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鋒
摘要:高師《鋼琴基礎教程》是教育部組織專家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以下簡稱高師音教專業)學生編寫的鋼琴教材,在音樂院校中有較大的影響和普及性。20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套優秀的教材,已經被社會廣泛地接受。《鋼琴基礎教程》不僅適用于鋼琴教學,也是作曲技術理論教學的重要參考書,對于音樂理論教學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本文結合高師音樂教學實際,對教程中部分作品所包含的復調思維現象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鋼琴基礎教程;復調因素
中圖分類號:J6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2-0088-07
高師《鋼琴基礎教程》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鋼琴基礎課與選修課試用教材,由當時上海師范學院的韓林申、李曉平,北京師范學院的徐斐,安徽師范大學的周荷君共同編寫,上海音樂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發行。這套教材除了選用一些經典的練習曲、樂曲、復調作品以外,還選用了一些反映時代風貌、有實用性和較高藝術價值的國內作曲家、鋼琴教育家創作的鋼琴作品,自發行以來就受到了眾多鋼琴師生的喜愛,20多年來,已經成為了許多院校高師音教專業或其它專業副科鋼琴的指定使用教材,這套教材在音樂院校中有較大的影響和普及性。
高師《鋼琴基礎教程》共4冊,選用作品280余首,包括練習曲、奏鳴曲、變奏曲、托卡塔、創意曲、賦格曲,根據歌曲和民歌改編而成的鋼琴小品,以及國內外作曲家、鋼琴教育家創作的其它經典名曲,匯集了不同時代作曲家創作的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作品,既包含西方音樂文化精髓,又融入中國民族音樂元素,既是一套經典的鋼琴基礎教材,又是作品分析的重要參考書。本文結合高師音樂教學實際,對教程中部分作品所包含的復調思維現象進行了分析,以期能為高師音樂教學工作做出一點有限的參考。
一、主調音樂作品中的復調因素
多聲部音樂分為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兩種,主調音樂是建立在縱向思維的基礎之上的音樂形式,旋律作為內容的主要表現手段,運用和聲的力度、色彩以及和弦形式的變化,構成各種形式的織體以達到音樂表現的作用。復調音樂是與主調音樂相對應的音樂思維體系,建立在橫向思維的基礎上,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聲部相結合,并以和聲為基礎構成的音樂形式。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都是多聲部音樂,都基于和聲關系。主調音樂作品中可以納入復調技術手法,復調音樂作品中也可以較多地使用主調手法;復調音樂還可作為主調的一部分。
(一)對位化和聲
主調音樂是由旋律與起襯托作用的和聲構成的音樂形式,織體類型分為和弦式、和弦襯托式、伴奏音型式、點綴式、綜合式等幾種。當復調音樂中突出重拍、強音、強調節奏上的效果時,就傾向于和聲化的關系對位;當主調音樂中主旋律與音型之間有一定對比,避開同起同落,強調獨立性,就屬于對位化和聲。下例作品既是主調化寫作方式,也包含復調化因素,既有主調性和聲性織體,亦有對位化聲部處理。旋律聲部與低聲部構成二聲部對位,在旋律進行的方向、節奏、自然音與變化音的運用等方面形成對比,中間聲部為和聲層。
《甜夢》(第二冊) 柴可夫斯基

下例中,低音為主持續音,高聲部與中聲部、次中聲部之間既保持著清晰的和聲關系,又作了對位化處理。
《致野玫瑰》(第二冊)麥克道威爾曲

(二)支聲復調的應用
支聲復調是復調音樂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點是:在同一時間內,同一旋律的原形和變體相結合,各聲部在音程關系上,時而合并成同度(或八度),時而又分開,在節奏關系上,時而一致,時而作裝飾變奏。支聲復調多見于民間多聲部音樂中,這種復調音樂現象也出現在主調音樂寫作中。
下例為莫扎特《奏鳴曲》第一樂章呈示部中的連接部分,高聲部是低聲部的裝飾變奏,兩個聲部為支聲復調關系。
《奏鳴曲》(第三冊) 莫扎特曲

