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澎
一
我們生活的城市、街區、村莊是我們的家園、故鄉,是心靈中最溫暖的所在。就拿我們生活的城市來說,我們對它的記憶、對它的感情與那些最平凡最熟悉的城市風景糾葛在一起:穿過城區的河流、狹長的街巷、老房子、城門樓、寺廟、名人故居、石板路、小餐館、庭院里的海棠、小販的叫賣聲、屋檐上的瓦當、街坊鄰居們的閑聊、孩童的游戲……對于居住在城市里的居民而言,城市是有生命的存在,如同一條從歷史深處蜿蜒流淌至今的河流,敘述著往昔的歲月,延續著祖輩的記憶,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承載著無數居民的歡樂和苦痛。
如今,全球化和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正在改變著我們的城市。拔地而起的樓群、筆直寬闊的馬路、擁塞的車流、人工修剪的樹木、巨大的燈箱廣告、星巴克、麥當勞、24小時連鎖店、閃爍的霓虹——當我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這些物質文明的時候,我們的城市卻因傳統與獨特人文氣息的消退而變得千篇一律。我們時常會問自己:這個光鮮亮麗的城市難道還是我們記憶中的家園嗎?
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如何使之既保持歷史所賦予的厚重又散發出時代的氣息,既讓老年人能緬懷、觸摸到過去,又能讓年輕人在時尚的空間釋放激情與浪漫?這看似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鄉》一書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解答。他在書中介紹了日本17個城鎮社區改造及歷史保護的事例。這些城鎮有北海道的小樽和函館、新潟縣的村上市和津川市、岐阜縣的古川町、島根縣的大田市、佐賀縣的有田町等。我因為留學和工作關系,曾經去過書中重點介紹的小樽、古川町以及書中簡單提到的京都、奈良以及琦玉縣的川越市、長野縣的妻籠宿、岐阜縣的高山市、三重縣的伊勢市。當年,我穿行在這些古老城鎮的街巷上,既感受到它悠遠綿長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又感受到它散發出的時尚氣息,內心涌動著難以名狀的新鮮和感動。讀了《再造魅力故鄉》之后,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散發魅力的城鎮并非只是簡單的歷史遺產,而是當地居民嘔心瀝血營造出來的結果。
《再造魅力故鄉》的中心詞匯是“社區營造”,社區營造英文是community planning,日文是“街づくり”。社區營造是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經濟飛速發展時期的產物。戰后日本走的是一條重視經濟的路線,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已排到了第二位。然而,伴隨日本走向現代化的進程,大量地方人口向大城市移動,出現了地方人口稀少、中小城鎮和農村日漸衰退的局面。同時,在大拆大建的現代化開發過程中,城市不僅出現了嚴重的公害問題,那些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建筑物、歷史街區也瀕臨被拆毀的危機。因此,上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關心的不再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各種名義的“開發”,而是生活質量的提高。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大大小小的市民團體應運而生,這些市民團體基本上由當地有責任心的居民組成,他們針對市政規劃,積極提出建議,親自參與到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設中來,掀起了保存歷史文化街巷的運動。
