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管克江 青木 孫秀萍 薩蘇 本報記者 劉揚
“力拓間諜門”事件讓很多人第一次對商業間諜有了感性的認識。“胡士泰們”并不會穿黑風衣戴墨鏡,更沒有007那樣英俊瀟灑,他們就像普通商人,潛伏在中國企業身邊。在西方,間諜事件卻一點也不新鮮,許多知名的跨國公司都曾經是各種“間諜門”的主角。據統計,全球每年因為商業間諜和商業賄賂事件所造成的損失在1000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比越南2008年的GDP還要多。面對層出不窮的跨國商業賄賂和間諜門事件,各國都采取了重拳出擊的方法,制定相關法律予以打擊。
商業間諜并不遙遠
作為一個古老的行當,有史可查的最早商業間諜案發生在中國,而且中國是受害者。為了獲取蠶桑和絲綢的生產技術,公元551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派遣了幾名化裝成修士的間諜,萬里迢迢繞過波斯潛入中國,終于將蠶卵成功帶回了君士坦丁堡。從那以后,桑蠶養殖業在東羅馬帝國境內迅速建立起來。到了工業革命之后,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商業間諜的手段更是花樣翻新,商業間諜也開始借助高科技竊取更多的情報,使用間諜也成為西方商戰中經常使用的手段。
美國《商業周刊》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一些公司每年用于收集競爭對手情報的費用高達100萬美元,90%的美國企業聘請專人進行競爭對手的情報收集工作,甚至不惜采取不甚光彩的手段。美國《福布斯》雜志曾列出一份商戰丑聞清單: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曾派出商業間諜到通用汽車公司偷取數箱機密計劃文件,被訴后不得不向對方支付1億美元的庭外和解費;寶潔公司曾雇用間諜以市場分析員的名義潛入聯合利華公司,從后者的“垃圾堆”中獲得大量機密;波音公司兩名員工為爭取美國空軍的一份衛星生產合約,偷取了競爭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計劃書,結果波音在失去合約的同時,也被罰在一段時間內不得競投空軍裝備合約。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也坦言,使用商業間諜是迫不得已的事,“讓公司領先其他對手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情報為自己服務。能否有效地搜集、管理和使用這些信息,將決定你在競爭中的成敗”。
間諜與賄賂盤根錯節
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商業間諜案中,商業賄賂成為最普遍的手段。間諜同賄賂如同一母兩兄弟一般相生相伴,彼此糾結。據德國檢察機關統計,德國每年有60多起大型商業賄賂案件。在德國乃至全世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西門子商業賄賂案。該案涉及金額巨大,賄賂金額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13億歐元,涉及國家也創下紀錄,覆蓋許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連伊拉克、委內瑞拉等地的官員也成為西門子公司商業賄賂的對象。
據德國《商報》披露,西門子用建立皮包公司的手段,將數以百萬計的款項送進設在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的黑帳號。然后,西門子再利用這筆錢在許多國家行賄,以獲取大型訂單。由于懷疑西門子公司有系統地實施境外賄賂,瑞士和美國還對其進行了調查和懲罰。2008年12月,西門子同意向美國當局支付高達8億美元的罰金。同時,西門子同德國政府也達成和解,向后者支付8.14億美元罰金。
德國多家著名企業都曾深陷賄賂案件。據德國媒體透露,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曾涉嫌參與了灰色交易。他們不僅向別人行賄,還暗地里中飽私囊。還有大眾汽車、 奧迪和保時捷公司的采購人,自2001年以來都分別收取過法國佛吉亞汽車零配件供應公司提供的好處費。據報道,大眾公司高級職員收受好處費甚至還得到了公司上層的默許。賄賂方不但向他們提供了金錢,提供了豪華旅行,還提供了情人妓女等特殊服務。按照聯合國2005年10月公布的報告,60多家德國企業曾參與向前伊拉克政權支付賄金,戴姆勒克萊斯勒、林德、西門子等公司都榜上有名。各公司支付的賄賂金額從1270美元到79萬美元不等。
在日本,商業賄賂事件則往往同政商勾結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據不完全統計,從1980年到2008年之間,引起日本全國轟動的重大貪污受賄事件大約有20件,涉及造船、食品、通訊等各個領域。
各國重拳打擊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論哪個國家,對于商業間諜和商業賄賂行為都是嚴加打擊的,因為它對經濟活動造成的傷害難以估量,嚴重的甚至危害到國家安全。國際上對于涉及商業機密的犯罪行為是通過國際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和國家安全法律體系兩大法律體系來進行調整的。在知識產權法七大部分中有一項“未被披露之商業機密權”就是針對商業間諜行為的,而如果間諜行為危害到國家安全,就會受到國家安全法律的制裁。
