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信
一、目前關于鋼琴學習與智力發展的研究成果
隨著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研究的不斷發展,對鋼琴學習與智力開發的關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包含著正面觀點,也包含著冷靜、懷疑的觀點。
1、支持觀點
美國的Eric Jensen在《藝術教育與腦的開發》①中認為音樂增強生物性生存力、有可預測的發展階段、使認知系統獲得加強、使情緒系統受到積極的影響、使感知運動得到發展、使應激反應系統得到強化、使記憶系統得以激活。
書中提到Shaw的研究小組(Graziano,Peterson & Shaw 1999)的實驗:29個學生接受鋼琴指導與數學視頻游戲;29個學生接受基于計算機的英語訓練與數學視頻游戲;29個學生既沒有鋼琴指導,也沒有數學視頻游戲(控制組)。有兩個小組接受了事先設計的旨在促進空間技能的數學視頻游戲,結果是Shaw設計的旨在促進空間技能的數學視頻游戲,使實驗組的數學的分數比控制組提高了36%,但是,既參加數學視頻游戲又接受鋼琴課程的小組成績比沒有接受音樂指導的對照組還要高出15%。在對16個空間問題的回答上,鋼琴組的分數顯著地高出27%,這反映出發展的神經通路在性質上差異②。本書中雖然沒有涉及腦學習機制的基本原理、概念或研究技術和方法,但是集中闡述了藝術教育與腦的學習的關系、在腦的發展中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從促進腦的角度出發,如何更好地進行藝術訓練與指導、開展藝術教學與評價,帶有強烈的教育情感和鮮明的教育主張。認為“與其他學科相比,你在藝術的幫助下可以取得很好甚至更好的成就”。
吳巖在《淺議鋼琴教育對人腦智能的開發》③一文中,首先從鋼琴彈奏時人的左右大腦參與活動產生均衡發展來加以論述;其次從人才學的角度進行闡述。認為“鋼琴是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聽覺力、記憶力、節奏感、表現力和掌握演奏方法的特殊技能教學……可以啟發人腦智能。”本文通過“科學的角度、人才學的角度和對鋼琴教學激發人腦智能發展的思考”三方面來進行論述。雖沒有實際教學實驗以及相關數據來論證,但是基于現代生物學、醫學、人體科學來闡述左右大腦的分工,用著名人物都愛好音樂、會演奏音樂、創作音樂,來說明音樂對人的成長發展的作用。
王源在他的文章《學習鋼琴是兒童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④中闡述了和吳巖相同的觀點:左右腦與軀體的神經聯系是一種對應聯系。指出“學習彈鋼琴,是開發人的智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認為彈鋼琴的孩子的反應比較敏捷,增強兒童的記憶能力,培養兒童的藝術思維能力促進兒童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以上三者的論述都以生理學、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鋼琴學習對人的生理心理影響來進行論述。
2、懷疑觀點
劉嬰奇在《對音樂開發智力有關論說的幾點看法》⑤中闡明了他的幾個觀點:
1、認為“音樂開發智力說的諸多論述中,或直接或間接,涉及到智力概念的內涵,其所指似并無定一,論證中的‘智力針對也欠明確具體”。指出“智力內涵所指和研究中的‘智力針對上的盲目性,必然帶來論證的盲目;盲目的論證,是不可能企望得出科學的結論的”。很明顯,他認為需要對智力概念做出明確界定;如果智力包含著很多方面或者說包含很多種類的智力(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空間關系智力、音樂智力、身體動覺智力、人際關系智力等),那么音樂學習對開發智力某種作用是真對其中的那一種而言的。
2、提出在研究音樂學習對智力發展作用時,存在“智力觀念上的偏狹性”。認為“于此所表現出的唯理性邏輯思維為偏狹智力觀,可以說是音樂啟智研究中關于智力認識方面的一個最大誤區”。
3、指出音樂學習可以促進智力發展,在論證方面的科學性尚顯不足。認為“人的智力結構,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動態系統。一個人智力的形成和發展,關乎生理心理、遺傳變異、主觀客觀等多種變量因素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特別是具體到某一個體對象,很難籠統地僅僅根據某種推論就斷定說某一行為(如學習音樂)會在哪些方面和在什么程度上影響到其智力發展水平”“至于那些學習音樂與文化課成績及科學創造存在正相關的調查和舉例,作為一種科學立論的論據,也是不甚充分”,指出存在“研究中操作方面的科學性問題”。
劉嬰奇的文章中,體現出對音樂學習(從論述中可以發現更多的所指是鋼琴學習)對智力開發作用保持中立、冷靜的態度。
