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東奇
高考地理試題很多題目以熱點問題作為命題的背景材料或切入點來創設問題情境,借以滲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區域地理知識。復習時要注重尋找熱點與教材的融合點,熱點問題的答案應以教材知識為中心進行知識的遷移。
一、人口與聚落
人口問題和城市化問題是當今人類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人口眾多、城市化發展迅速的中國,人口問題是解決資源、能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核心,所以該類問題在歷年高考試卷中均占有一定份量。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圍繞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知識與材料巧妙結合,考查考生對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常考內容
人口增長、人口遷移、人口素質、人口年齡結構、人口再生產類型;城市分布與城市區位分析、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化及其問題、城市交通、城市規劃等。
2.解題方法
該類試題常給出有關圖表資料,要求分析人口、城市相關問題,解答該類試題關鍵在于正確解讀題干給出的文字、圖表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對信息進行取舍、整合,運用相關地理原理、地理規律來分析、評價。
3.復習策略
復習該類問題應注意結合實例弄清相關原理和規律,如人口年齡金字塔圖,人口自然增長率柱狀、曲線、折線、餅狀統計圖,都需要透過形式抓住本質,提取關鍵信息解答問題。不墨守陳規,靈活應用相關原理和規律,并重視表達能力的訓練,使答題規范、嚴謹、有條理。
二、資源與能源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加,資源短缺問題日愈嚴重。能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既關乎國家的經濟發展,又涉及國家的穩定和安全,還影響到國際政治經濟的地理格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的能源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是煤炭、鋼鐵、糧食等資源的第一大消費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資源和能源問題是高考命題比較青睞的內容之一,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體現。
1.常考內容
資源的分布與利用;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及產生的問題、原因、對策;國家能源安全;世界或我國區域資源問題及對策;資源、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
2.解題方法
該類試題往往從人地關系角度以世界或我國某一熱點地區、事件作為背景材料切入,考查資源概況、特點、利用、保護,多以圖表分析模式呈現,或聯系地質構造、工業區位,或聯系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交通運輸,解題時應結合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陸地資源)的分布、不同區域的資源特色、各資源的利用現狀加以分析提煉,有的放矢地解答。
3.復習策略
關注以下考點: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能源資源,我國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世界及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能源安全及措施。結合具體案例加以分析,拓展思路,培養發散思維,注意運用專業術語作答。
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既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學科主干知識,又是高考關注的熱點內容,所占分值高、涉及面廣、開放性強,是永恒的熱點。
1.常考內容
環境問題的表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環境問題的分布;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原則。
2.解題方法
該類試題的編制常利用文字、圖表和數據隱含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關系,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出發,要求考生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做出分析和評價;利用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沙塵暴、流域開發、城市化等問題作為切入點,考查環境問題的成因、解決措施;結合我國國土整治、產業結構調整、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等案例,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等,考查方式多樣,應根據具體的試題類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答。
3.復習策略
把握協調人地關系、謀求可持續發展這一主線,復習主干知識時結合具體地區,聯系實際問題加以分析,用正確的人地觀、環境觀、資源觀評價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做到人口、資源、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四、區域發展問題
關注我國區域發展是高考命題的一大特色和趨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2010)提出“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我國區域發展尤其是熱點區域如中部崛起、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環渤海經濟圈等在高考試題中屢有體現,該類試題體現“關注現實地理”的課程理念。
1.常考內容
西部大開發的條件和開發重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原因與整改措施;中部崛起的區位優勢;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我國區域經濟聯系、經濟協調的主要方式(東、中、西部經濟合作,資源的跨區域調配,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
2.解題方法
該類試題常以區域地理作為載體,綜合考查區域空間定位、區域特征分析、地理規律原理應用等,涉及的知識面廣,新材料、新內容多,試題靈活多變,且往往以主觀題模式出現,對發散思維、語言表達能力要求高,解答時需詳細閱讀文字、圖表資料,提取有效信息,防止只答一點不及其它或以偏概全導致失分。
3.復習策略
區域發展問題往往超出教材范疇,需要及時關注國內外熱點區域的發展狀況,提煉該區域發展的核心內容,并用教材主干知識對該區域進行反饋修整、歸納整理。不但要整體把握,也要微觀突破,加強與其它知識的縱向聯系,做到胸有成竹,在解答相關區域問題時能靈活運用。
五、區位分析
區位問題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內容,包括人類空間活動與地理環境(農業區位、工業區位、交通區位、商業區位、城市區位、旅游區位等),自然區位因素(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社會經濟區位因素(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策、城市、人口等)。區位問題也是高考關注的熱點問題,考查力度逐年上升,涉及面廣,分值大。
1.常考內容
農業、工業、交通、商業、旅游區位,城市區位。
2.解題方法
在進行區位分析時,首先應做到全面分析和具體分析相結合,全面分析指不僅要考慮自然因素,還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不但要考慮優勢條件,也要考慮限制性因素;具體分析指要針對區域特點抓住主導因素,并從各因素的變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加以分析,對不同區域的區位分析要采取對比分析的方法,區分優勢和劣勢。
3.復習策略
對區位因素復習,首先要掌握區位因素的類型和組成要素,抓住主導性因素,把握問題實質;其次要注意各種區位因素是發展變化的,必須動態考慮。對不同類型的區位分析要分類整理、熟練掌握、靈活對比。要能把教材基本原理和規律與具體區域事例有機結合,理論與實踐相聯系,能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方法分析和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六、文化景觀與旅游
目前旅游業已成為繼汽車、石油之后的第三大產業,對促進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回籠貨幣促進就業、繁榮市場,拉動建筑、交通、餐飲、住宿等行業起極大作用,度假休閑陶冶情操刺激假日經濟的發展,近幾年高考試題常以新材料、新情境作為切入點,以區域地圖為信息載體,考查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區域旅游資源現狀及開發條件評價、旅游資源保護、旅游安全等。
1.常考內容
世界自然與人文遺產,文化景觀與環境,旅游景觀的欣賞,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2.解題方法
針對旅游區域示意圖、數據表格資料,正確提取相關信息,結合該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冷靜作答,注意語言的簡練精當。
3.復習策略
根據教材內容整合主干知識:文化景觀與自然、人文環境的關系,文化擴散,旅游景觀的欣賞,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旅游經濟等。加強對某些特定區域的典型文化景觀和旅游資源知識的歸納整理,熟悉熱點旅游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七、自然災害與防治
自然災害及其防治類試題是近幾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我國是季風氣候極其典型的國家,又是多山的國家,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嚴重,防災減災任務重,高考中與之相關的試題份量逐年加大。
1.常考內容
自然災害的類型、特征、成因,自然災害的預防、救治,自然災害的關聯性。
2.解題方法
對自然災害的考查多以世界和我國某一熱點地區或熱點事件作為背景,以人地關系為線索考查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影響和防災、減災措施,或結合考查該區域的自然人文知識。解答時應分析區域圖表資料,遷移相關區域知識合理回答。
3.復習策略
復習自然災害部分要注意將分散在教材中不同章節的相關知識進行整合,構建比較系統、完整的專題知識體系,并以某種自然災害的發生為線索,按類型、分布、成因、危害、減災措施等進行拓展聯想,構建答題模式,關注熱點區域的區域特征。
從近幾年的高考文綜地理試題來看,無論命題材料如何新穎、形式如何靈活,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關知識的支點,即為“題在書外,理在書中”,試題仍是教材知識的拓展和深化,高考的考查最終要落腳于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因此,必須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學科理論和原理來關注熱點問題,將熱點問題和教材知識緊密結合,才能正確解答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