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喜歡關注細節,那些細節晶缽所折射的微光令我興奮。這種樂趣是勾引我繼續讀下去的一股子勁兒,總讓我樂此不疲,捫心細想。大概就是古人所說書中的所謂“膏膄美味”吧,幾天之前讀鄭逸梅的《藝林散葉》,忽然有了一個想法,為保不能效法老先生把自己讀到、看到、聽到的一些“小碎片兒”寫出來與朋友幻分享呢?這,是個記憶加深理解學習的過程,讓我有件整事兒干,找點兒樂子,您呢,慢慢看,哪兒不對,請您給我指出來。
1 同仁堂的老掌柜樂梧崗最初想走讀書科舉的路子,屢考不中(相當于咱們現在的高考落榜)。為生計打算,沒轍才繼承父業經商,在前門外大柵欄開辦了同仁堂藥店。
2 都一處的出名是因為買賣不好,年三十晚上舍不得歇業,堅持撿那些別的館子遺漏的客人。恰好讓出宮遛彎兒沒處歇腳的乾隆皇帝撞上了,從而賜名題了仨字,以此為轉機才成為大買賣。
3 位于前門外大街上的南恒順俗稱“一條龍”的回民飯館兒,在民國時期已經開始把人員分成三撥三班倒,實行24小時營業。
4 我們現在吃的烤鴨是從南方的烤乳豬發展而來的。無論便宜坊還是全聚德,他們的前身都是雞鴨店——就是躉來活雞鴨賣給顧客,代客褪毛宰殺。隨著買賣擴大,兼賣生豬肉,再擴大成為“盒子鋪”,即賣各種熟肉制品,或顧客買完就走,或由柜上送主顧家里食用。逐步擴大店堂營業面積,出現了炒菜,開始賣座——客人可以在店鋪里坐著享用。
5 會仙居與天興居炒肝的前身是白水雜碎,與咱們現在所吃的羊雜湯一樣,區別在于用料取自豬身。
6 月盛齋馬家老鋪的創辦者馬慶瑞在開辦自己的買賣之前是一個臨時工,每逢禮部舉辦祭祀,就去當差看供桌。起家是靠給禮部制作祭祀用的“全羊”,享譽是靠太醫院太醫幫助修改五香醬羊肉的配方后得到慈禧賞識。
月盛齋經歷過三次搬家。
第一次庚子事變,日本人搶錢燒了戶部衙署,月盛齋跟著吃了瓜落兒,搬到了廣內果子巷。八國聯軍撤走后,又回原址繼續經營。
月盛齋在戶部街舊址的老房子妨礙了當時北京市郵局擴建樓房,局長意大利人巴里地強迫月盛齋搬家,找到當時的北京市市長秦德純想動用行政力量嚴格執法。市長說“這是民間的事兒,應該協商解決。”后幾經談判,達成了協議。隨著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巴氏惜命回國,不了了之。
第三次搬家,1950年擴建天安門廣場,由政府安排,搬人前門外五牌樓西側。
月盛齋改過一次名兒。1966年,文化大革命,月盛齋被稱為“四舊”,改為“京味香”。1979年恢復老姓兒。
7 通三益干果海味店自制的秋梨膏在民國初年已經注刪“醉翁牌”商標,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青蚨之間也!”1966年,店鋪改名秋江食品店。1982年再掛老招牌,“醉翁”改成了,“青松”,陶淵明說:“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背闪藦氐椎牟莞?。
8 六必居的招牌現今還在,要得益于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中,六必居不得不跟風兒把名字改成北京宣武醬菜廠門市部。1972年,田中拜榮訪華,向周恩來總理問起六必居,周總理說:“這個,可以有!”第二天,六必居老匾掛了出來,直到現在。
9 張一元榮莊是北京第一個用喇叭沒命播放廣告招徠顧客商家的鼻租,大致發生在抗戰前夕。不同的是人家不如現在的商家“緊急拆遷,瘋狂甩賣”那般直白與赤裸裸的不要臉,所播送的以 曲藝唱段為主,雜以當時部分流行歌曲。
10, 業場最早出現在北京,開辦于1910年,地址在前門廊坊頭條(后來的新新服裝店處),比東安市場(1903年)晚了7年,比天津的勸業場(1926年)早了16年?!皠駱I”的意思是勸人興辦實業,振興國家。
11 1949年解放,中美沒建交的時候,第一任駐華聯絡處相當于美國駐京辦事處(籌備處)主任布魯斯卸職回國,從內聯升訂做了兩雙布鞋。不知道內聯升的“履中備載”那時候還有沒有,有的話,是否留下了布大人的鞋碼?
