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劉 揚
繼2007年8月侮辱在德華人是“黃色間諜”、稱中國為“騙子人民共和國”后,德國《明鏡》周刊13日在其最新一期雜志上又爆料稱,有20到50名中國間諜在德國活動,其中包括一名 “多年來在德搞間諜活動”的中國外交官。這篇報道刊登后立即被BBC、法新社等西方媒體轉載。中國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1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媒體和政府一向有炒作“中國間諜”的傳統,此前炒作的“黃色間諜”就曾給兩國關系造成不良影響,遭到華人強烈抗議。還有專家認為,德國媒體在中國新疆發生“7·5”打砸搶燒事件后立即拋出“間諜論”,不排除背后有“世維會”等境外“疆獨”勢力的推動。BBC在報道中也懷疑地稱,“這一所謂的‘間諜案發生在幾年前,《明鏡》周刊現在予以報道,時機上值得玩味”。
《明鏡》周刊以“德國政府和德國聯邦檢察院阻斷中國間諜活動”為題報道稱,德國外交部決定拒絕給予一名中國外交官入境簽證。原因是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所掌握的情報顯示,這位外交官此前在德國工作時多次參與間諜活動,主要任務是搜集慕尼黑的“疆獨”、“藏獨”、“臺獨”支持者以及“民運”人士的情報。《明鏡》周刊寫道,“該中國外交官在發現情況不妙后于2007年離開德國,回到北京……但現在,中國方面又決定派遣此人重返德國”,“德方最近曾暗示北京,這名外交官不會在德國受歡迎”。
《明鏡》周刊認為,這一外交糾紛顯示出“德國對北京所采取的政策的看法開始出現轉變”,“在德中雙邊關系上,已出現不信任”。報道稱,中國間諜活動在德加劇已經引起德國司法當局警覺,德方開始有系統地監控中國間諜。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局長弗羅姆還建立了一個專門對付中國間諜的部門。《明鏡》周刊寫道:“對德國反間諜機構而言,中國已與俄羅斯一樣,被視為對手。”
德國新聞24頻道13日援引《明鏡》周刊的報道,并進一步將“中國間諜”擴大到經濟領域。其報道稱,德國當局已經對德企中有中國科研人員參與的竊密事件展開調查。其中一個案件是:德國南部一所大學的一名工作人員,經常在周末盜竊涂層技術資料,并將這些資料發往中國。德國新聞24頻道稱,德國情報部門估計,在德國共有20到50名“中國間諜”在秘密活動。
《明鏡》周刊的報道迅速引起歐洲各大媒體關注,BBC、法新社、奧地利《皇冠報》等主流媒體都進行了轉載。奧地利《皇冠報》轉載時,還加上了一張中國科學家正在“竊聽”的照片。然而,BBC網站在報道中表示,對《明鏡》周刊的這一報道“無法核實”,“本網駐德國特約記者史明說,這一所謂的間諜案發生在幾年前,《明鏡》現在予以報道,時機上值得玩味”。
中國學者認為,這次事件是《明鏡》炒作中國間諜的“新版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金燦榮教授表示,在中國發生“7·5”打砸搶燒事件的背景下,不排除德國政府不顧事實明了,做出偏袒“疆獨”的行為。這有意識形態的原因,也有包括德國在內的老牌歐洲國家對于中國的強大適應起來比較困難、總要借一些機會找心理平衡的原因。德國政府在做“監控中國間諜”決定的時候有可能參考了“疆獨”等反華勢力提供的所謂依據,但它還會考慮自身的獨立性,不會做得太明顯。金燦榮認為,德國媒體和政府是有炒作“中國間諜”的傳統的。“黃禍論”最早就是德皇威廉二世炮制出來的,之后蔓延到其他西方國家,成為西方的整體認知。此前,《明鏡》周刊就不負責任地炒作過“黃色間諜”,給中德關系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德國國內也有很多人不欣賞德媒對“中國間諜”的不實炒作。《環球時報》記者曾在一周前采訪德國外交部東亞司官員克勞斯·費澤,他認為《明鏡》周刊的一些報道是為了“吸引眼球”。德國聯邦環境署官員安德烈亞斯·布爾格在今年的“中德媒體對話會”上也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所謂中國間諜“是沒有的事”。德國華人學者胡清認為,《明鏡》周刊近來對在德華人的“捕風捉影”是德國法律縱容造成的,其背景是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威脅論”和一些德國機構的“私人目的”。▲
環球時報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