城市的改造和建設理應體現居民對家園的集體記憶以及對故鄉的美好想象,社區營造就是朝此方向努力的結果。它使具有歷史文化傳統的城市風貌得以保存和開發,讓傳統街區重新煥發魅力,也使日本從片面追求經濟、追求高效的時代過渡到重視歷史傳統和人文景觀的時代,特別是以小樽、近江八幡、伊勢河崎等地為代表的社區營造開展得非常成功。社區營造的方式多種多樣,涵蓋面廣,除了保護傳統街區的社區營造以外,還有整治堤防道路,在堤防建綠化帶;振興日漸凋敝的商業街;為解決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困難而設立托老所;將空置的店鋪、房屋用作兒童游戲場所;設立居民交流場所;與當地的學校等教育機構建立聯系,開展居民和學生們共同參與的活動等等。這些“營造”更為具體、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城市新中產階級為了保護生活環境、提高社區生活質量而進行的運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社區營造是居民們落實在行動上的對家園的記憶和憧憬,故鄉重新煥發魅力靠的是那些以自己所居住地為榮、對居住地有深厚感情的居民們的努力。當今,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不再僅僅以抱怨來面對故鄉的不盡如人意,而是投身于對故鄉的勾勒、描畫和營造。他們認識到要想讓故鄉變得充滿魅力,就需要重新賦予當地歷史文化以新的生命力,需要城市或社區的居民、特別是年輕人的參與和奉獻。
二
我曾經去過北海道的小樽,那里散發著獨特魅力的街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樽也是日本社區營造的一個成功案例。作為日本歷史上煤炭輸出港、商業都市的這個城市,早在1880年(明治13年)就開通了日本第三大鐵路。伴隨著北海道大開發,作為物資集散地的小樽一躍而成為商業都市。20世紀一二十年代,小樽開始挖掘運河,鐵路運輸和航運給這里帶來了勃勃生機。戰后,隨著小樽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陸路逐漸取代了航路,曾經繁忙的運河兩端堵塞、河道淤積、河水散發著難聞的臭味,運河邊的西洋式建筑物、大石頭建造的倉庫、傳統的日式住宅也被雜亂無章的建筑物所遮蓋。
20世紀70年代,在小樽城市改造過程中,市政府計劃填埋運河、鋪建公路。當拆除了運河邊那些雜亂無章的建筑物時,高大的石造倉庫、洋房、日式房屋顯露出來,令運河景觀為之一變。小樽市民重新發現了運河以及這些老房子的魅力,他們認識到如果沒有運河,這些老房子就失去歷史的依托,沒有了靈氣。于是,這些熱愛故鄉的市民們為了保護運河、再現運河景觀,成立了“小樽運河保存協會”等市民團體,發起了保護運河的市民運動。在市民運動的推動下,政府修改了原有城市改造計劃,進行重新規劃。不但運河被保留了下來,其歷史文化資源也被陸續開發出來并賦予新意。石頭倉庫、西洋建筑物被辟為博物館、八音盒店、玻璃作坊、餐館、酒吧、工藝品小店,運河邊建起了一條全長1120米的散步道,道上立有煤油燈燈柱。夜幕降臨,燈光搖曳,老房子倒映在河水中,成為小樽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由此,具有歷史風貌又散發著時尚氣息的小樽成為了頗具人氣的觀光地。大量游客的到來極大刺激了小樽經濟的發展。70年代小樽每年僅有170萬的觀光客,而2006年小樽的游客人數達到近700萬。
在日本,未在戰爭中受到空襲破壞,又未被現代化進程所改變面貌的城鎮非常珍貴。像長野全長500米的“妻籠宿”是江戶時期中山道上過往商旅的中途驛站,以旅館聚集而聞名。近代以來,鐵道、公路的修建使得交通大為便利,群山環抱之中的中山道逐漸被人遺忘。“妻籠宿”卻因禍得福,由于未被開發而呈現著100多年前的風貌。我曾經去過那里,非常喜愛那條充滿江戶風情的街巷,覺得那里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日本。這條崎嶇山路上的街巷也是社區
營造的典范。1968年當地政府想要拆除“妻籠宿”驛站,遭到居民們的強烈反對和抵抗。1971年居民們制定了旨在保護當地文化財產和自然環境的《妻籠宿居民憲章》,憲章明確規定了對當地傳統房屋的“不賣、不租、不拆”三原則。當地政府注意到居民運動所帶來的警示意義,1975年出臺了《傳統建筑群保存地區指定制度》,對控制濫拆濫建起了一定作用。1976年妻籠宿被選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筑物保護地區。1981年,又成為長野縣自然保護條例規定的鄉土環境保全地區。如今,“妻籠宿”街區中鱗次櫛比的老建筑物多被開發為旅館、工藝品店、紀念館,濃郁的傳統風情讓人產生悠長又悵惘的歷史感,恍若時光倒流,回到江戶時代。
日本有不少像小樽、“妻籠宿”這樣經過“社區營造”而再現魅力、煥發生命力的城鎮。2002年全日本有54個町的60個地區成為國家級重要傳統建筑物保護區。
三
