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喜瓊
摘 要:文章針對電子對賬系統存在的風險和缺陷,探究電子對賬系統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電子對賬系統的建議。
關鍵詞:電子對賬系統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3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166-01
2007年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長沙市中心支行在全國率先開發和推廣運用了中央銀行會計核算電子對賬系統(以下簡稱電子對賬系統),電子對賬系統實現了人民銀行營業部門的賬務與開戶單位的賬務按日核對電子化數據處理,對防范支付風險、保障資金安全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但從運行的情況看,對賬系統本身和對賬系統管理均存在一些不足亟待進一步完善。
一、電子對賬系統存在的風險和缺陷
1.開戶單位不能實時查詢,數據存在被篡改風險。由于電子對賬系統未與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直接連接,而是每天由中心支行業務主管于營業終了從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中用軟盤拷貝導入(或次日在備用機上恢復數據用軟盤拷貝導入),開戶單位只能在人民銀行發出對賬信息后,核對上一日賬務,不能通過系統及時掌握賬戶資金變動情況,實現實時查詢和對賬。同時,數據拷貝過程中存在被人為篡改的風險,加之對賬回單上的特種存款等長期不動戶余額不能自動產生,需要人工干預,為人為更改對賬數據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2.支行經費賬戶不能核對。實行中央銀行會計核算集核算改革后,損益類賬戶已集中于市(州)中心支行,所轄支行經費核算使用同一賬戶,每日對賬單上經費賬戶體現的是全轄經費支出數據,支行無法核對。
3.對賬系統數據差錯難以更正。人行對賬員發現開戶單位對賬員由于操作失誤而產生“賬務核對不相符”時,不能將核對信息退回并要求開戶單位重新核對,造成差錯難以及時更正。
4.當日無發生額賬戶缺乏查詢功能。對賬系統對當日沒有發生額的賬戶,無法查詢賬戶余額,影響開戶單位對賬和掌握資金情況。
二、電子對賬系統管理存在的問題
1.對賬系統管理職責不明。《會計集中核算電子對賬系統管理辦法》沒有明確電子對賬系統管理部門,對賬系統操作和管理一般由中心支行營業部門負責,但根據《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管理辦法》和科室職責分工規定,對支行會計部門的檢查輔導由中支會計科負責,營業部門沒有檢查輔導職責,導致對支行電子對賬現場檢查管理存在盲區。
2.對賬系統業務培訓不到位。對賬系統建立及上線運行的業務培訓僅用了半天時間,培訓的重點在系統參數的建立,對操作和具體管理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導致對賬操作各地做法不一。
3.對賬系統操作人員權限不清。系統雖然于2009年2月9日進行了升級,新增了事后監督管理員和內審監督管理員,但對其操作權限和操作要求不明確。
4.人員緊張問題突出存在違規代班現象。2007年6月營業室崗位整合后,市(州)中心支行營業室一般只配備8名工作人員,按照《會計集中核算電子對賬系統管理辦法》規定,對賬員由營業室內部監督員兼任,因此,營業室代班工作僅同城票據交換管理員一人擔任,一旦有兩人以上出差、休假,違規兼崗現象在所難免。
5.對未及時對賬問題缺乏制約管理措施。由于缺乏相關法規規章對開戶單位不及時對賬的行為進行制約和監督,加之商業銀行實行扁平化管理后,人員相對緊張,沒有專門人員負責與人民銀行的對賬工作,并且普遍把電子對賬當成附帶和可有可無的工作,工作積極性不高,操作員責任心不強,不及時對賬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金融機構甚至以系統故障等為由長期不對賬。
三、完善電子對賬系統的建議
(一)對現有電子對賬系統進行升級完善
1.將電子對賬系統與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直接連接,防止人為篡改數據,并方便開戶單位隨時查詢其賬戶資金余額及變動情況(無論當天有無業務發生),實時進行賬戶核對;對長期不動戶賬戶余額在對賬回單上能自動產生,無須人工干預。
2.增設開戶單位重新對賬功能,即對開戶單位對賬員誤操作導致的“賬務核對不相符”,經人民銀行反饋查實后,由開戶單位會計主管確認、注銷,重新進行對賬處理。
(二)對現有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完善
1.修訂完善《會計集中核算電子對賬系統管理辦法》,明確管理部門及崗位職責和內審、事后人員的操作權限。建議改由事后監督中心擔任對賬工作,即減輕營業室人員緊張壓力,又實現了前臺與后臺的分離。
2.加強對開戶單位對賬人員業務培訓,制定統一規范的操作流程,規范操作程序,嚴禁違規操作和違規行為。
3.盡快制定出臺規范管理對賬工作的法規規章,規范開戶單位對賬行為,并加大宣傳引導和管理監督力度,提高開戶單位對賬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4.建議對支行實行真正的財務集中管理,即支行發生的財務費用在實行報賬制的基礎上統一由中心支行核算列賬,支行不再有費用賬。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懷化中心支行營業室 湖南懷化 418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