域未來的高層次學者養成兼具時空視角的良好學術習慣,進而推動各學科在知識體系上的對接和學術研究上的對話。

三、中國音樂史教學納入空間視角的具體措施

我們如此強調空間因素在中國音樂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將每個時段的音樂歷史地理信息巨細靡遺地納入已經體系龐雜的教學內容中,而是試圖倡導以簡明扼要的形式,對各個時段有代表性的音樂空間與時間信息進行必要的整合。將原來分布在縱向時間坐標軸上的音樂體裁、樂器、音樂風格、樂曲、音樂家等重要信息同步表示在同一時段的橫向空間坐標軸上,按照歷史影響的大小,對其進行必要的取舍,以此來塑造學生在中國音樂文化范疇內的時空觀念,進而培養他們客觀評價特定時段、地域音樂文化價值的能力。具體講來,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音樂歷史地圖的繪制與應用

在歷史學界,中國歷史學的教學中對歷史地圖的重視已經成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傳統,并形成了“歷史地圖學”這樣的成熟學科。他們認為:“自古至今直到未來,幾乎凡是具有空間分布差異的地理事物,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過去的還是現實的,靜態的還是動態的,都可以用地圖予以表現。”{12}在該領域中,至今已產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圖集:如清代楊守敬《歷代輿地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1982-88),張海鵬《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1984),張傳璽、楊濟安《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1984),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集》(1996),武月星《中國現代史地圖集》(1999)等等,為中國歷史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圖片資料。

但是,音樂史畢竟屬于專門史,上述歷史地圖所能提供的主要是各個歷史時段政區、經濟、氣候、物產等地理環境的背景信息,對音樂史中諸如音樂活動范圍、樂器制作與使用、音樂家的籍里{13}、樂譜的創制與流傳等區域分布信息顯然無法直觀展示。因此,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文獻記載和已有成果,繪制專門性的中國音樂歷史地圖,不只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具體而言,有關音樂活動范圍與樂器的制作及使用狀況分布,可以借鑒歷史地圖學界的已有成果,以今地圖為底圖,規定一定的點、線、面符號作為音樂活動范圍或樂器出產、流傳區域的表示方式,并以特定的樂器符號作為圖例,配以扼要的文字說明,形象直觀地展現歷史時期音樂文化諸要素在不同地域空間中的發展水平。從教學內容的學術定評角度考慮,盡管音樂史學界在上述某些方面還缺乏普遍認同的成果,但是,筆者認為,開放式、互動式樂史地圖的繪制與逐步采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僅憑文字記憶片面而抽象地看待音樂史實的弊端,從而利于增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與生動性。

(二)音樂史地理信息系統的研制與應用

音樂史地圖的繪制與采用,目前還是一項新生的舉措。即便在歷史學界,在其傳統的歷史教學中,“真正創編新繪歷史地圖者很少,一般多根據需要和條件,用縮放機、幻燈機、投影器、靜電復印機或人工手繪等手段,運用方格放縮、臨摹、照相等基本方法進行轉繪或復制。”{14}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手段也在日新月異地進行更新。將傳統的歷史地圖所承載的歷史地理信息數字化,是當前歷史地理學界的新目標。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術機構與國際著名的高校和信息研究中心進行合作,著手研制“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15}力圖為國際范圍內的中國歷史教學與研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數字化平臺。

可以想像,歷史地理學界的這些成果,勢必能夠為音樂史地理信息系統的研制提供有效的幫助。在技術層面,歷史學界的地理信息系統是將普通歷史學科海量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分門別類的錄入和處理,從而完成數據庫的構建和功能的輸出,而音樂史方面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目前還無法被歷史學界大幅度收錄。所以,音樂史地理系統若想真正構建并實現上述功能,還有賴于借鑒該系統技術思路,有步驟、分層次、分門類地自行研制適應于音樂史地理信息需求的數據系統,逐步開發出集音樂文物圖片檢索、音樂家籍里檢索、樂器制作與流傳區域檢索、重要音樂活動城市分布狀況檢索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式、綜合型軟件系統。在此基礎上,將音樂史文本教材與可檢索、可編輯式的音樂地理信息系統配合使用,必將大大促進中國音樂史教學研究的信息化與現代化。

