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高書合
“4+2”模式的誕生地是河南省南陽鄧州市。
在新農村建設思潮涌動的時候,它應運而生。
它一出現,便顯現出了無窮感召力,自然而然地成了一面引領新農村發展的鮮艷旗幟。
誕生
2005年,河南省在全國率先取消了農業稅和義務工。前所未有的變革,對農村管理的傳統組織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帶來了迷茫和困惑:建設新農村,國家有投入,但許多事還要靠農民自己來辦,道路要修、學校要蓋、排水溝要挖,需要大量資金,卻不能向農民強制性收費;要調整結構,土地卻難以流轉……
為了改變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鄧州市委、市政府把目光聚集在了“民主管理”這個關鍵環節上。在深入調查研究之后,市委、市政府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主管理”既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障措施和操作平臺,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框架。
于是,在對各個思路做了細致的總結、歸納、提煉之后,具有民主理念的“4+2”工作法誕生了。“4”即“四會”,就是說所有村級大事必須通過村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的程序進行決策;“2”即“兩公布”,就是各項事宜要做到決議公布,實施結果公布。
“4+2”工作法的實質,就是在處理和決斷村級事務上,由原來的幾名村干部說了算擴展到由幾十名村民代表共同商議,變村干部主導為村民主導,變村民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變事后監督為全程監督,這樣就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管理的民主化。
“4+2”工作法出臺后,為了克服部分村干部的惰性和慣性思維模式,鄧州市分三次對578名村黨支部書記進行培訓,配合鄉鎮對1萬余名村組干部、3萬余名村民代表、4000余名監督小組成員、2800余名民主理財小組成員進行培訓;3次分別抽調近2000名干部,組成578個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督促鄉村干部,一件事一件事地實踐。
如今,通過實戰的磨礪,“4+2”工作法已成為村干部的自覺行為,成為群眾檢驗村“兩委”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村組干部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工作事半功倍。于是,一件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鄧州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現實。
“‘4+2工作法,讓農村的事務由農民自己定、自己議、自己干,其意義遠不能以干成幾件事來衡量。群眾的民主熱情被激發后,其效應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鄧州市委書記劉朝瑞說。
成績
“4+2”工作模式的運行,使鄧州許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變成了現實。
“蛤蟆撒泡尿也會溝滿壕平”是鄧州市都司鎮戶廟行政村唐莊村民對該村低洼地勢的形象描述。
“過去村干部多次提出修路,但往往是‘干部拍了腦門子,群眾當成勞什子,大家寧可淹著”,這是當年干群關系的狀況。
2006年5月,“4+2”模式如同一陣春風,萌動了村民修路的熱情。
修啥樣的路,花啥樣的錢,按照“4+2”模式,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商議。結果令人欣喜:
大伙一致同意修路并踴躍捐款,村民馮天文一次拿出7萬元,83歲高齡的馮老太太拄著拐杖走到捐款桌前,在捐出30元底錢后,又把自己的零星小票數了300塊,硬塞進了捐款箱,她激動地說:“現在群眾氣順,往咱家門口修路,這錢應該出!”
只3天時間,就籌措資金20多萬!
