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奕秋
僅僅18年時間,美國“一超獨霸”的好日子就不再了。東方的地平線上,代替蘇聯這個意識形態競爭者的是此間GDP暴增10倍的中國。后者也不孤立,6月16日在葉卡捷琳堡鋪開的首屆中俄印巴(西)金磚四國峰會,會前就擬定以區域金融合作先試先行的姿態,挑戰美元的傳統儲備貨幣地位。眼下這四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15%,但18年后有可能超越西方七強。所以,七強主導的八國峰會還沒開,催促東道國意大利將G8擴展到G14的呼聲已不絕于耳。
18年太久,迄今勁刮10個月不見停的金融風暴,也許會大大加速世界權力版圖的變遷。君不見,從“美史上最大金融破產案”雷曼兄弟的倒掉,到“美史上最大制造業破產保護案”通用汽車的斷尾求生,雄霸“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地位115年的美國已經氣喘吁吁了嗎?當然,美國去年GDP仍然超過日中德三國的總和,《金融時報》本年度上市企業500強榜單中,美國也包攬了前10名中的六家。但前一個優勢,有可能因美元繼續貶值而流失;后一個優勢,則面臨三家中國企業進入前五名的挑戰。
中國一家當然幾無可能對撼整個西方世界,但與中國有著相似訴求的新興經濟體并不在少數,如墨西哥、泰國、阿根廷等,它們也苦于缺少對現有規則的發言權;其中一些國家早在美國遭受金融“心絞痛”之前就被這個金權帝國的“經濟殺手”打劫過。眼下普京總理大撒金錢援助資產縮水的本國公司,也是怕它們被放貸后等著“剪羊毛”的西方銀行家“賤買”。
以上述準陰謀論來看,金磚四國峰會的橫空出世,并非華爾街僅存的“肉食動物”高盛公司所樂見的。炮制“金磚”概念的高盛研究人員,如同他們在世行、IMF和三大評級機構標普、穆迪、惠譽的同事一樣,喜聞的是“這場危機過后,富國還是富國,窮國還是窮國”。然而,亞洲方興未艾的區域貨幣互換和金融救助機制,已經給部分可能被危機重度傳染的國家兜了底;6月上合組織峰會首次邀得印度總理與會,恐會令“亞洲版北約”心儀者更失落。
與西方陰謀論相對應的,是一些國家的不高興表情。在4月倫敦和9月匹茲堡G20峰會之間插入的葉卡捷琳堡峰會,即是“庶國咸與維新”、在金融高地上與西方分庭抗禮的一個象征。由于其隱含的解構、重造性質,相關國家的輿論狂歡和故意拔高、放大也就難免。
作為東道主,俄國人最愛談論滄桑巨變。曾斷言美國將因內戰在2010年“一分為六”的俄專家伊戈爾·帕納林想必會再成媒體寵兒。在俄與白、哈“抱團”開展入世談判的當下,還有人夸口不必遺憾沒有加入WTO,因為在俄加入前,這個組織就將消亡。即便“理性”如俄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也在吹風會上稱金磚四國將成為引領世界脫困的“火車頭”。
可是,真相并不像他們宣揚的那樣。莫說巴西和印度的工業生產指標尚沒有明確的走勢,就算金磚四國能成世界經濟復蘇領頭羊,因資源價格急跌不得已在年初向中國借了250億美元的俄羅斯也很可能“拖后腿”。再說,金磚四國涵蓋不了整個新興市場,“新鉆11國”和“遠景五國”這樣的后來者如何整合進來而又不起利益沖突,足夠四國智庫們研究好幾年了。
更深層的問題是,歷史并非線性前行的。日本學者預測說,2020年中國GDP將超美,但2050年美將反超中國。韓國報紙說,用不了幾年,韓國的GDP將不及中國廣東省。可是,變量太多的預測管用嗎?早幾年,韓國還被吹噓為將在2050年成為世界第二富國呢。
也有人把富國的“累贅”資產太當回事。通用當了78年的世界汽車老大,近9年來疾病纏身,股價跌去九成九,現在揮淚甩賣耗油生產線,四川民企騰中重工準備吃進其悍馬民用品牌,殊不知這樁不超過5億美元的買賣幫助富豪李炎成名可以,要助名不見經傳的騰中晉階為跨國公司則很難。常被引用的例子是:1989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高價購進洛克菲勒中心14座辦公樓,卻因曼哈頓地產蕭條和匯兌損失,7年后不得不折價賣回給美國人。
中國企業現在對海外不動產避退三舍,卻特別熱衷收購原材料、技術和設備等工業品。例如中鋁罔顧4個月的“195億美元控股力拓”行動因對方變卦而泡湯、補償費只有協議金額1%的教訓,仍表示將加速對澳洲鐵礦石的投資。而今年起曾幾度配合外交行情,組織企業赴歐采購的商務部,在7月華盛頓美中首次戰略與經濟對話之前,還將組織400多家企業代表赴美、加“獵捕”問題資產。如此種種,是否因擔心巨額外匯在手中貶值而想盡快變現?
每臨亂局有靜氣,別被熱氣騰騰的場面攪暈了頭。“有得揀,你才是老板!”金融海嘯之后,歐美、澳洲乃至東盟的投資和并購機會大增,但海潮與內河的水性不同,莫克姆灣拾貝者的悲劇不應在商界重演。而在政界,無論是G20、G8+6平臺還是APEC、金磚四國平臺,中國善用則可補對外交往之不足,濫用則徒增大國崛起之負擔。這一點,不僅對日后終將會與美國并駕齊驅的中國適用,對其余新興大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