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和

文化館是縣區群眾文化的活動中心和龍頭,也是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
近幾年,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繼出臺了“公共明珠鎮創建工程”、村落文化“星光工程”及文化進百村等一系列舉措。區文化館作為實施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部門,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彰顯公益特色,樹立起在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公眾形象。
一、堅持公益性辦館理念,立足為農村基層文化服務。
充分發揮公益文化的主體主導作用是鄞州區文化館一貫堅持的辦館理念。公益文化只有進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進入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世界,才能充分發揮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1.要堅持“三貼近”,保障“人人享受”文化權益。萬物人為本,成事民為先。國辦公益性文化就要彰顯公益特色,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農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堅持“三貼近”就是要堅守親民、悅民、便民、利民的文化服務理念,營造人際關系的和諧相處、共創共享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精神。
2.要堅持“四基”原則,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健康有序發展。加強“四基”建設,首先要幫助基層精心設置文化活動內容,堅持文化活動與和諧文明建設、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相結合,豐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擴大文化對農民群眾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次要科學制定活動方式,逐步形成以現有文化設施為陣地,以基層群眾文化隊伍為依托,以重大節日、慶典為平臺,以大型廣場活動為主體,以文化下鄉為補充的新格局。再次要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強化文化輔導。輔導培訓是公益文化落實“二為”方針、密切文化與基層群眾的關系、發揮公益文化的主體主導作用的有效途徑。
3.要構建并發揮公共文化生活空間作用,為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廣場等等的建立,為社會公眾提供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以自娛自樂、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為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動提供了諸多便利。
二、建立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系,讓基層群眾共享文化大餐。
為了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文化服務的質量,近年來,鄞州區文化館制定相關制度,設立文化館文藝精品獎,用專項資金資助、扶持、獎勵創作活動,扶持重點舞臺藝術作品的生產。鼓勵文化館的業務干部深入基層體驗生活,調動他們的創作激情和潛力,為人民群眾打造緊扣時代脈搏、體現寧波特色、富有現代意義的精神產品,努力在專業和群眾文藝創作的質量和數量上取得突破,以此推動基層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自2003年至2008年,文化館累計榮獲國家級獎項17個,省級48個,市區級143個。其中越劇小戲《喜開門》榮獲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銅獎;少兒舞蹈《梨園小頑童》獲全國“蒲公英大獎——全國首屆兒童舞蹈”創作、表演雙金獎;美術作品《紅果·秋熟》獲全國第十二屆“群星獎”銅獎;兒童劇《我長大了》獲浙江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鄞州區文化館把每年獲得省級以上大獎的文藝表演精品節目,組成一臺戲,下鄉巡回演出,為基層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為了更好推進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根據區政府統一部署,專門成立了“非遺”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落實普查工作聯絡輔導員,對全區22個鎮、鄉(街道)407村進行普查培訓,圓滿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普查工作。其中梁祝傳說、朱金漆木雕、骨木鑲嵌、寧波走書四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傳統手工技藝《紅幫裁縫技藝》《金銀彩繡》《彩船制作技藝》準備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建立文化活動品牌體系,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求。