(三)音樂歷史地圖與信息系統對中國音樂史實驗教學課程的價值

2005年以來,教育部開始在國內高校各學科建設一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并計劃到2009年建設18個藝術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6},其中特別指出,“藝術類實驗教學中心應……利用現代技術與設備,建設形成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技能、提升綜合能力的實驗教學平臺。”{17}在此背景之下,國內高等音樂院校目前在建的省級、校級音樂教育實驗中心,如何將中國音樂史教學納入實驗教學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對音樂史實的生動把握和創造性理解,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通過上述音樂歷史地圖與音樂地理信息系統的制作與應用,結合現有的多媒體教學素材(如王子初主編的《中國音樂史教學參考圖庫》等),或許能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途徑。

具體而言,在實驗教學的課程之初,可以結合三維立體的“中國地形圖”對中國境內的山脈、水系、高原、盆地、植被、生產方式等進行大致的介紹,讓學生對中國廣袤領土的地形地貌構成有一個宏觀且直觀的了解,進而,要求學生據此查找和驗證他們已有的音樂史地域空間知識,幫助他們形成音樂史空間地理分布的初步印象。在具體某一時段音樂史的講授中,則可以用歌種分布圖、樂種分布圖、樂譜分布圖、音樂家分布圖、觀演場所分布圖等專題地圖,來強化學生對于某一時段音樂史實的熟練掌握。最后,通過實驗課程的實踐和考核環節,安排學生在地圖信息系統的實驗界面描繪某種音樂史對象的分布狀況,促使他們將音樂史實的概念性認識和直觀分布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對音樂史實時空存在狀態的深度理解。這種實驗教學環節的設置,必將大幅度提升中國音樂史教學的實踐性和互動性,使這一學科在高等院校專業音樂教育中的價值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

四、時空觀念中音樂史教學研究的理論思考

目前,國內從事中國音樂史教學與研究的專業人士,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術群體,產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學與科研成果。大家教學和研究的手法多種多樣,但目的則是大同小異:一方面讓學生掌握中國音樂史的基本知識,了解中國音樂文化的源流發展過程;另一方面,就是讓學生通過中國音樂史的學習,從音樂文化的角度體察本民族乃至人類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根本動力。

現行的中國音樂史教材中,近現代音樂史多是以音樂家與音樂作品為中心展開歷史敘述,與之相對照,古代音樂史教材的書寫體例則各具特色。如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1981)是以王朝變遷為主脈闡述各個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面貌和總體特征;伍國棟《中國音樂》(1999)中的“中國音樂簡史”以及梁茂春、陳秉義《中國音樂通史》(2005)是以音樂體裁、種類的發展脈絡來撰寫的。這兩類教材,代表了國內大多數中國古代音樂史教材的體例特征。在具體呈現音樂史實的背后,這些教材或多或少地探討了音樂史發展的動力與原因。如楊蔭瀏《史稿》中論及各個時段音樂體裁、品種的盛衰原因時,往往傾向于從階級沖突的角度去尋找根據;伍國棟則是從政經、社會形態角度來解釋各個音樂時代主導音樂風格的變遷軌跡。由此可見,這些教材為各時代音樂史的發展所做的階級沖突、政治、經濟、社會形態注解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史教學過程中,探尋民族音樂歷史發展動因的主導性話語。

那么,中國音樂史發展是否與階級社會的對立與沖突、政治經濟等社會要素的發展變遷過程完全同步?中國音樂各種體裁、形態的演變過程研究中,音樂活動的空間、地域要素是否有必要作為其重要的發展動力加以強調?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歷史學界的相關認識。

許倬云談到孕育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要素時認為:“整體看來,中國對外有高山峻嶺、沙漠、海洋為界限,尤其是北邊的沙漠和西邊的高山、高原這兩大屏障,使得中國的世界是望向東南的。”{18}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黃河與長江的走向,正是這兩條大河,孕育了源遠流長、多彩多姿的中華民族文化,各種文化樣式,隨著這兩條大河的婉轉漫延,一路澆灌,蓬勃發展起來。除了水系,山脈的分布與走向以及氣候的特征,也是造成中華文化在地理空間上的總體面貌和地域差異的重要原因。由此,我們看到了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黃河的灌溉之利與水患之害、運河的開通與淤塞,對周邊城市的文化興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線,其所處位置不斷向南退縮的走向,既是不同歷史時期氣候變冷的結果,也是兩大文化版圖此消彼長的原因。西晉永嘉、唐代天寶、以及北宋靖康之亂造成的南北方文化格局的變化,恰恰與歷史時期中國地理氣候變遷的第二、第三個寒冷期的到來相吻合。{19}所以,如果說這幾個歷史時期是氣候變冷,西北方少數民族南侵造成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分界線南移的話,那么,期間中華大地上不同民族間文化的交融與共同發展,也是上述自然地理因素變化的必然產物。