二、綜合應用主調寫作技術與復調寫作技術
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都是屬于多聲部音樂,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結合起來,以達到音樂表現的要求,它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有的作品分別采用兩種技術手法構成對比性的段落,從不同的角度來揭示音樂形象,表達音樂思想。
《牧民歌唱毛主席》(第二冊,胡適熙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表現了牧民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深切感情與衷心愛戴,作品的開始有4小節引子,A樂段共8小節,音樂歡快活潑,是樂曲的呈示部分,高聲部是旋律,低聲部為伴奏音型,屬于典型的主調音樂寫法;B樂段共8小節,是對比的中段,如歌的旋律起伏有致,音樂深情優美,屬于二聲部對比式復調音樂寫法。經過1小節連接材料后,進入到再現部分A1樂段。
《牧童短笛》(第四冊,賀綠汀曲)是一首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鋼琴獨奏曲,寫于1934年,是作者為了參加俄裔鋼琴家、作曲家齊爾品“征求有中國風味鋼琴曲”活動而創作的。這首作品也是一首三部性結構樂曲,樂曲的呈示和再現段落采用對比式二聲部對位技術寫作,描繪了一幅美麗的鄉村景色: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漫步在綠色的鄉間,隨著一縷輕風,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向人們傳遞著愉快的心情。中段采用主調音樂寫成,歡快的旋律和大量裝飾音的使用是對竹笛演奏效果的模仿,描繪了牧童嬉戲場面。該作品是一首將中國元素融入西方作曲技術的成功典范,為后來中國鋼琴曲的專業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三、復調音樂作品體裁
(一)復調小曲
復調小曲指主題或主旋律內涵較輕,形式簡單,結構短小,內部沒有經過復雜變化,沒有經過充分發展的樂曲。如巴赫的某些創意曲、卡農曲、前奏曲,組曲中的一些舞曲,近現代的一些標題性復調小曲等。小型復調樂曲多半是用單一型主題作各種處理,分節變奏。由于卡農曲、創意曲具有獨特的特點與寫作手法,這里列舉的復調小曲不包括這兩種類型。
下例是一首幽默曲,幽默曲是作曲家定下的樂曲名稱,是一種活潑而有隨想性的器樂。莫扎特創作的《幽默曲》短小精悍,全曲只有13小節,為樂段結構,由a a1 a 三個樂句組成,旋律歡快活潑,材料集中,形式簡單,采用對比式二聲部對位技術寫成,對于鋼琴或作曲初學者都是入門的好教材。
《幽默曲》(第一冊)莫扎特曲

鋼琴曲《盼紅軍》是根據同名四川民歌改編的一首復調樂曲,曲調抒情優美,表現了老百姓對紅軍的深情與期盼,全曲27小節,分為兩個段落。主要旋律第一次出現在高聲部,采用對比式二聲部技術寫成,共12小節,為上下句樂段,上句為4小節,下句擴展為8小節,整個樂段旋律流暢,風格統一。主要旋律第二次出現時,前6小節在低聲部,右手伴以屬持續音,等時值的八分音符是“鼓點節奏”的模仿,后6小節在高聲部,起到了“再現”的作用。尾聲十分簡潔,只有3小節,高聲部是對主音的肯定,低聲部的前兩小節分別是主旋律兩次出現時對位聲部的材料,同時也有補充終止的作用。
《盼紅軍》(第一冊)黎英海曲

(二)卡農曲
由卡農技術構成的完整作品,稱為卡農曲。卡農曲的音樂材料高度統一、集中,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卡農曲可以成為獨立的作品,也常應用于其它體裁的音樂中。
教程中沒有選擇獨立的卡農曲,但是,在其它體裁的作品中,運用卡農技術寫作的段落或片段,多處可以找到。下例是根據陜北民歌改編的敘事曲,共七個段落,采用主題變奏寫成,每一個段落表達一個故事情節。第二段《山歌》運用卡農技術寫作而成,該樂段共8小節,由兩個樂句組成,三個聲部中兩個外聲部為模仿關系,中聲部屬于自由聲部,兩個外聲部的音程距離是八度,時間距離是相隔1拍。
《藍花花的故事》之2《山歌》(第三冊)陜北民歌葉露生編曲