鄞州區文化館堅持以公益性活動為主體,全面提升各類活動檔次和品味,為基層群眾提供精神文化食糧。近兩年來,據不完全統計,共舉辦各類公益性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達60多場次。特別是大型節慶廣場文化活動成為全區文化活動的品牌。如2006年承辦了中國廉政曲藝晚會——中國曲藝家送歡笑下鄉活動,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笑星姜昆、牛群、戴志誠、李金斗、鞏漢林、師勝杰等登臺亮相。一個接一個的精彩節目,使數萬觀眾一飽眼福。鄞州區文化館還承辦了“知榮知恥、共育文明鄉風”文藝巡演啟動儀式,為此編排了一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到全區20個村、社區巡演,豐富了村落、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為了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展示“鄞州風采”,鄞州區文化館相繼承辦了“星光工程”文藝匯演和“星光大舞臺”文藝展演。來自全區22個鎮鄉(街道)的業余文藝團隊,創作表演了反映全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面貌、新氣象、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表達了全區各鎮鄉(街道)和各行各業“共建和諧鄞州、共享全面小康”的嶄新風貌。2007年上半年鄞州區文化館還先后承辦了“2007中國和諧游浙江開游儀式暨寧波和諧城鄉游啟動儀式——地方文藝展演活動”“金盾之光”迎春晚會、《愛灑人間》慈善文藝晚會及元旦春節、“三八”“五一”“七一”“國慶”等節慶文藝展演活動等。廣泛開展各類文化下鄉活動是鄞州區一直堅持下來的又一文化品牌。特別是近三年來連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文化進百村”活動。以“人人享受文化”為主題,采取“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送文化下鄉與鄉下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全區上下聯動,每屆直接受益人數達30多萬人次。
四、建立培訓輔導服務體系,為繁榮農村基層文化播下“種子”。
隊伍建設是農村基層文化發展的基礎,也是基層文化工作的重點。目前,鄞州區新建立鎮(鄉,街道)村兩級文化聯絡員制度,吸收并認定鎮級文化工作指導員52名,村級文化員763名。通過鎮村文化指導員、文化員配合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聯絡文藝骨干,建立文藝隊伍。為實現鄞州區文化館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資源下移、文化工作下移的目標、充分發揮文化館業務輔導職能和優勢,制定了由文化館各業務干部,對一至幾個鎮(鄉、街道)進行業務上的培訓輔導的制度。為了使培訓輔導更有針對性,文化館于年初出臺了“培訓輔導早知道”,分門別類列出了培訓輔導菜單,鎮村業余文藝骨干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培訓項目,報文化館匯總。然后由文化館確定培訓輔導項目、內容、形式和時間,通知到骨干本人。這種采取缺什么、補什么,要什么、學什么的“菜單式培訓輔導”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相繼舉辦了鄞州區中老年健身舞師資培訓班、攝影創作理論培訓班、戲曲表演培訓班、聲樂培訓班、美術書法培訓班、廣場舞蹈培訓班、大型活動組織策劃培訓班、民間文化資源普查培訓班及鎮鄉文化站干部培訓班、文化指導員培訓班、村文化員培訓班等43期,參加培訓達1089人,培訓面覆蓋全區22個鎮鄉(街道)407個村。通過對基層文化隊伍的培訓輔導,充分發揮了他們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為繁榮農村基層文化播下“種子”。現在鄞州區已建立鎮鄉(鄉、街道)、村業余文體隊伍1000余支,業余文體骨干4萬余名。
五、建立農村公共文化創新機制,營造良好的公共文化環境。
近兩年來,鄞州區相繼推出了創建“公共文化明珠鎮”和“星光工程”兩項工程。并把特色文化建設與“兩級創建”活動相結合,把特色文化建設列為“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指導全區鎮(鄉,街道)特色文化村(社區)、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民間藝人創建活動,深入基層搞好特色文化定位,激勵轄區居民以創新精神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為配合基層鎮村特色文化品牌建設,鄞州區文化館相繼組織舉辦了“我愛鄞州我愛家”“希望的田野”“家家樂才藝展示”“特色文化村(戶)”大展演、大獎賽活動。評選并命名“十大農民歌星”、星級行政村落和公共文化明珠鄉鎮。
在打造特色文化的同時,鄞州區文化館還注重公共文化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館作為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服務基層單位,完善并建立了“免費開放日”制度。除特殊演出時間外,文化館所有場地設施、活動項目免費向全區市民開放,并對特殊人群進行特別服務,即對未成年人、60周歲以上老人、殘疾人、現役軍人等提供針對性的全天候免費開放式服務,并常年開展常規性的擁軍、助殘文藝慰問演出活動,為營造良好公共文化環境、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同時鄞州區文化館自2005年開始實施對外來農民工服務工程,每年為外來農民工舉辦文藝演出專場,不僅為他們送去豐富的精神食糧,還為他們提供參與文化活動、展示自身才藝的平臺。
多年來,鄞州區文化館在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盡可能量化的、完整涵蓋公共文化服務各個方面的指標體系。他們每年對文化館內部以及各鎮(鄉、街道)、村(社區)群眾性公共文化服務的執行情況等等進行量化考核,考核結果與文化館各部室績效掛鉤,以增強各部門的服務意識和工作責任心,從而保證了基層群眾得到真正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