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坤
柑橘是隆回最主要的果樹,其栽培歷史悠久,栽培面廣,全縣除麻塘山、小沙江、虎形山、大水田等4個鄉鎮外,其他22個鄉鎮都有栽培,柑橘總面積已達到5200公頃。近年來,炭疽病在當地柑橘上普遍發生,特別是2008年1—2月遭受罕見的冰凍災害影響后。其危害更烈,病重園發病株率在90%以上,冬、春落葉率40%-50%。有的果園甚至絕收。為此,我們對柑橘炭疽病發生情況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現將其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作一總結歸納,以利廣大果農科學防治,確保柑橘豐產豐收。
1癥狀與危害
炭疽病可在葉片、枝梢、花、果上發生,柑、橙、橘、柚均可受害,常引起落葉、枯梢、落果及貯藏期果實腐爛,對柑橘樹勢和產量、效益影響極大。
1.1葉片癥狀
危害葉片的炭疽病有3種類型。(1)葉斑型:又稱慢性型。多發生在老熟葉片上及潛葉蛾等危害造成的傷口處,干旱季節發生較多,病葉脫落較慢。病斑多發生在葉緣或葉尖,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3-20毫米,中間灰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或深褐色,與健部界線十分明顯。病斑上有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黑粒點(病菌的分生孢子盤)??諝鉂穸却髸r病斑上產生橘紅色黏質小液點(分生孢子團)。5月中、下旬為當年春葉發病始期,7-9月為盛期,10-11月為當年秋葉發病盛期。11月中、下旬至翌年5月為落葉高峰期。(2)葉腐型:又稱急性型。主要發生在雨后高溫季節的嫩葉上,病葉腐爛并很快脫落,常造成全株性落葉。病葉多從葉緣、葉尖或葉主脈產生淡青色或暗褐色似開水燙傷狀小斑,病健交界不明顯,并迅速擴展成水漬狀波紋大斑塊(直徑為3-4厘米)。空氣濕度大或將病葉保濕時。病部產生橘紅色黏質小液點。(3)葉枯型:又稱落葉型,多發生在上年生老葉上,病葉易落,其病情擴展迅速,常造成大量落葉。葉上病斑多自葉尖開始,病斑初期暗綠色水漬狀,后迅速向葉基擴展成黃褐色至深褐色波紋狀犬病斑(可達全葉的1,2-2/3)。整個病斑呈“v”字形,病健部交界不明顯??諝鉂穸却髸r,靠近病健交界處的病部產生許多小黑粒點或橘紅色黏質小液點。2-6月、10下旬至12月為發病落葉高峰。多年調查發現,葉枯型多發生在早春低溫多雨時期,尤以樹勢弱的溫州蜜柑、臍橙最易發病。
1.2枝梢癥狀
柑橘枝梢發病有2種類型。(1)慢性型:多發生于老、弱枝,多自葉柄基部腋芽處開始發病,病斑初為淡褐色,橢圓形,后擴大為長梭形,稍凹陷,擴展到環繞枝梢1周時,病梢即由上而下呈灰白色或淡褐色枯死,與健部交界明顯(有褐色邊緣),其上產生小黑粒點。3年生以上枝條的病斑與1-2年生枝梢相似,但因皮色較深,不易識別,須削開皮層方可見到病部。病枝上的葉片常卷縮干枯,經久不落。(2)急性型:多發生在雨后高溫季節,發病多從嫩梢頂端3-10厘米處開始,并迅速向下蔓延,狀若開水燙傷,葉尖初變黃褐色,3-5天后枝梢凋萎變黑或干枯,病部出現橘紅色小粒點。嫁接苗多從離地7-10厘米或嫁接口處發病,形成不規則的深褐色病斑,導致主干枯死或枝條干枯。
1.3花果癥狀
花期受害,雌蕊柱頭變褐腐爛,引起落花。幼果受害,初為暗綠色油漬狀不規則病斑,后擴大至全果,病斑凹陷,變深褐色,導致腐爛落果,或干縮成僵果掛在樹上。經久不落。果實膨大期果梗受害,初時退綠呈淡黃色,其后變褐、干枯,呈枯蒂狀,引起落果。接近成熟的果實受害,多出現淚痕狀(果面上產生暗紅色或紅褐色微凸起小點、宛似淚痕組成的條狀斑)病斑,或圓形干疤狀褐色病斑,病斑僅限于果皮;果園濕度大時,也可產生果腐型癥狀。導致爛果脫落,或干縮成僵果掛在樹上。病果上產生白色或灰綠色霉層,其上密生小黑粒點或橘紅色黏質小液點。貯藏期果腐,多從果蒂部或其附近部位開始發病。病斑初呈淡褐色水漬狀,后變成褐色至深褐色腐爛并逐漸擴展至全果,其中,果皮腐爛較果肉為快。
2發病特點
炭疽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亞門的一種弱寄生真菌,喜歡高溫多濕環境,生長適溫為21-28℃,最低9℃,最高37℃,并有潛伏侵染特性。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枝、葉、果上越冬,其初侵染源以病枯枝為主。翌年春季病組織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靠風、雨或昆蟲傳播,從傷口、氣孔和表皮侵入寄主,并在其中潛伏,待氣候惡劣或其它不良栽培因素使柑橘樹勢衰弱時引起發病,以后可多次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