(三)創意曲
創意曲是復調體裁中最靈活、最自由的一種形式,“創意曲”有創造之意,即用一個主題,交替使用各種技巧使之發展,大量使用模仿和各種可動對位技術,如縱向可動對位、橫向可動對位、縱橫向可動對位、倒影對位、逆行對位、擴大、縮小等復調技術。它不受確定結構、確定技術手段的限制,可以富有創造性地寫作。創意曲的結構一般包含呈示、展開、再現3個部分。巴赫創作的《創意曲集》最有代表性,他一共創作了15首二部創意曲和15首三部創意曲,巴赫寫作《創意曲》的目的是為他的孩子學習古鋼琴,同時,這些作品也成了學習作曲技術的經典教材。
教程中選用了5首巴赫創作的創意曲,其中二部創意曲3首,三部創意曲2首,這里僅對教程第三冊96頁的bB大調二部創意曲進行分析,這首樂曲為三部性結構,由呈示、展開、再現3個部分組成,作品的整體安排與布局方面,體現了一些賦格思維的特點。
第1—8小節是呈示部分,主題3小節加1/2拍,開始的陳述在bB大調上,主題第二次出現是在屬調上模仿,主題的兩次出現及調性安排類似于賦格中的主題與答題,這與多數創意曲的安排不一樣,通常情況下,創意曲主題第二次出現是在高八度或低八度的位置上模仿初次陳述的主題。
1—3小節是主題的初次陳述及其對句,用二聲部八度縱向對位指標寫作。

4—5小節是第一間插段,材料來自主題動機,采用卡農式模進與倒影技術相結合寫作而成,屬于變形模仿,模進的步伐是向下二度,模仿的音程距離是向上六度,模仿的時間距離是相隔一拍,倒影的軸是a音。

6—8小節為主題第2次出現,是主題初次陳述的八度縱向可動對位,調性上轉為F大調。

9—16小節是樂曲的展開部分,結構安排與調性布局方面,采用賦格思維,可以分成主題在主調的平行調上展開、主題在答題的平行調上展開、間插段三部分。9—12小節是主題在主調的平行調上展開,共3小節加1/2拍,只保留了主題的第1小節的材料。展開部分開始于g小調,第10小節是第9小節不精確的八度縱向可動對位,第11小節是第9小節不精確的下方四度移位,調性也轉向c小調。

12—13小節使用主題開始的動機材料進行展開,與第一間插段一樣,采用卡農式模進寫成,與第一間插段不同的是不是采用倒影模仿,屬于嚴格模仿。模進的步伐是向上四度,模仿的音程距離是向上八度,模仿的時間距離是相隔一拍。

