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銘 蔣世銀
施秉歷史悠久,文化獨特,物華天寶,地靈人杰。五億年前,這里曾是遠古生命的搖籃。之后不少朝代,文人墨客,游跡境內,吟詩作賦,多有佳話。歷史上境內曾出過進士,顯宦名將,志士英杰,學者俊彥。時至當代,紅六軍團在縣境內留下戰斗遺跡。目前,施秉縣共有省級文物3處,縣級文物14處。這些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對我縣經濟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因此,如何保護和開發我縣的文物,是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
施秉位于貴州省東部,全縣總面積1543.8平方公里,總人口15.45萬人,居住著苗、漢、布依等13個民族,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貴州省東線旅游腹地。國家級湃陽河風景名勝區規劃的625平方公里中,施秉縣就占420平方公里。擁有國家級湃陽河風景名勝區,有上、下海陽河峽谷風光游覽區,云臺山自然、人文景觀游覽區,黑沖奇山、云海風光游覽區,杉木河峽谷涉水觀景、漂流度假游覽區等。其中杉木河漂流蜚聲省內外,施秉因此榮膺“中國漂城”的美譽。
縣委、縣政府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圍繞“中國漂城”、“中國硅城”、“西南藥城”建設總目標,構筑“一業帶三化”(做大旅游業,帶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框架,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著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去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95482萬元,比上年增長7.3%,財政總收入完成14386萬元,比上年增長1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425萬元,比上年增長33.04%;農民人均純收入2622元。
一、文物的保護與開發的價值
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物化成果,我們悠久歷史的見證,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文物的保護,發掘、管理和利用,是展示和傳承地方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方面。我縣省保和縣保文物是分別由省人民政府和縣人民政府保護范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它與國家級文物一樣,同屬于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從價值上看,雖然目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相對于省級、國家級文保單位有所不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家財力的不斷增強以及人們對文物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能晉升為省保或國保。其次,從數量上看,我縣縣級文保單位占絕對優勢。隨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開展,我縣縣級和省級文保單位的數量會不斷增加,有的直接可申報為國保。同時,文物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旅游資源,它不僅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也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遠的如故宮、兵馬俑,近的如貴陽的弘福寺、鎮遠的青龍洞。他們都在開發和保護中充分顯示了文物旅游的特殊價值。相對而言,我縣的文物在旅游開發方面,力度還不大,辦法還不多,效益還不明顯。一些有旅游價值的人文景觀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利用。如我縣的古佛山寺廟遺址比貴陽市弘福寺的面積、規模要大得多,至今仍保存11座佛塔及其它建筑。如果將其基礎設施完善,有望成為施秉、余慶、黃平、石阡的廟會聚集地和重要的旅游觀光點;還有華嚴洞摩崖,不僅交通方便,其摩崖的面積也是黔東南少見的,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隨著人們知識水平、鑒賞水平的提高,追求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情趣,在感受旅游的文化氛圍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已成為日益明顯的趨勢。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文物景點已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潛力巨大的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以文物旅游為支撐的文化旅游正在我國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二、施秉文物保護的現狀
施秉縣目前共有省級文物3處(華嚴洞,云臺山古建筑群,諸葛洞纖道);縣級文物14處(雙井涼傘紅軍標語,把旺寨紅軍標語,解放施秉烈士紀念塔,烈士陵園,朝陽寺,勝秉訊土城垣,徐公殿,六合苗民抗夫碑,紅六軍團黑沖戰斗遺址,紅六軍團黑沖肖克指揮部和住址,日光洞巖墓,鵝翅膀戰斗遺址,白云山,古佛山)。尚有一些文物正在挖掘整理和申報,如:三臺山(牛大場紫荊村)、五臺山、佛頂山、諸葛祠等。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有力地促進了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文物得不到有效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造成一些文物正在無可奈何中損毀消失。因此,加強對我縣文物開發和保護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已迫在眉睫。
三、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1文物保護意識較淡薄。一些部門領導干部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應有的文物保護責任感。一些群眾則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情,與己無關,主動保護意識較差,甚至不自覺地做出破壞文物的行為。如古佛山古墓被盜竊和破壞,令人痛心疾首。