著名的音樂心理學者周海宏先生在1994年對參加中央音樂學院考級的3442名琴童的調查統計中發現,97.5%的家長在“學琴目的”中的“開發智力”填寫了十分同意與比較同意,僅有2.5%的家長填寫“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沒有人不同意。他指出兒童器樂學習的熱潮,以及這種熱潮的形成是基于多數家長與社會音樂教育界人士,將器樂學習當成一種功能強大、可多方受益、開發智力的工具所致。認為“現有的研究資料尚不足以使人信服地證明,器樂學習可以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提高智力水平──器樂學習是否能夠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仍需要進一步深入考察與研究”。此后,他又采取抽樣的方式對北京市一般學校(非重點小學)中四所小學的二至六年級698名學生再次進行調查并針對數字能力、言語能力、邏輯能力與空間能力四項被公認的智力指標進行測量測試。以《多水平認知能力測量》(Cognitive Abilities Test.Form 4,Multilevel Edition)為測量工具,形成《器樂學習與兒童智力發展研究報告》⑥。報告指出學琴可以開發智力的說法,在本次研究中沒有獲得支持。在調查中發現星海杯兒童鋼琴比賽獲獎者文化課學習成績都為班級前十名,但又提出不知是因為這些兒童由于學琴才學習好,還是由于本來智力突出所以才在學琴方面和文化學習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的疑問。
《對音樂開發智力有關論說的幾點看法》和《器樂學習與兒童智力發展研究報告》都以智力概念屬于“心理學研究的一個范疇,歷來也是眾說紛紜”“智力,只能是具體的,而不能是籠統的”(劉嬰奇),“智力的構成與發展本身是非常復雜的問題,甚至智力概念的定義本身就有很多歧義” “全面地考察器樂學習與智力發展之間的關系是難以操作的”(周海宏)為依據,而沒有對智力概念下明確定義。因此,也變成對各種現象的敘述,所測試測量的數據也變得有局限性。
二、關于鋼琴學習與智力培養關系研究存在的問題分析
1、回避智力的復雜性
“有人認為智力是個體有意識地思維活動來適應新情境的潛力、學習的潛在能力”“智力測驗中所測得的那種心理品質”⑦,等等。這些是比較抽象的概念。
傳統的智力測驗認為,智力具有單一的性質,通過紙筆測驗就可以測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傳統的智力測驗只重視人類可以測驗出來的能力及其測試方法,如果某種能力無法測出,就認為這種能力是不重要的。大量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十分相信這種“與生俱來的、原始的”能力。這種智力測驗產生了統一的“學校教育”,認為應實施“一元化”的教育,用相同的課程、方式進行教學。衡量學習好壞的最佳手段是紙筆考試。與此相適應,智力測驗所測試的學科就要是最適合采用這種評價方式的學科,如語言、數學或邏輯等。這種傳統的智力及測量理論在當今崇尚個性化發展的社會中無疑是落后的、不全面的。
而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的觀點,智力應該是廣義的。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⑧認為智力有豐富的內涵,包括語言、數理、空間、節奏、運動、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觀察、存在九種智力。美國學者托馬斯?阿姆斯特朗提出人生的“七大智慧” ⑨也反映出這樣的多元智力觀。對比傳統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體現出巨大優勢,并按照這樣的思路,智力的內涵將會不斷豐富。
從以上關于人們對智力概念的討論中,多元智力理論以其發展性、相對全面性,而成為較易為人接受的智力理論。
支持觀點持有者,雖然支持鋼琴學習能夠促進智力發展的結論,但是實驗與測試仍只是在簡單的幾個項目上進行,或者只是通過其它學科研究成果進行簡單的推理。
懷疑觀點者,雖然同意對智力測量是復雜而又具體的,但卻仍只是在“言語能力”“數字能力”“邏輯能力”及“空間想象力”幾個方面進行測量并進行統計。
因此,在這種多元智力理論引導下,首先應該研究智力測量有效性、全面性問題,并且嚴謹地多元性的進行測量;其次,應該研究如何對這些多元性的內涵進行相對有效的測試,即手段和方法。九種智力的測量總比達不到九種智力的測量要準確而全面;再次,研究智力水平的計算方法,比如是采用九種智力的平均值,還是采用對九種智力進行分類后的某一項分類值,抑或是平均值與分類值的綜合。解決這些問題以后再來進行大量測量統計,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數據和結果。
2、模糊成就、能力、智力三者邏輯關系
智力是一個人學習的基礎,智力是一個人的基本能力,是綜合能力,是以思維為核心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內的綜合能力。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成就建立在此基礎之上。智力、能力和成就固然在概念上區別分明,但在現實中很少有不體現于具體成就的能力,很少有不通過一系列成就的積累而獲得的能力,沒有基本的智力何以能獲得能力,三者之間既互為因果。但是,智力的缺陷可以通過后天的勤奮努力來彌補,從而獲得成就,獲得成就之后又不可否認其實際的生存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三者之間又相對獨立。這樣一來,智力測量將變得更為復雜。