14—16小節是第二間插段,調性上從c小調向bB大調過度,材料來自于主題動機,采用一系列模進手法寫成。

從16小節第三拍開始再現,調性回到bB大調,主題自行模仿,屬于賦格寫作技術的緊接手法,后面因為終止的需要有所擴展。

(四)賦格曲
賦格是復調音樂中獨立的、最重要的音樂形式,它建立在模仿與對比復調音樂之中,通常用一個主題(也有用二、三個主題者)作重復發展,完成音樂的表達,賦格是一種結構嚴謹、具有較強邏輯性的復調音樂形式,因此在音樂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學和文明的象征。
賦格曲中,三部性結構較多,二部結構較少,如果間插段具有一定的規模,有較大結構的幾個間插段,也有規模較大的多主題賦格具有回旋性結構,在教學中通常采用三部性的結構,即呈示部、中間部和再現部3個部分。賦格曲具有情趣的多樣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可以表現詠唱、莊嚴、史詩、歌唱性、贊美詩等內容,也可表現具有舞蹈性、活潑、詼諧的情趣,還可以表現對自然景色的感受、表現愉快的心情。
(五)小賦格曲
小賦格曲通常結構較小,主題沒有經過充分發展。小賦格曲和賦格曲的區別不是很明顯,在實際運用中,有的作品分量重、規模大也叫小賦格曲,有的作品分量輕、規模小也叫賦格曲。
一般來說,小賦格曲有以下特點:聲部數目較少,絕大部分是二聲部,三、四聲部很少;篇幅短小,結構發展不平衡,有時沒有發展部,像一個省略后的賦格曲;調性布局方面,基本圍繞主屬運動,不一定出現平行調。少數作品的調性也有相當程度的變化;復調手法運用比較簡單,較少運用緊接、擴大、縮小、倒影等手法;音樂的性質較輕小,不宜表現那些凝重、嚴肅、論辯的主題。
教程中僅選擇了一首小賦格曲,即第三冊82頁的《短小的二部賦格曲》(巴赫曲),下面是對這首樂曲簡單的分析與介紹。
作品遵循了賦格曲傳統的寫法,與一般的賦格曲相比較,展開部分略顯簡約。其結構包含了呈示段、中間段和再現段3個部分,主題的長度為3.5小節,由abc三種材料組成,旋律連貫流暢充滿活力。主題開始于c小調,在g小調上答題,對題材料是a的變體,完整主題出現4次,一次單獨呈示,兩次伴以固定對題,一次伴以自由對題。不完整的主題(只有1小節)出現5次,每次伴隨的對題有所變化。
在主題之間有3個間插段,第一間插段(Ep.1)4小節,由一系列的模進組成,材料方面,主要來自于對題材料和主題材料c,調性方面,g小調—c小調—bE大調。第二間插段(Ep.2)2小節,材料取自于主題材料a,調性為f小調,用模進手法寫成。第三間插段(Ep.3)1.5小節,調性上,逐漸向c小調過度,也是用模進手法寫成。下面是結構示意圖:

注:表中的“C”表示固定對題, “C”表示自由對題,“(C)”表示表示不完整對題,(T)表示不完整主題,“Ep.1—4”表示第一間插段,長度為4小節。
(六)帕薩卡里亞
帕薩卡里亞是一種西班牙民間舞曲,屬于固定低音變奏,由一個段落的固定低音組成,由主題及在它上面的旋律的多次反復組成的樂曲。結構上通常是8個小節,中間可有句逗,但句逗一般用一些方法掩飾,一般采用三拍子,現在也有采用二、四拍子的,音符時值較大,常常用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速度中庸或較慢。主題一般單聲部引入,主題本身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可參與音型變化或做簡單變奏,也可拆開在兩個聲部中運行。
教程中選用了一首帕薩卡里亞作品,即第三冊60頁亨德爾創作的《帕薩卡里亞》,由于該曲主要采用主調技術寫作,故本文不作研究。
四、對比式復調應用
對比式復調是常見的一種復調音樂形態,由兩個相對獨立的旋律相結合,從結合方式上可以分為單對位和復對位。如果幾個聲部只可能按照一種方式結合,稱為單對位;如果幾個聲部除了一種結合方式外,還有新的結合方式,稱為復對位。
(一)構成對比的因素
對比關系是復調音樂的基礎,常見的對比因素有:節奏對比、旋律對比、自然音與變化音的對比、音區對比、音色對比、強弱對比、調式調性對比、聲部進行方向對比等等。
下例是節奏對比,是兩個具有不同的節奏類型旋律的結合。樂曲采用了上簡下繁的節奏,上方聲部采用了節奏簡約的大時值音符,下方聲部采用節奏相對復雜的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
《阿拉伯風格曲》(第一冊)布格繆勒曲