12 鮮魚口震寰帽店門口有兩只“黑猴兒”,一只來源于明末山西人楊小泉的后人,一只來源十田老泉。據說都是楠木所雕,其中一只現存于首都博物館。
13 盛錫福店堂里專有一個人坐堂“瞭高兒”,這個瞭高兒的人就是店中的負責人。主要監督店員接待顧客情況,順便防盜。
14 清末民初,北京人下雨天所穿的鞋有點兒像靴子,市布做的,高黝兒,靴形幫,鞋底了前腳掌與后腳掌都釘滿大帽釘子,遍刷桐油,稱為油靴。橡膠雨鞋是舶來品,30年代才由上海仿制成功逐漸流行開。
15 舊京茶葉行所售賣花茶的熏制一般都用茉莉花,投機弄巧之人有用白玉蘭花替代者。茉莉花有一南一北兩個集中產地,一個遠在福建,一個是現而今南四環花鄉黃土崗一帶。老茶莊為降低成本一般在南方收茶,直接運至福建熏制成茶坯,然后北運,入京后再次熏制,分級銷售。鼻煙的熏制亦大致若此。
16 從清末到解放,鼓樓北鐘樓南這塊空地一直是一個娛樂場所。鐵絲網圍著,東南西北四個出人口。侯寶林第一次撂地說相聲就是在此。說的《戲劇雜談》,當時叫《雜字》。
17 蘇造肉是清內務府掌管戲班升平署之名食。名稱和雅,其實就是普通豬肉、下水運用醬肉方法做成,約等于咱們現在的鹵煮小腸。
18 早在1935年開張的億兆百貨商店就已經懂得運用代理經銷權的優勢賺取利潤。當時已經取得了日本名牌雙美人雪花膏、麗德雪花膏、獅子牙粉在中國的代理權,不過那時候叫包銷。
19 大北照相館的起家,要感謝八大胡同姑娘們喜好風流,也要感謝經常流連于此喜好風流姑娘們的那些大爺。創立者趙雁臣選址開店的時候,資本少,租不起繁華之處,只好在前門外觀音寺西石頭胡同找了間房棲身經營,誤打誤撞,成就一番事業。
趙雁臣不到40而歿,妻嬌子幼,由柜上老伙計打理,每年提取利潤七成。解放之初,趙雁臣妻和其子趙達放棄權利,改成每月領取生活費150元。三反五反之后,趙達向市政府提出申請,請求國家接收大北,這是1953年的事兒,距離公私合營尚差3年。政府考慮趙達態度誠懇,決定由市百貨公司出錢2萬元購買。這筆錢也沒裝進趙氏兜里,變成救濟資金捐給了救濟機關。1953年11月5日,大北照相館成了北京市百貨公司青年文化服務部的大北,再也不姓趙。
20 北京最早經銷進口手搖式留聲機的買賣家是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亨得利。
亨得利有一支很強大的修理隊伍,該店店規:車間里修好的懷表、手表、大(座)鐘、留聲機要經過總工(當時稱為接修)驗收合格后方能交給顧客,凡是出現返修的,該物品交由原修理之人繼續檢修。修理工們都把有返修活兒當作一種恥辱。連續出現返修幾次,該工人要被辭退;即使不被辭退,礙于情面大多也要主動辭柜走人。
1949年解放,亨得利東家王惠椿抽走大量資金逃之夭夭,致使亨得利成了空架子。那些修理工人收買瑞士舊表修理整新,擺上柜臺出售。
解放之初,中國還沒有能力自己生產手表。1958年,先后試制取得成功。天津手表廠生產出瑞士“保鈴”手表的山寨產品,稱為“五一”牌;上海手表廠生產出瑞士“依士佳”手表的山寨產品,稱為“上?!迸疲贿€是北京手表廠魄力較大,進口成套瑞士生產設備,造了“北京”牌,后來不知道為何改叫了“雙菱”。
21 位于花市的天合成絨線鋪為了降低進貨成本,從來都是進單股線自己加工成合股線再行出售,所謂臺股線就是咱們現在縫衣服被子之棉線。
22 龍順成桌椅柜箱鋪是清末以來北京最有名的木器店鋪,它制作的榆木大漆家具(產品稱為榆木擦漆)從自然干料到完工交活兒,需要大約2年時間。
1956年公私合營,并入了35家大小廠子,廠名兒成了龍順成桌椅鋪。后來又改成了北京硬木家具廠。
23 王府井大街的美白理發館私營時期很能追趕時髦一味改良,在北京首先推出了女部燙頭之奶油燙、杏仁燙和原子燙。所謂奶油燙,就是往燙發水里加點兒鮮奶;杏仁燙是在燙發藥物中兌點兒杏仁粉而已。瞧瞧,現而今洗浴城之推鹽、推奶也有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