2006年我曾在日本三重縣的伊勢市生活了3個月。這是位于名古屋以南的志摩半島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因坐落著著名的伊勢神宮而馳名,被稱之為“日本人心靈的故鄉”。江戶時期(1603-1867)的伊勢異常繁華,每年因參拜神宮而造訪此處的日本人竟然達到當時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當時供羈旅之客休息、留宿的旅館、客舍比比皆是。伊勢的歌舞伎、凈瑁璃(傳統木偶戲)、芝居(傳統戲劇)在全日本都極具名氣,妓院歌館無數。相傳那里也是當時歌舞伎藝人一炮走紅、俗稱“鯉魚跳龍門”的場所。
現在,相比東京、大阪等都市的繁榮與熙攘,伊勢顯得分外落寞。從名古屋途經伊勢開往志摩半島南端的火車上,客人屈指可數,據說這條線路一直處于虧損。一般來說,城市火車站前是寸土寸金之地,店鋪林立,人流穿梭。可伊勢火車站前的百貨商場倒閉,站前廣場空空蕩蕩。市中心幾乎看不到高樓大廈,幾條商業街也是行人寥寥。近些年郊外和高速路兩側的商業、餐飲發展較快,市中心餐飲店、百貨業受到嚴重打擊。走在寂靜的大街小巷,行人稀少,碰到的大都是些老年人。在我憂心于伊勢的凋敞時,當地一位日本朋友提議我去伊勢的河崎地區看看,他說那里是伊勢的希望所在。我便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周末造訪了那里。
流經伊勢城區有三條河流,其中之一叫勢田川,勢田川兩岸幾條縱橫的街道稱作河崎。河崎是伊勢人成功讓傳統街區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的一個代表,曾被日本多家媒體介紹過。自江戶時代起,河崎就是三重縣通往愛知縣、關西方面的水路樞紐,承擔著糧食和生活物資的運輸、中轉功能,有“伊勢的廚房”之稱。據說當時商鋪林立,滿載貨物的船只往來穿梭,極為繁榮。20世紀初期以后,勢田川的運輸功能下降,商品批發功能衰退,倉庫等傳統木造建筑、石頭壘砌的河基、舶船停靠碼頭等景觀面目全非。勢田川河道堵塞,淤泥、垃圾散發著惡臭。
社區營造運動給了河崎第二次生命,使河崎既保留了歷史街區、老房子所代表的傳統文化,又給它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而煥發出勃勃生機。河崎保護歷史街道運動產生于1974年。那年,大暴雨導致勢田川泛濫,城市街道大都被水浸泡。為此,政府出臺了勢田川改造方案,計劃拆遷河岸90幢老房子來修建道路。居民們不忍心自己熟悉的街道面臨消失的厄運,于是成立“勢田川科學調查團”,聘請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建筑學家進行河崎的街道調查。調查報告指出了勢田川的污染問題與綜合治水的必要性,同時也高度評價了河邊老建筑物的人文價值。于是,采取了保護與改造并行的方法。1979年,當地20位志同道合的建筑師、社會活動家、畫家、攝影師、居民結成了“培育伊勢河崎的歷史與文化之會”。他們召開演講會、組織參觀學習,舉辦各種活動,發行刊物《河邊的故鄉》,推進歷史街區保存運動。在這一組織的影響下又成立了各種開發、利用老倉庫的居民團體。例如,非營利組織“大家來建設伊勢河崎街道”在“不僅僅是保護原有街道、還要創造新文化”的宗旨下,請來專家設計河崎地區街道景觀,并吸收當地居民的意見,進行建筑物改建、新建、搬遷、拆遷和維修。通過活動,居民們逐漸認識到歷史的街巷、老房子也是文化遺產,應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
1997年河崎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小川邸(酒批發店)面臨被拆遷的危機。當地市民組織認為這所老建筑物是當地歷史的見證,希望市政府能夠保留并修繕。政府采納了市民的建議,將修繕后的該建筑物辟為“伊勢河崎商人館”,并對外開放。展覽室里展示著河崎的歷史變遷。有一個展室專門展出了河崎的店鋪招牌。河崎商人非常重視自己店鋪的招牌,他們在堅硬的櫸木上刻字,字上涂黑漆,漆上再描金粉,像明治時期的“小栗商店”、“小川酒店”等招牌非常有視覺沖擊力。上世紀50年代的“丸赤醬油”、“忠勇川元酒店”、“明治屋啤酒”的招牌等也都見證了河崎曾經的繁榮。
“伊勢河崎商人館”不僅僅是街道歷史、傳統文化的展覽館,還作為市民活動的一個場所和社區營造活動的據點發揮著作用。它里面除了展示場所外,還辟有會議室、事務所、活動場所,經常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像當地居民的單弦琴演奏會、手工作品展示、居民的攝影展、畫展、街道建設講座等,成為了當地的文化活動中心。1999年,非營利組織“NPO法人伊勢河崎社區營造者”成立,負責伊勢河崎商人館的管理和運營,并積極推進河崎的社區營造。2002年,22家地方各團體構成“河崎社區營造協議會”,每月召開例會,商量決定社區營造的相關事項。如今,河崎被定位為“傳承伊勢歷史與文化的街道”。
