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現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農村經濟有了新發展
糧食生產再創新紀錄。全省糧食產量屢創新高,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連續3年超過1000億斤,用占全國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0%以上的糧食,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第一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2008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658.8億元、比上年增長5.5%。農民收入有了新提高。2008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實際增長7.2%。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加額是改革開放30年來最多的一年。
(二)現代農業有了新推進
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不斷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全省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8700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18個省轄市的監測中心、79個縣(市、區)的農產品檢測站建成運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三)農村面貌有了新改變
全省解決了約500萬人的飲水安全;新增農村通電戶13.8萬戶,完成3600個20戶以上已通電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任務;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4萬公里,總里程達到21.4萬公里,全省48081個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油)路,1907個鄉鎮全部建有客運站,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95%以上;新增農村戶用沼氣55萬戶,累計達到238萬戶。
(四)農村社會事業有了新氣象
落實“兩免一補”資金43.9億元,資助學生1262萬人次;對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368.8萬套課桌凳進行了統一配置和更新,集中解決了737.6萬名農村中小學生的課桌凳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發展到143個。覆蓋農業人口7017.9萬人,參合率達到90%以上,提前3年實現了基本覆蓋農村居民的目標;全面建立了農村低保制度,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按標施保;投人扶貧資金6.5億元,整村推進803個貧困村的扶貧開發,7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和解決溫飽。
(五)農村黨建有新加強
培育了一支“雙強”黨員干部群體,全省63.8%的村黨支部書記達到“雙強”標準,75萬多名農村黨員成為“雙強”黨員,占農村黨員總數的36%。構建了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建成終端接受點49117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6.4%。
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基礎依然薄弱,保證糧食穩定增產的壓力不斷增大。河南大中型水庫病險率高,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小,不足耕地面積的30%;農機配置不合理,制約著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提高。
(二)農業效益低,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政府積極性不高。
(三)農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難度大。
(四)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滯后,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能力不強。河南二、三產業占GDP比重比全國低4個百分點,比山東、浙江、江蘇、廣東分別低6、10.2、9和10個百分點;城鎮化率為34.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10個百分點,比山東、浙江、江蘇、廣東分別低12.6、22.9、17.6和29.7個百分點;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20.4元,僅相當于山東、浙江、江蘇、廣東的51.5%、28.2%、31.4%和31.2%。
(五)城鄉二元結構仍未打破,成為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瓶頸。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較低,城鄉分割的戶籍、社會保障、住房、子女就學等制度仍未破除,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大批外出務工人員處于“流”而不“轉”、“動”而不“移”的狀況。
建議
(一)制定和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為此,必須解決好制約城鄉統籌發展的因素,比如建立和完善促進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制度等,從而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二)建立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體制機制
建議在中央財政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投入的基礎上,省、市各級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并對涉農資金進行有效的整合,同時要鼓勵金融機構強化服務農村職能和業務,切實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筑牢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1、目前村委會換屆每3年一次,黨支部換屆2~3年一次.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財力浪費。建議將村委會的任期延長至5年,與鄉鎮政府任期保持一致,推行黨支部換屆與村委會換屆同步進行。
2、糧食主產區村干部的補貼標準一般每月僅為100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干部的積極性和穩定,建議中央增加村干部的補貼轉移支付,并建立健全村干部離職補貼制度。
3、擴大基層民主,增加鄉鎮直選試點,并逐步推廣。
4、大學生村官是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農村干事創業,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建議將大學生村官列入公務員序列。
(四)要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一是要增加對種糧農民的補貼;二是要加大良種補貼力度。建議提高良種補貼標準,擴大良種補貼范圍,將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補貼提高到免費供種的水平,并實現全覆蓋;三是增加農機補貼。四是逐步提高糧食價格;五是遏制農資價格上漲過快。
(五)要進一步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河南省是農民工的輸出大省,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已占全省農民純收入的一半以上。農民工面臨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工資低、勞動重、環境差、拖欠工資、缺乏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生活居住、文化需要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應進一步從法律層面規范勞動關系、健全勞資糾紛協調機制;強化各級工會的功能,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引導和促進穩定和諧的勞資關系的形成。同時,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務、覆蓋農民工的制度,使農民工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六)重點抓好農民的培訓和教育
首先是建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培訓基地、示范基地。其次是要把農民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第三,依托科技入戶工程,進行實用技術培訓。著力培訓科技示范戶,率先推廣應用先進實用技術,同時努力提高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第四,實施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加強實用人才的培訓。要引導他們開闊思路,擴大眼界,努力提高管理經營的水平。敢于闖市場,敢于自主創業。
(七)建設新農村,必須搞好規劃
建設新農村規劃要先行,好的規劃不僅可以合理地整合農村的土地、能源、環境等資源,同時能夠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更好地展現新農村的新風貌。
規劃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僅要重視硬件建設,也要重視軟件建設,力求做到一次投人,長遠受益。
規劃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規劃一定要突出特色,決不能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規劃一定要尊重民意。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愿。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學會)
欄目編輯:彭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