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婧華 崔著林 崔青春
一、調查結果分析
1.師資情況
學歷:教師隊伍基本達到了初中地理教學對學歷的要求,但以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居多,而這些教師一般為專科學歷。本科學歷(包括以大專學歷為起點經過繼續教育后取得的本科學歷)僅占50%,都是年輕教師。
對新課標的了解情況:所有教師都知道地理新課程標準及其教學目標。
教學情況:僅有10%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不超過25分鐘。有40%的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方面花的時間較多,60%的教師仍采用傳統的講練結合式授課方法。80%的教師反映: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做題,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上地理課時,幾乎沒有用到多媒體設備和掛圖,偶爾會畫板圖。課堂中對課本上綜合探究后的“拓展延伸”幾乎不涉及。
備課情況:所有教師都能夠利用教學參考書備課,28%的教師能夠利用網絡資源,10%的教師能利用報刊、雜志等。備課材料與鄉土地理知識的聯系甚少。70%的教師不熟悉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開課情況:一般來說,學校僅有地理會考班開設鄉土地理課程,每周每班有地理課4課時(其它年級2課時,會考結束年級已不開地理課),其中鄉土地理1課時。調查期間,由于教師對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鄉土地理還沒有開課。
教學設施:學校缺少地理掛圖等必要的教具,學生根本不知道氣溫表、氣壓表、風向風力儀、雨量器、經緯儀、地質羅盤等,學校也沒有建設地理實踐基地。
可見,鄉鎮中學的師資情況還是不盡人意,有待提高。
2.學生情況
學生鄉土地理知識基礎:經過調查發現,中學生對家鄉的地理環境狀況還不是很了解,不能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歸納出家鄉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點,只知道本地主要的農作物類型,但對作物熟制并不了解。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特產”的含義。對于有“中國石都”美譽的萊州市柞村鎮,竟不知其有豐富的大理石資源。絕大多數學生對家鄉的交通干線所知甚少,對家鄉的區域規劃狀況缺乏宏觀的把握,繪制地圖的能力欠缺,且很少參加社會調查活動。學生對家鄉的污染類型比較了解,或多或少能列舉出來;對制約家鄉發展的不利因素也能說出幾條,但并不全面;能根據課本知識,籠統地提出幾條發展家鄉經濟的措施。
家庭背景:煙臺的縣域經濟較發達,鄉鎮居民的生活質量較高,且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考出好成績。大部分中學生,特別是非住校生,依然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學習習慣:筆者在上課時不止一次地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當聽到教師說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后活動練習題”時,一部分學生竟習慣性地拿起筆來,等著教師公布答案。課后主動學習鄉土地理知識的學生僅占5%,可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1.評價制度不完善 雖然考試中出現了一些有關實踐操作和綜合性強、靈活性大的題目,但目前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基本上仍是“一試定終身”的終結性評價。這對新課程的順利實施起到潛在的阻礙作用,成為教師課程改革落實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2.學科地位不高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鄉土地理教學仍是中學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未得到大部分教師的重視。兼職地理教師占了較大比重,有的地理教師還是由其它科目的教師“轉行”而來的。雖然學校鄉土地理課與地理課的安排是同步的,但教師們還是把鄉土地理課安排在學期末,僅在考試之前讓學生突擊記憶。
3.教學設備落后 鄉土地理教學需要大量的教學器具,如多媒體設備、地理掛圖、氣溫表、氣壓表、經緯儀、地質羅盤等。但由于學校經費、投資方向等種種原因,使教師的教學成了“無米之炊”,上課只是畫板圖、照本宣科;學生學習也只是“囫圇吞棗”。
4.實踐基地短缺 鄉鎮學校雖有本土資源的優勢,但卻很少組織社會調查實踐,這是造成鄉土地理教育不盡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很少有調查研究的機會,地理課本上的實踐探究成了一句空話。
5.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不深入 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許多教師都在努力做著各種嘗試。但仍存在一部分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教師授,學生受”的“滿堂灌”教學方式,認為只有把知識點、考點全部傳授給學生才會取得好成績,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掌握情況。另外,一些鄉鎮中學的教師缺乏必要的培訓,根本不理解新課標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真正意義,結果教師備課花費的精力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成正比,事倍功半。
6.學生家庭教育不當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們緊緊地愛護著。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文化知識學習,缺乏生活上的正確引導,使很多學生實踐和生活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失去了融入大自然、理解社會的機會,缺乏對家庭、社會的責任心。
7.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由于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對鄉土地理知識沒有興趣,僅僅是為學而學,其學習是被動的,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這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不利。
三、改進對策
1.完善評價制度,提倡全面考核 評價是手段,目的在于通過考核評價,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踐意識,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學中應確定鄉土地理活動課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提倡體現差異性和發揮學生個性特長的多元化考核,實現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激勵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互補。
2.提高學科地位,重視鄉土教育 提高地理學特別是鄉土地理的學科地位,這是實施鄉土地理教育、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感性認識的關鍵。必須重視對鄉土地理活動課的管理和投入,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可開展鄉土地理教研活動,組織優質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教學技能評比,不斷發掘優秀地理教師、培養骨干教師,帶動整個學校的鄉土地理教學工作。
3.增加教育投資,引進教學設備 對教師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添地理活動課所需要的地理模型和簡易測試儀器等硬件設施;增加鄉土地理活動經費,為學生學習鄉土地理知識創造良好的環境。
4.組織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開學前組織教師進行教材培訓,使教師對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學規律有進一步了解,總結推廣較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平時應多積累鄉土材料,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并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這樣才能把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理論運用于解釋當地實際,才能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際,把書本知識講“活”,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5.開展實踐活動,組建實踐基地 可以根據學生自身興趣,組織地理興趣小組,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建立氣象小組、水文小組、社會調查小組等,培養學生的自主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可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地理調查、旅游參觀等,讓學生去探究、發現問題,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理論與實踐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組織學生考察本地自然資源,說明萊州成為中國石都的自然條件;參觀平里店水庫,考察其修建意義;參觀晏嬰故居,了解本地的人文資源等。
6.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立足本地,建設本區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地理教學網站和相關教學資源數據庫。首先,鄉土地理網絡資源的建設要有針對性,是特定鄉土區域的教學案例、圖文資料、鄉土歷史地理等,以便學生在開展實踐活動時作為參考;其次,鄉土地理網絡資源要有研討性,通過這個平臺,學生或教師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大家共享,共同討論問題的利弊,集思廣益,進一步豐富網絡資源。
7.注重課堂效率,加強能力培養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探求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鄉土地理這門課的特點,通過學生的觀察及實踐,增強其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指導學生去發現、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表達自己對地理環境及社會表象的見解,還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加強學生讀圖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知識點講解不要求“全”,而關鍵看學生掌握了多少。
8.綜合各門學科,進行開放教學 鄉土地理內容豐富多樣,囊括了數、理、化、天、地、生等眾多知識,因此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要多種學科相互綜合來組織教學。例如,學習自然地理知識可與當地的生物資源相結合;學習人文地理知識可與當地的歷史遺址相結合;學習區域地質要學會一般巖石的簡單鑒別方法;了解當地氣候要學會均值的計算。
9.理論聯系實際,充實課本案例 目前,學校開設的鄉土地理大多是本省、本市(縣)的鄉土地理內容,沒有本鄉(鎮)鄉土地理,這些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不了解或欠了解,探究起來積極性當然不高。這就需要在鄉土地理教育中加強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用學生周圍的地理現象來置換、補充課本上離學生較遠的案例,鄉土情結使這些材料更具有親和力,有利于將不熟悉的地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