整體歷史文化動向如此,音樂史的發展演變也體現出了這種趨勢。公元3世紀左右,西北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直接導致了隋唐七、九、十部樂為代表的中西音樂交流的第一個高峰;唐代安史之亂后,宮廷貴族燕樂大曲迅速分崩離析,晚唐五代民間文化于是在城鎮之中獲得了迅猛發展;北宋末期金人南下,中原地區的衣冠士族避亂南遷,自此,傳統中原文化地區以莊重肅穆為特征的宮廷典禮音樂讓位于商業性、娛樂性極強的南方民間音樂,音樂體裁類型與潮流發生了急速的轉折。……如上種種變化,在中國音樂史長河中,匯集成了一幅幅生動壯闊的畫卷。今人的學術成果,更以具體翔實的考察證明了這一點。蔡際洲根據先秦至隋唐、宋元明清、近現當代中國音樂家籍里記載,通過定量數據統計,精心繪制了歷代音樂家的地域分布圖,筆者在討論宋代不同時期音樂文化的特征時,也探討了兩宋都城所在地域的不同,對音樂文化變遷的影響。{20}

所以,在中國音樂史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政治、經濟、社會階級等因素固然直接推動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向前發展,但音樂活動空間地域要素,更是歷史時期音樂文化發展的根本性原因。

從學科傳統而言,歷史音樂學向來注重音樂現象的歷時研究,與之相關的民族音樂學學科,則主要側重于對音樂文化共時性的研究。但別有意味的是,自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民族音樂學學者逐漸認識到了歷時視角對該學科擴寬學術視域、走向深入的重要價值。乃至有學者(K.K.Sheelemay)提出了“歷史民族音樂學”的新型學科名稱,{21}可見其重要性已被提升到了學科拓展的高度。國內的民族音樂學者也對民族音樂事象的共時研究投入了極大的興趣,產生了一批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盡管中國音樂史領域中也有學者對某一時段內音樂文化發展的地域特征進行了關注,但目前看來,這種關注還僅僅停留在音樂史實空間因素的一般性描述層面上,并局限于個別學者的學術實踐,還沒有就地域空間差異、都城所在位移、氣候條件及水系變化對歷史時期地域音樂文化的影響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挖掘,這不能不說是當下中國音樂史研究的一個缺環。

一般來說,音樂作為一種真實存在于歷史時空中的文化形態,其音響樣式與活動方式共同構筑了這一學科的本質屬性。所以,對以文獻記載為主要依據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來說,既有賴于音樂史學家對當下遺存的音響樣式的直覺式領會,更有賴于他們將這種直覺方式提升至理性層面的總體把握(即“歷史感”)。在學術操作方式上,如何看待歷史時期的音樂形態與活動方式,則和各人對音樂史的認識方式(即“歷史觀”)有著直接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史研究較一般史學,更需要兼備對歷史感和歷史觀進行自覺構建和反思的兩種素質,對音樂的時間、空間存在方式的總體把握與闡釋,就是這兩種素質的重要交匯點。

因此,我們不能沉溺于音樂史實具有“歷時慣性”的傳統認識,不應采用單一的視角看待古往今來的音樂事件并試圖揭示其發展動力與規律,而應當嘗試將音樂史發展歷程中的各種事實放置于時間與空間、歷時與共時交匯的背景中進行審視,這樣我們才能更為趨近音樂史事件的真實場景。所以,本文認為,中國音樂史,實際上是歷時脈絡上共時音樂史實碎片的總和,中國音樂史的教學與研究,也應采取時空交匯、辯證統一的敘事理念。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殘章斷簡的中國音樂史料中,找尋到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一貫動力和未來路向。

簡言之,我們固然無法超越歷史,但必須努力超越史料。某種體裁在“哪個時期”、“哪個地域”內產生與發展?某個音樂家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下發表過音樂方面的見解?這是我們在中國音樂史教學研究中值得養成的思維習慣。總之,筆者深信,通過時空觀念組織起來的中國音樂史教學研究,在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達到以簡馭繁、觸類旁通的學術境界。

責任編輯:郭爽

注釋:

{1}陳其射.馮文慈的教研思想給我的啟示[J].中國音樂,2007(1).

