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雙
馬克思主義認為,貨幣資金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滿盤皆活”。發展農村經濟,除了土地、勞動力、科技等因素外,資金的保障至關重要。實際上,金融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城鄉經濟的融通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加快,金融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現階段,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體制,促進農村金融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保障農民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務權,為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和農村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資金支持,同時有效帶動和引導農村其他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農業和農村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是金融業界改革和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農村金融體制與農村發展的關系
1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是農村經濟市場化的內在要求。生產的前提是投資,發展的前提是增長;增長需要投資,投資需要資金。30年前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改革,是在計劃經濟時代條件下進行的,解決的是勞動與土地的結合問題(吃飯經濟解決的是吃飯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交流與開放的進程加快,影響生產力發展的變量增多,農村經濟早已超越了“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的階段,土地與勞動已經不再是主導地位的要素。科技、管理、信息、資金這些要素顯得更為重要,解決的是勞動與資本的結合問題。“賣勞動力的時代農民總是貧窮的”,當農民走出“買勞動力的時代”,對資金投入的渴望已然成為幼嬰對奶水的需求,調節農村資金余缺,滿足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資金需求,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2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保障。為了實現工業化的政策目標,在一度時期實行了對農業剩余的索取,由此形成了“城鄉兩策”的政策布局和城鄉“二元”體制。這種政策目標儼然把一個社會分成了“城市”和“農村”兩瓣。一個發展成熟的社會,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應該獲得發展,而且是共同發展、協調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要素的流動與重組是不分城鄉的。對一個區域來說,城鎮是共同的城鎮,農村是共同的農村。我們在價值判斷上應把城鎮與農村看作區域的一個有機整體,通過統籌城鄉,促進一體化發展。這就要求在制度層面上構建城鄉一體的制度和城鄉統一的政策,當然也就包含惠及城市也惠及農村的金融體制。當前普遍的感覺是城市或工業貸款、融資容易,農村或農民貸款、融資困難。統籌城鄉,關鍵是統籌城鄉經濟,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走上需要改革農村金融體制的時候,說明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已經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自然要承擔起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任。
二、小額扶貧信貸的“盤縣模式”
開展小額信貸,是農村金融發展歷程中出現的一種農村金融模式。普惠制金融理論認為金融應該惠及所有需要得到貸款的人,小額信貸正是普惠制金融理論的一種實踐。在六盤水市30年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小額信貸扶貧的“盤縣模式”得到認可并推廣,成為六盤水市農村金融發展進程中的一個亮點。
1998年以來,盤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億多元,貸款本金收回率達95%,利息收回率達97.5%。收貸收息率在全省50多個貧困縣中位居前列,成為貴州農村實施小額扶貧貸款的一面旗幟。2003年7月,中共貴州省委下發《關于印發(盤縣積極探索小額信貸工作新路子加快扶貧開發步伐的經驗)的通知》,要求學習借鑒盤縣小額信貸經驗,小額信貸扶貧的“盤縣模式”由此而來。“盤縣模式”的基本特點是:
1回收率高,資金安全。截止2005年,盤縣支行小額扶貧貸款累放數達27065萬元,本息回收率分別達98%和98%,貸款收回率為97%,
2普及面廣,受益戶多。如2003年發放小額扶貧貸款6514.25萬元,涉及全縣37個鄉鎮,605個行政村,4049個聯保小組,覆蓋貧困農戶20341戶,惠及貧困人口94701人。
3用到實處,推動發展。如1998年發放扶貧貼息貸款10萬元,用于發展種養殖業,支持貧困農戶100戶,覆蓋貧困人口572人,直接發放到戶,增加了受益戶的家庭收入。
4由試點到規范,形成制度。1998年的8月,盤縣啟動了小額信貸扶貧試點工作。在認真總結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1999年3月起在全縣37個鄉鎮全面鋪開了小額信貸扶貧工作,實行“五戶聯保”擔保制度,并結合盤縣實際,對貸款金額、貸款期限、還款方式和期限等進行了調整。2002年起,對部分有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戶貸款金額再次進行調整。所有小額信貸的貸款利率第一年享受財政貼息、執行優惠利率,第二年起不享受財政貼息,執行同期同檔次商業貸款基準利率。
5形成可持續的貸款供給模式。盤縣于1998年啟動了小額信貸扶貧試點工作以來,小額扶貧到戶貸款顯示了強大的威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創造了小額信貸“盤縣模式”,形成農村可持續的金融支持力量。
三、六盤水市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缺失嚴重。在六盤水市98個鄉鎮(辦)中,除有大型工礦企業的鄉鎮外,都已沒有國有商業銀行的服務網點。而在無大型工礦企業的鄉鎮,不少甚至于連農村信用社也沒有,無任何金融機構提供就近服務。全市無金融機構進駐的鄉鎮達46個,達49%。這些轄區無金融機構進駐的鄉鎮其金融服務由相鄰農村信用社承擔,但卻因距離過遠及承擔服務的農村信用社幅射能力所限,常常連駐地鄉鎮較遠村都幅射不過來,更別說不是駐地的鄉鎮了。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的工礦鄉鎮網點因人手不足帶來服務緊張,排隊等待情況較為普遍;農村信用社人手不足問題也很突出,其網點一般只5—10人,其中工礦鄉鎮網點8—10人,農業鄉鎮網點5-7人,農村信用社網點成了坐等群眾上門的機構。
2農村金融支農資金供給不足。就農村信用社來說,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金融機構存貸比不得超過75%,但充當支農資金主力乃至是農戶貸款惟一發放者的農村信用社,存貸比一直高居75%之上,總體上還呈加劇之勢,說明其已無資金潛力,很難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對農村的資金支持。