對位聲部在旋律上的對比主要表現為旋律線的對比,如上下、平直、波浪、跳進、級進、高點位置不同等。下例在旋律結構長度上構成對比。
《歡樂的牧童》(第三冊)黃虎威曲

下例是聲部進行方向對比,兩個聲部構成反向關系,對比效果強烈。
《瀏陽河》(第一冊)湖南民歌 陳靜薺編曲

(二)織體類別
在二聲部對位中,有時兩個聲部都具有主題意義,即將兩個不同性格的旋律結合在一起,每條旋律都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并且有一定的形象意義;有時一個聲部具有主題意義,另一個聲部起陪襯作用,共同完成樂思的表達。
下例的低聲部為主要旋律聲部,高聲部為伴襯聲部,采用等時值的音符,節奏具有較強律動性,旋律流暢,線條清晰,對主要旋律起著陪襯和烘托的作用。
《歡樂的牧童》(第三冊)黃虎威曲

(三)縱向可動對位
在變形結合中,兩個旋律的音高關系或聲部位置有所改變。如原形中上聲部的旋律變成了下方聲部,或者兩個聲部在音高上有所改變,或者既交換聲部,又改變音高。
下例是巴赫《二部創意曲》的片段,原形為該曲的2—4小節,變形為該曲的11—13小節,在變形結合中兩個旋律的音高關系和聲部位置都有所改變,為縱向八度可動對位。
《二部創意曲》(第三冊)巴赫曲

(四)橫向可動對位
在變形結合中,兩個旋律的聲部位置不變,音高也不變,但在時間關系上有所改變,這種對位方式稱為橫向可動對位,也稱為“蟹行對位”。
下例的原形是三聲部對位,是作品的1—3小節,高聲部和中聲部是模仿關系,低聲部是自由聲部。時間關系上,高聲部比中聲部晚1小節出現,變形是作品的第7—8小節,這時,高聲部卻早3拍出現,兩個旋律的聲部位置沒有變化,音高也沒變(原形中*出的f2變成了變形中的g2,這是守調答題的需要)。
《三部創意曲》第八首(第四冊)巴赫

(五)倒影
將原形中旋律音進行的方向加以變動,原為向上進行的,變為向下進行;原為向下進行的,變為向上進行,音程關系不變,結果就象水中的倒影一樣,所以稱為倒影進行。
下例選自黃虎威創作的《歡樂的牧童》,這里只是將倒影技術用于旋律發展。原形和變形都采用主調寫法,伴以活躍的伴奏音型,使旋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原形是g羽調,變形為a羽調,在旋律聲部,原形與變形的關系是以d為軸的倒影關系。
《歡樂的牧童》(第三冊)黃虎威曲

五、模仿式復調應用
模仿式復調也是一種常見的復調音樂形式,是與對比式復調相并列的另一種復調音樂織體,其特點是:主要旋律(或主題)在一個聲部出現后,緊接著又依次在其它聲部出現。模仿的要素有:方向、時間、音程。模仿的主要特點是可以保持音樂材料的高度統一,保持音樂不間斷地運動,有追逐的效果,各聲部在不同時間是模仿關系,在相同時間是對比關系。
(一)嚴格模仿
嚴格模仿又叫定格模仿,指模仿聲部對開始聲部的音樂材料,在旋律進行方向、音程關系、節奏形式等方面不加任何變化而進行的模仿。嚴格模仿可分為簡單模仿和卡農式模仿。簡單模仿也叫局部模仿,只模仿開始的片段,然后自由發展。下例采用簡單模仿寫作,對開始聲部模仿了一次,重復了一次,然后轉入對比式復調寫作。
《子弟兵和老百姓》(第二冊)陳銘志編曲

下例是卡農式模仿,屬于連續不斷地模仿,模仿聲部不僅模仿開始的部分,接下去的部分也依次模仿。
《二部創意曲》(第三冊)巴赫曲

(二)變化模仿
又叫變格模仿,指模仿聲部對開始聲部進行模仿時,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將其加以改變,使模仿結構中兩個聲部的旋律形態出現了差異。常見的變化模仿有倒影模仿有擴大模仿、緊縮模仿、逆行模仿、自由模仿、節奏模仿等。
下例采用倒影模仿,第1小節中的高聲部為開始聲部,第2小節的低聲部為模仿聲部,模仿聲部以d音為“軸”,采用倒影的形式對開始聲部進行模仿,兩條旋律的音程、節奏關系不變,旋律運動方向相反。
《二部創意曲》第1首(第三冊)巴赫曲