無論是持正面觀點者,還是持懷疑態度者,都沒有把智力放到這樣的三者關系中,進行邏輯關系、因果關系的討論和研究。使各自結論或多或少的失去科學性、社會性、人本性等,而主觀性、推理性增加。
調查中類似的學習鋼琴與不學習鋼琴在學習成績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在沒有解決好這三者之間關系之前,就會變成“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等類似問題的討論之中。
3、忽視鋼琴學習與智力發展關系的特殊性。
雖然現代自然科學實驗的局限性,以及在多元智力理論前提下,對人的智力進行測量的難度極大。但是人類發展歷史證明,人類的任何一種認知活動都是在促進人的整體發展,當然包括智力。鋼琴學習理當屬于人類眾多認知活動中的一種,完全可以促進人的發展,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研究鋼琴學習是否能夠培養智力,促進智力發展,就好比在討論一個人是否要“勞動”、一個兒童是否要進學校學習、人類是否要進行思維活動一樣。但是,人們之所以多年來都在研究鋼琴學習與智力發展的關系,并且還將繼續研究下去,實際上是探求、證實肯定或者否定鋼琴學習對智力發展的獨特作用。在智力培養范疇里,這種獨特作用應該體現出比其他一般性認知活動更多的優越性,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這種特殊性作用是否存在是眾多研究者所忽視的。
三、總結
隨著社會的發展,關于鋼琴學習與智力發展之間關系也將繼續,這對鋼琴學習和教學,乃至整個藝術教育都是極為有益而重要的。但是首先的解決準確或相對準確的智力的定義是當務之急,相關統計和測量要多元化、多方位的進行。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分析研究,筆者認為,作為人類認知活動,鋼琴學習對智力的發展或多或少都會有作用。之所以仍要繼續討論這種關系,是因為鋼琴學習有可能存在比其它認知活動更加特殊的作用。
“多方位”的研究不僅包括鋼琴學習與智力發展的關系,更要包括如何更好地實現這種關系,以及鋼琴學習融入各種認知活動中的整體性才有可能發揮作用的問題。人類的各種認知活動不是孤立的,很難想像一個人只是單一的鋼琴學習就能促進智力發展,以此才能理解調查得出的“鋼琴學習和學得好人文化課學習成績好”這一現象,才能正確處理好鋼琴學習與智力、鋼琴學習與其它認知活動、其它認知活動與智力這三對關系。
關于鋼琴學習與智力之間的關系,在沒有先進的類似腦成像技術參與的情況下,任何結論都帶有主觀臆斷性。而一些跟蹤調查得出統計學上的結論,但在人類尚未揭示大腦秘密的情況下,任何結論都帶有片面性與偶然性。此外,研究如何體現這種功能,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本文為2006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鋼琴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鋼琴教育現狀分析與教育普及對策》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美)Eric Jensen著,《藝術教育與腦的開發》,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科學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6頁.
②同上第25頁.
③吳巖《淺議鋼琴教育對人腦智能的開發》,《鋼琴藝術》1999年第5期.
④王源《學習鋼琴是兒童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廣播歌選》2007年第8期.
⑤劉嬰奇《對音樂開發智力有關論說的幾點看法》,《人民音樂》1998年第8期.
⑥周海宏《器樂學習與兒童智力發展研究報告》,《中國音樂學》2002年第2期.
⑦沈德力、陰國恩《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天津市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⑧(美)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著,《智能的結構》(1983年);沈致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⑨(美)托馬斯·阿姆斯特朗著,《人生的七大智慧》,羅吉臺(臺)譯,中國計劃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