{2}《綱要》原文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ablename=1380&infoid;=244132008.9.15)

{3}陳永.對葉伯和的再認識[J].音樂藝術,2007(4).

{4}喬建中.論中國傳統音樂的地理特征及中國音樂地理學的建設[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3).

{5}如王耀華《福建民歌的色彩區及其調式、音調特點》(1981),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1982),苗晶、喬建中《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1987),蔡際洲《關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思考》等等,詳細著述情況參見王耀華.20世紀中國音樂史論研究文獻綜錄·20世紀新興學科卷[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32-38頁。

{6}苗晶、喬建中.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7}喬建中.試論中國音樂文化分區的背景依據[J].中國音樂學.1997(2).

{8}沈冬.唐代樂舞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馮文慈.西域音樂在唐代宮廷繁盛的原因——兼論西北高原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歷史淵源[J].交響,1993(2).

{10}冷余生、解飛厚.高等教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1}蔡際洲.“遼金北鄙”遺音域南北曲音樂之淵源——兼論“蕃曲”在戲曲聲腔史中的地位[J].黃鐘,1993(Z1).

{12}張全明.中國歷史地理學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3}有關我國古代和近現代音樂史中音樂家的籍里分布,蔡際洲有專文進行了討論,并繪制了相關的圖表,堪稱這方面難得的參考資料,但至今似乎還沒有充分引入到中國音樂史教學領域當中來。參見蔡際洲.文化地理學視野中的中國音樂家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5(2).除此之外,馬東風曾經將中國古代音樂家列成以朝代為綱的簡表,對今人進一步繪制音樂家籍里地圖,也具有直接的參考價值。見馬東風.中國古代音樂家簡表[J].音樂愛好者,1981(1-6).

{14}張全明.中國歷史地理學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5}同上,417頁。

{16}http://www.syau.edu.cn/jwc/syzx/content/buchongtongzhi.doc(2008.9.14)

{17}http://teacher.eol.cn/sbzn_6467/

20080505/t20080505_294942.shtml(2008.9.14)

{18}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19}張全明.中國歷史地理學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0}詳見筆者博士學位論文:康瑞軍.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7.

{21}李延紅.民族音樂學的“歷史研究”[J].音樂藝術,2006(3).

參考文獻:

[1]湯英比.歷史的話語——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丹納.藝術哲學 [M].傅雷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3]周青青.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4]伍國棟.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5]王耀華.20世紀新興學科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6陳其射.中國古代音樂史教學和研究五題[J].中國音樂,1988(1).

[7]高厚永.明代流行的吳地山歌[J].音樂研究,1959(4).

[8]何昌林.唐代的茶山斗樂[J].音樂藝術,1987(4).

[9]喬建中.秦風·秦腔·秦派——二胡《秦腔主題隨想曲》散議[J].人民音樂,1995(9).

[10]蔡際洲.關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地理學研究的思考[J],交響,1999(4).

[11]李月紅.學術與生命——對一個民族音樂學者的“個案”調查[J].音樂藝術,2000(1).

[12]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匯編[C].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Reflecting on Teaching and Studying about Chinese Musical History

Kang Ruijun

Abstract:

The author explains his position that, to strengthen the unity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about music history, will not only be helpful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it, but also can provide new theoriotical support to widen ones field of vision on Chinese musical history.

Key words:

notion of time and space; profesional map on music history; two-dimensional angl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一在线观看|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国产福利大秀91|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第页|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色婷婷久久|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毛片在线区| 97久久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国产门事件在线| 亚洲欧美h| 国产人人射|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精品国产毛片|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a级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国产第八页|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性爱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亚洲男人天堂2020| 97se亚洲|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三级|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97在线国产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色综合成人| 性视频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午夜色综合|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a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婷婷色中文网| 在线va视频| 好吊日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AV在线天堂进入|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