2缺乏有效的文物保護運行機制。涉及文物保護的部門之間缺少溝通,文物保護的互動機制沒有形成。地方性的基建工程從選址到立項,文物部門往往被規劃、審批部門所忽視,文物保護無法從規劃上、基建源頭上參與介入,造成地方文物部門工作被動。
3文物維護困難。不少屬文保單位或文物點的建筑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門窗、檁、梁、椽腐朽斷裂,甚至墻體裂縫、傾斜、倒塌。特別是一些有價值的古民居。由于文物屬于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修繕資金由所有人負責,來源非常有限,且許多文物的維修費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群眾維修積極性普遍不高,造成不少有價值的古民居無法得到及時維修保護,成為我縣文物保護工作的難點。如雙井的龍塘古苗寨。
4文物保護單位的依法依規修建得不到認真落實。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在修繕過程中未能嚴格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修繕計劃和工程設計方案,沒有征求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專業人員的意見,缺乏專業技術指導,擅自添建、改建,致使文物保護單位改變了原狀。有的文物修繕工程,因民間組織修建,影響了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的質量。如甘溪華嚴洞、雙井龍塘古寨。
5文物保護單位較少。一批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文物點,目前尚未納入和公布成為文物保護單位范圍,不利于保護利用。
四、加強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建議
1提高文物保護意識。文物是我縣歷史文化的豐厚積淀,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做好文物保護與開發工作,對于弘揚歷史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我縣經濟和社會文化協調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建議要加強《文物保護法》的宣傳,提高縣鄉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增強文物保護歷史責任感。縣鄉領導要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樹立“保護文物,守土有責”的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文物保護法》頒布周年紀念日宣傳活動等形式,向社會各界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必要性,營造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文物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2完善文物保護工作機制。一要建立協調有
效的領導機制。建議及時調整充實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成員,明確各成員單位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職責與義務,每年由文物管理委員會召開一次文物保護工作會議。強化文物保護的政府行為,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指導,協調關系,定期檢查、督促文物保護工作,認真解決迫切問題,保證《文物保護法》的貫徹執行。二要科學制訂文物保護工作規劃。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縣政府應把文保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促使文物保護工作在規劃過程中、在城建過程中密切配合,協調發展。根據我縣文物保護工作實際情況,縣文管部門應制訂出全縣文物古跡的修繕規劃。對重點文物古跡,尤其是那些瀕危倒塌的文保單位,應盡快制訂保護個案,督促有關單位、部門抓緊進行修葺搶救。三要健全專群結合的文物保護網絡。充實文物保護專兼職管理隊伍,進一步做好專兼職管理人員的培訓,加強人才培養。
3加大整合開發文物資源力度。要大力培植文化旅游經濟,把文物保護列入全縣旅游開發大格局。堅持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并舉,依托我縣地理風貌、人文條件、產業特色,對全縣文物資源進行整合,把文物古跡、古民居等建筑資源,按照文化旅游的要素進行保護利用,著力打造文物景點,展示區域文化內涵,使之成為重要的經濟新增點。縣發改、旅游、文體、城建、招商等部門要參與鄉鎮科學規劃文物旅游線路,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使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歷史、革命歷史渾然一體,交相輝映。
4創新文物保護融資渠道。一是建立市縣文物保護修繕保護基金。縣鄉(鎮)應注重把文物修繕保護專項經費要列入縣鄉兩級年度財政預算,并確定適當的比例和增長幅度。二是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嘗試實行轉讓經營權、使用權融資的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文物保護,特別是古民居的修繕與合理開發。三是實行與民俗活動相結合。如借助舉辦“三月三”、“姊妹節”、“吃新節”等民俗活動,發動民間力量積極參與,籌集民間資金。
5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繼續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增補一批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文物保護點,加大文物保護范圍和力度。
6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指導。結合我縣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縣文物管理單位應會同鄉鎮有關部門,開展一次全縣文物資源普查,摸清家底,建檔造冊。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切實可行的文物保護方案和技術標準,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認真落實文物保護法規的要求,加強對實施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業務指導,在實施文物保護修繕過程中,要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嚴格履行報批手續,尊重專家意見,避免造成文物維修的人為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