3農村金融機構脫農化趨勢漸現。由于涉農貸款所耗的單位成本遠遠高于非農貸款。同樣的金融成本,支農的回報效益遠小于其它行業。在金融商業化大潮下,金融機構不論從效益考慮,還是從業務發展速度、風險防范考慮,都不愿發放支農貸款。比如,與當前動不動貸款幾億,利潤高達50%甚至于80%以上,又有穩妥抵押品抵押的房地產行業比較,金融機構自然不愿意把資金貸給農業領域。各種市場因素
促使支農資金的流向轉變。正是由于農業經濟效益低、經營規模小、風險高,在目前的金融機構商業化改革中,才出現先改革的國有商業銀行先脫農,后改革的農村信用社也有脫農的趨勢。
四、六盤水市農村金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三農”的弱勢地位使其獲得的金融支持不足。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對生產資料、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資金吸引力差,使得這些要素呈離開農村的方向流動。農民到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需提供一些證明材料時,到鄉村組織獲得材料就易遇到獲取困難(如支付腐敗費用),有的因成本過大不得不放棄。隨著規范化等內部管理的推進,金融機構更多的精力陷于內部管理,對農民正越來越不熟悉,日益形成一道情感壁壘,使得農民到金融機構辦事正越來越難。
2國有金融機構不再承擔支農任務。近幾年來,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工作戰略向大城市和大客戶集中,經營方式轉變,國有商業銀行已退出農村乃至縣級市場,使得農村已無國有商業銀行的服務網點。農村金融機構越來越少,而經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所需要的金融服務越來越缺乏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村信用社為填補國有商業銀行退出的縣域經濟空白,支持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小工商企業,使農村信用社支農貸款占比和支農在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中的地位都有所下降,而加劇了農村金融支持的缺乏。
3支農風險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支農積極性。農業屬經濟效益最低、經營規模最小的行業。與非農貸款比較,涉農貸款單筆金額都比較小,一般在幾千到幾萬間,但其耗用表格等檔案材料及調查、審批程序與大額貸款相近,所耗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也與大額貸款相近,使支農貸款在單位成本上遠遠高于非涉農貸款。同樣的金融成本,支農的回報效益遠小于其它行業。從而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支農積極性。農業靠天吃飯,抗風險能力低,金融機構不論從效益上考慮,還是從業務發展速度、風險防范方面考慮,都不愿發放支農貸款。
4政策性金融機構支農力度未充分發揮。一是由于政策性的限制,農發行貸款對象局限于涉農各類企業,不能對農戶直接發放貸款,而六盤水市能夠達到農發行信貸準入條件的企業屈指可數,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行對新農村建設的信貸投入。二是政策性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明顯不夠,如在縣級機構中,農發行工作人員相對不足,在廣大農村更是沒有農發行的營業網點和服務人員,最需要金融支持的廣大農村得不到政策性金融的直接扶持。
五、六盤水市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具體措施
1全面深化農村信用合作社體制改革。要把農村信用社辦成“當地農民自己的銀行”,充分顯示合作特色,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家在農村熟悉農村服務農村的作用;農村信用社要降低向農民發放貸款的利率水平,以保本及微利為目標,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
2深入推進農業銀行服務“三農”工作。農業銀行要進一步找準服務三農的著力點,務求在服務三農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針對涉農中小企業難以提供有效足值擔保問題,可以考慮應收帳款抵押、林權抵押、動產抵押、生產設施抵押等方式,也可從企業發展前景方面考慮,出臺單獨的評估辦法和抵押方式;大力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鼓勵對農村城鎮化基礎建設、環保工程、鄉村特色旅游等項目辦理貸款業務;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信貸支持的主要著力點,著力培育農村生產、加工流通企業,支持農村中小企業做優作強;建立與當地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的長期定期協調機制,充分了解三農信息,并搭建起支持服務三農的有效方式。
3拓展政策性金融有效支持三農的業務。一是繼續擴大政策性金融的惠及面。要在鄉村公路、農村基礎設施、小城鎮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擴大支持面,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貢獻。二是加強發放貸款的跟蹤管理,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三是加強機構、職能的優化設置與調整。實行扁平化管理,合理調整和整合營業機構,調整隊伍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4搞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一是金融機構和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農村信用體系、信用環境建設,搞好信用村鎮創建工作。如在對農戶進行建檔評級時,當地有關部門要協助提供真實情況,確保農戶信用資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二是要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對逃、廢債行為要嚴厲打擊,為支農信貸投入解決后顧之憂。
六、結論
建市30年來,六盤水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廣大市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由于六盤水市農村面積大,農業人口比重、農業產值比重偏高,城鄉結構依然偏向于農村一方,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依然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小、農村大,市民少、農民多,工業強、農業弱”的市情,仍然屬于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落后,與廣大農民的需求不相適應,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使城鄉經濟的非均衡性問題進一步突出。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要以建立起普惠制的金融供給體系為改革方向,可以說是繼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又一次十分重要、關鍵的改革。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終將為廣大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注入強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