鳳凰般浴火重生的河崎舊貌新顏,變得越來越美。河水清澈平靜、石頭壘成的堤岸、岸邊的日式房屋、黑瓦和黑木板外觀的老倉庫……給人以歷史感。縱橫交錯的街巷里點綴著手工藝品店、古董店、小賣店、食堂、茶館、酒館、美容院、咖啡館,而這些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店鋪都是一些傳統木造房屋和老倉庫經過修繕后開發的。既吸引了觀光客,又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精心設計的招牌、藝術氣息濃厚的櫥窗、供人休息的長椅、河水中游動著的魚兒、河岸盛開的鮮花,給這條老街增加了時尚與休閑的元素。河崎每年舉辦一次由當地70多家商鋪參加的商人市,既提高了河崎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河邊、街角經常能看到三三兩兩支著畫板寫生的人以及端著相機尋找拍攝角度的攝影愛好者。
河崎美景的再現雖然有政府的理解和行政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那些熱愛家園的居民們的努力,特別是市民運動領導者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像“NPO法人伊勢河崎社區營造者”理事長高橋徹就是這樣一個愛故鄉熱心營造故鄉的人。他說“社區營造其實就是繼承引以為自豪的當地的文化”。另外,河崎的市民團體和普通居民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河崎,“熱愛家鄉、為自己家鄉做貢獻”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每一位居民的身體力行。為把河崎變成一個“街道干凈,人人心情舒暢”的宜居社區,他們開展“讓鮮花布滿街道”活動,河邊有一片茂盛的花壇“花木園”,就是勢田川附近居民們義務勞動的成果。
河崎不僅僅帶來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也吸引了一些外出的游子回鄉發展。一位在外工作40年退休回到故鄉的老人擔任了“商人館”的義務講解員,接待來河崎參觀、游玩的旅行團。他說在做志愿者的過程中學習了河崎的歷史、文化,了解到河崎的美,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園了。“河崎商人館”的清掃工作也是由當地居民自愿擔任的。
河崎30余年的變化是日本社區營造的一個縮影,它凝聚了居民們對故鄉的記憶、期待與夢想,折射著日本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四
全日本范圍內的社區營造是日本走向現代化道路上的一個必然。為營造一個能夠既保留傳統又能體現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城鎮或街區,日本中央、地方政府、民間企業、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居民相互協助、互相支持。
首先,社區營造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國家制作地域再生制度,對各地區活性化方案進行支援。在日本政府設立了地域再生本部,制定了地域再生法,進行對地區開發建設的支援。其次,社區營造也需要有當地企業的貢獻。但真正推動社區營造、推動日本社會變革的力量是市民團體和普通居民,特別是家庭主婦和“團塊世代”(戰后1947年到1949年“第一次嬰兒潮”出生的人)成為社區營造的主要力量。當今,越來越多的“團塊世代”面臨退休或剛剛退休,他們有時間也有精力為社區做事情。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居民從等待行政部門行動轉變為自身行動,主動尋找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居民與行政的關系既不是對立的,也不是完全依賴的,而是采取了一邊與行政進行對話,一邊與行政部門合作解決問題的做法。
當今,中國正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歷史時期,城市、鄉鎮、農村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在急速變化著。那么,營造怎樣的家園?如何營造魅力家園就成為我們必需面對的問題。也許,從這個意義上,日本的社區營造會為我們提供某些借鑒。
(實習編輯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