(三)模仿式復對位
與對比式二聲部一樣,模仿式二聲部也可以采用可動對位技術來寫作,模仿復調的兩個聲部,在橫的方面是模仿關系,在縱的方面是對比關系。下例是按照二聲部八度縱向可動對位技術來寫作的卡農,原形為F大調,是一個低八度,相隔1小節的模仿復調,變形轉入C大調,將兩個聲部交換了位置,其音程關系按照八度縱向可動對位指標處理。
《二部創意曲》第八首(第三冊)巴赫

(四)卡農式模進
卡農式模進是模仿與模進相結合的復調技術,由模仿與模進兩部分構成,是一種展開樂思的有效方法,能夠保持音樂材料的高度集中,具有追逐效果和緊湊感,在賦格曲寫作中,常常使用卡農式模進來寫作間插段,在主調音樂中常常用于展開部和連接部,也有用卡農式模進寫成的獨立的卡農曲。
下例模仿的音程距離是向下十二度模仿,時間距離是相隔2拍,步伐是向下二度。
《二部創意曲》第13首(第四冊)巴赫曲

卡農式模進也可以采用變形模仿,如下例,模仿方面的條件為是相差1拍,以a為軸的向上的倒影模仿,模進步伐是向下二度。
《二部創意曲》第14首(第三冊)巴赫曲

六、結語
高師音教專業是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的搖籃。根據培養方案,每所學校都開設了相應的必修課程,其中作曲技術理論課程成為該專業重要的必修課程,許多理論專業教師在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往往沿襲作曲系的教學模式,在教材選擇、譜例準備方面出現隨意性,比較凌亂、不系統等情況時有發生,沒有體現師范的特點,勢必造成教學效果的差異,這與科學的教學規律背道而馳。
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與教材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為了適應培養目標的需要,高師復調音樂教學內容必修體現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針對性,既要滿足音樂教學專業學生學習的需要,也要滿足將來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需要,更要充分體現新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鋼琴基礎教程》不僅是一套優秀的鋼琴教材,也是作曲技術理論教學的重要參考書。書中收集了古今中外不同時代,不同風格、各種體裁的各類優秀而有實用價值的作品,涵蓋了從初級到中高級程度的教學內容,出版20多年來,已經被社會廣泛地接受。選用對這套教材作為音樂理論教學的分析譜例對于順利實現教學目標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音樂理論教學需要提供一些形式多樣、生動有趣、淺顯易懂、學生熟悉的譜例,通過對這些譜例的分析也可以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特點與表現、織體類別、組織形式、結構規律,讓學生盡快地把握作品的音樂思想與內涵;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音樂教育專業其它必修課程的教學,使之發揮更大的綜合效應。 因此,這套教材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如何更加充分與合理地利用這套教材所提供的作品資料輔助教學,將是音教專業理論課教師應當給予重視的課題。
責任編輯:馬林
參考文獻:
[1] 陳銘志.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986.
[2] 段平泰.復調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979.
[3] 趙德義 ,劉永平.復調音樂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997.
[4] 朱世瑞.中國音樂中復調思維的形成與發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992.
An Analysis on the Polyphonic Element in Rudimentary Lectures on Piano
Wen Feng
Abstract:
Rudimentary lectures on Piano, a piano material written by experts for music-education major, which has relatively good influence on students in music colleges. More than 20 years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is lecture, as a set of excellent material, has been accepted by society .It is not only apply to piano-education, but also an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book of composing techniques, and it even has supplementary effect on music theory .For those reason above,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polyphonic elements in this book.
Key words:
Rudimentary Lectures on Piano; polyphonic 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