在冷戰時期,美國對盟友的商業盜竊行為曾經一度顯得“寬宏大量”。1983年,日本日立公司承認,它的員工企圖購買IBM公司一種計算機的設計圖,法官僅對其罰款1萬美元。幾個月后,日本獲得美國社會保險局一筆大合同,為它們裝備計算機,而競標的失敗者恰恰是IBM。法國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美國的IBM、德州儀器公司等企業安插經濟特工,美國發現后只是向對方發了一封外交抗議信。這時期,美國“睜只眼閉只眼”可能與其將主要精力放在美蘇爭霸上有關,至于對盟國的小動作就裝聾作啞了事。
冷戰結束以后,美國龐大的情報部門進行轉型。199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表示將利用他們的資源,調查外國是否觸犯國際貿易協定或不遵守公平原則。美國這才發現,身邊一下多了很多“商業間諜”。情報部門說,從1980到1995年,至少有100多個國家花費金錢試圖從美國公司那里竊取先進技術。行動猖獗的國家包括法國、德國、日本、以色列和韓國。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彼得·施維茨1996年在《外交》季刊上撰文,說法國前情報部主任親口告訴他:“在經濟上,我們不是盟國,是競爭對手。美國有最先進的技術,很容易得到。所以很自然,你們的國家會受到情報機構最大的重視。”
為了打擊商業間諜和賄賂等行為,美國于1977年頒布了《海外反賄賂法》,又在1996年針對工商業間諜產生的爭議而制定《經濟間諜法》。該法律將經濟間諜分為兩類,一類為外國政府搜集出賣情報,另一類為外國企業搜集情報。前者對個人可最高罰款50萬美元,監禁15年,后者最高判刑10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說,他們現在把打擊商業間諜的重要性放在僅次于“恐怖主義”之后的位置。
德國打擊商業賄賂的行動可謂是不遺余力。目前,德國治理商業賄賂的法律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德國刑法典》和《反腐敗法》。這些法律對各種形式的賄賂做了界定,并規定了相應的懲治措施。除了法律手段,德國還在聯邦經濟和出口管理局下,設立一個全德腐敗企業登記冊。按規定,公共機構在發放訂單前也必須向登記冊管理部門詢問他們欲下訂單的企業是否被列在黑名單上。同時,公共機構有責任上報發放訂單時因發現行賄而排除了哪家企業。此外,對于國際間的賄賂問題,德國還將德國《外貿法》中的規定用于打擊跨國商業賄賂。
而日本也采用一系列法律來遏制商業賄賂事件的發生。早在1947年,日本就更改《刑法》,在第193條至198條就專門規定了“瀆職”罪,并加重了懲罰。此外還有《預算執行職員等責任法》、《關于股份公司的監察等有關商法特立法》、《中間法人法》等。這些法律都對商業賄賂和瀆職進行了相關規定。
20世紀6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商業間諜事件屢屢發生,民間對保護商業秘密的呼聲越來越高。日本在1990年修訂了《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增加了對商業秘密的比較嚴密的保護規定,并一直以該法來處理產業間諜行為,不過其對象只限于向同行競爭對手泄露公司營業方面的重要情報及妨礙公平競爭的行為。和日本相鄰的韓國,也通過了十多項有關防止產業技術外流的法律和行業性法規。韓國國家情報院還為此成立了“產業間諜”舉報中心。
誰才是幕后黑手
2007年美國的《外國經濟情報和商業間諜》報告指出,由于全球技術革新方面的領導地位,美國是商業間諜的首要目標。近年來,經常被美國情報機構點名的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朗等。
那么是否真如美國所說,美國是經濟間諜案件的最大受害者呢?答案是否定的。據美國媒體報道,克林頓政府曾要求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利用自身優勢,監聽為外國公司工作的員工的電話和郵件,收集有利于美國企業的信息。美國和法國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經濟間諜的外交糾紛不斷。另據媒體報道,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眾多退役特工,也都紛紛供職于美國各大企業擔任“顧問”。根據可靠估計,目前有幾百名前情報特工跳槽投身商業間諜,其中有相當部分是“9·11”后離開中情局的,他們立刻加入私人調查公司。而這些公司的美國顧客正計劃擴張到俄羅斯、中國等其他國家,需要挖掘國際合作伙伴或競爭對手的秘密。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德國、日本等西方國家是世界上打擊商業賄賂最嚴厲的國家,同時,它們又是最擅長主動出擊去搞到其他國家商業機密的國家。西方國家不僅十分精于獲得商業情報,還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被侵害者的形象,這是為了更好地獲取情報。▲
環球時報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