多年調查發現,炭疽病在柑橘上全年均可發生,而以高溫多雨的夏、秋梢期發病最盛。溫州蜜柑、椪柑、甜橙等柑橘品種及其新生的幼嫩枝葉、樹勢弱或受凍害的枝條、過熟和有傷口的果實都容易感病。其發病程度與氣候、栽培管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冬季凍害或早春低溫多雨、夏秋高溫多雨以及缺肥、排水不良、干旱、偏施氮肥、樹冠郁蔽、傷口、潛葉蛾和其它病蟲危害,均可導致炭疽病的發生與危害。營養狀況好、抵抗力強的樹發病輕或不發病。除栽培管理不善外,多數果農對炭疽病認識不夠,防治方法不當,特別是忽視清園,用藥不對癥、不輪換、不及時,噴藥不周到,也是引起炭疽病嚴重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防治對策
炭疽病是一種弱寄生病害,防治上應采用以加強栽培管理為基礎、減少菌源為中心、適時噴藥防治為輔助的綜合防治措施。
3.1加強栽培管理
生產上要重視果園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補充硼、鋅等微肥(開花前后對樹冠各噴1次0.1%~0.2%硼砂或硫酸鋅),多采用磷鉀根外追肥,樹冠適當疏剪使通風透光,并及時排灌、松土、治蟲、防凍,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3.2冬春徹底清園
冬季或早春萌芽前要結合修剪,將樹上剪下的僵果、病枯枝、交叉枝、過密枝、衰老枝同園內雜草、落葉、落果一并清除,并加以集中燒毀,或結合翻耕、施肥深埋。剪病枯枝時,剪口至少要距病部5厘米。搞好果園清潔衛生的同時。要對樹冠認真噴1次1:1:100波爾多液或0.5-1波美度石硫合劑、45%晶體石硫合劑40-100倍液或內吸性殺菌劑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以減少園內病源。噴施石硫合劑或晶體石硫合劑時,可在藥液中加入10毫克,升2,4-D,以減少不正常落葉。
3.3適時噴藥防治
炭疽病菌具有潛伏侵染的特性,當年抽發的新梢枝葉到秋末冬初大多潛帶病菌,潛伏侵染的病菌要待條件適宜時才可引起發病。因此,防治上應以預防和保護為主,將病害控制在發病初期。春、夏、秋梢嫩葉期要各噴1次殺菌劑保梢,幼果期(5-6月)、果實膨大期(8-10月)要注意加噴2-3次。以保護
果實。藥劑可選用0.5:1:100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800-1000倍液、0.5%鋅銅石灰液或47%炭特靈(溴菌腈)800-1000倍液、80%大生M-45(代森錳鋅)600-8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8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鋅)600-800倍液或25%施???00-1000倍液、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0.2-0.5波美度石硫合劑(高溫干旱天氣及果實成熟期用0.2-0.3度)、45%晶體石硫合劑200-400倍液或68.75%杜邦易保1200-1500倍液、78%科搏500-600倍液等殺菌劑。噴布上述殺菌劑時可結合根外追肥(0.3%-0.4%尿素或50%沼液)進行,并注意交替使用,樹冠枝干、葉背、葉面、花果都要噴到噴勻。以提高防效。
對炭疽病防治不力的果園,要抓住發病初期或田間始見病斑時噴藥,所噴藥劑最好采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50%瑞毒霉(甲霜靈)1000倍液、10%世高1500-2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400-600倍液、40%杜邦福星(氟硅唑)8000-10000倍液或15%三唑酮1500-2000倍液、50%苯菌靈1000-1500倍液或5%菌毒清500倍液、50%代森銨500-800倍液等內吸(滲)性殺菌劑。發現炭疽病引起落葉或使果梗變黃引起采前落果時,可在所噴的殺菌劑中加入2,4-D(生長季節噴布濃度為5-10毫克,升,冬季至早春可用10-50毫克,升),以減輕危害。
4無傷采收。并在采后3天內搞好藥劑處理
帶菌或已感病的果實是貯藏期發病的初侵染來源,其病菌多從果蒂剪口或其它傷口侵入危害。供貯藏或遠銷的柑橘應以果面2/3轉黃為采收適期,采果時要剪平指甲或帶上手套,注意將果蒂齊果肩剪平,不傷果蒂、果皮。采后3天內要及時采用殺菌劑(1%-4%食鹽或1%漂白粉、0.04%~0.1%高錳酸鉀或0.1%-0.2%甲基托布津、500-1000毫克/升抑霉唑或250-500毫克/升施保功、15%三唑酮200-300倍液)與保鮮劑(200-250毫克,升2,4-D或15-20毫克,升赤霉素)的混合液浸果3-5秒鐘(以全果浸濕為度),以殺滅果面病菌,并保持果蒂青綠而不脫落,從而減少炭疽病等柑橘貯藏期病害的發生。采果前15-30天如對樹冠認真噴1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等殺菌劑,則效果更佳。貯運期間要及時剔除病果、傷果,保持溫度6-12℃、相對濕度在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