“群眾最通情達理,只要尊重了他們的選擇,大家真心情愿干,沒有干不成的事!”村支書王金安感慨地說。
腰店鄉燕店村去年計劃引資150萬元建一個磚瓦窯場,“兩委”班子認為是一個既能增收又能安置富余勞力的好事兒,黨支部提議、支部村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3個程序都通過了,但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卻被否決了。村民們的理由是:國家要取締粘土磚,與政策不符;該村是蔬菜專業村,人均只有一畝地,一個磚瓦窯場要“吃”掉幾十畝耕地,與村情相悖。
2008年,地處林扒鎮鎮政府駐地的林扒村“兩委”看到房地產越炒越熱,就動了心,想將村內的40余畝廢棄地搞開發。支部提議、“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全部通過了,但在村民代表會議上,有幾個群眾代表卻算起細賬來。他們認為40畝地蓋成商品房,一錘子買賣,分到每個群眾手里也沒幾個錢,還不如把地租出去辦企業。不但地是自己的,還能長期受益。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部分村民代表對“蓋商品房”投了反對票。
后來,村支部采納群眾意見,通過“4+2”工作法程序,把土地租給了外地一客商辦起了日產300噸的面粉加工廠,既方便了群眾存糧,又給群眾提供了務工經商的便利,還能給村里交租金,給鎮里交稅收,一舉幾得。由原來開發房產的“一股水”變成了現在辦廠經營的“長流水”。
如今,“4+2”、“上程序”已成了人們常用的新詞匯,成了干部的新思維。
走進鄧州市林扒鎮馬營村,我們看到了一幅“4+2”工作法的圖解漫畫,“三農”問題被畫成一把鎖,鎖鼻上掛著六把鑰匙,象征著“四會”和“兩公布”。正像畫上那樣,“4+2”工作法已經真正成了化解“三農”問題,打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門的“金鑰匙”!
效應
“咱村上央視一套的新聞聯播啦!”前不久,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在鄧州市穰東鎮葛營村傳播開來。頓時,村里沸騰起來,大家紛紛奔走相告,激動不已。
2008年7月2日晚7時許,隨著葛營村鏡頭在央視一套新聞聯播節目中的出現,鄧州市在農村民主建設進程中推行的“4+2”工作法,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幾年來,鄧州市的“4+2”工作法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級媒體網站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分別以《和諧萬事興》和《鄧州四級聯動保障農民權益》為題進行了報道,《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河南日報》和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及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央視國際在線、大公網、大河網等重要媒體網站也均進行了深入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反響。
鄧州市的“4+2”工作法也引起了中央、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
2006年10月,鄧州市作為河南省唯一代表,在全國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座談會上,介紹了“4+2”工作法對推動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作用;同年11月,在全省村務公開、政務公開、黨務公開座談會上。鄧州市向與會成員介紹了“4+2”工作法的成功經驗。
2007年3月,中組部在鄭州召開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上,鄧州市就“4+2”工作法進行了專題發言。此外,市委書記劉朝瑞還多次應邀赴京,對“4+2”工作法的實踐與思考進行了全面闡述。
2007年以來,安陽市、河北省張家口市、陜西省商南縣、湖北省老河口市等地的組織部門紛紛前來鄧州,學習運用“4+2”工作法取得的成功經驗;北京大學學子也深入鄧州,對“4+2”工作法進行了調研。
2008年年初,省委出臺文件,把鄧州市“4+2”工作法確定為全省范圍內村級事務的決策程序,并予以推廣,中宣部把“4+2”工作法列入央視新聞聯播“高舉旗幟、科學發展”欄目素材,由中央電視臺派出記者奔赴鄧州,對“4+2”工作法進行全面采訪和深入剖析,并在新聞聯播中播出。
推廣
2009年5月8日上午,河南省召開推廣鄧州市農村黨支部、村委會“4+2”工作法電視電話會議。會議的主題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村級組織推廣鄧州市農村黨支部、村委會“4+2”工作法。積極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他強調,要認真總結鄧州市“4+2”工作法的成功實踐,充分認識在全省推廣“4+2”工作法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推廣“4+2”工作法應當堅持的重要原則,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四議”、“兩公開”的議事決策程序,范圍上涵蓋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實踐上體現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要求,效果上達到了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的有機統一,從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上破解了農村黨組織在推動改革發展中遇到的新課題,探索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路子。
在全國新農村建設熱火朝天進行的時候,鄧州市村委會“4+2”模式如同一股強勁動力,注入鄉村大地,并逐漸深入到人民心里。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這樣的模式合乎國情、順應民心,它將如同一面的永不褪色的鮮艷旗幟,引領“新農村建設”闊步前行。
欄目編輯:萬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