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坤
新農村建設是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環節。整合各項資金集中建設新農村是目前采取的一條主要渠道。而注重挖掘新農村中的文化遺產價值,卻可為新農村建設開辟一條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改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靠外力注入太多,而自身能量發揮有限的處境。保山市蒲縹鎮作為大量文化遺產的集結地,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價值無疑會使新農村發展由輸血轉向造血。
一、蒲縹文化遺產與新農村建設概況
蒲縹鎮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南部,距城區32公里,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相傳東漢末年,“蒲人”和“縹人”在此繁衍生息,故此得名“蒲縹”。多項考古成果及蒲縹人民的持續歷史創造一再展示“蒲縹”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
塘子溝舊石器遺址位于蒲縹壩北端的塘子溝村,面積1000余平方米,是距今8000年的“蒲縹人”的古人類遺址。在此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古人類用火遺跡和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房屋遺跡及2300余件實物標本。方家寨二臺坡新石器遺址位于蒲縹壩方家寨村,面積約5000平方米,發現的打制石器和磨光石器約10件,夾砂紅、褐灰陶150多片。東北距塘子溝舊石器遺址2千米??准疑叫率鬟z址位于蒲縹壩孔家門口村,西北距塘子溝舊石器遺址、西距方家寨二臺坡新石器遺址各1.5公里,三遺址呈鼎足分布。
除了可貴的考古遺址外,蒲縹鎮還有近現代蒲縹人創造的多處歷史文化遺產。愛國華僑梁金山先生的故居和墓地位于蒲縹壩方家寨村,故居坐西向東,為橫向排列的三個封閉式四合院,每院四幢房。其墓地距故居約300米,坐西向東,為方石砌成的虎座墓。塘子溝侯家祠堂位于蒲縹壩塘子溝村,始建于明代,現存建筑系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而成,坐北朝南,由正殿、東西廂房、后花園、東耳放、涼亭、貞潔牌坊、荷花潭、山門、圍墻組成。塘子寺位于塘子溝村的塘子寺山巔上,山腳下是四季長流的蒲縹河,在寺前可鳥瞰整個蒲縹壩子,寺的周圍和山坡上長著400年左右的古老香樹。花椒寺位于蒲縹壩東山,海拔2000米,寺后面是以大嶺崗為主的9座山峰,花椒寺故又名“九峰寺”。在蒲縹街子上,還存在眾多的明清建筑。其中明代建筑包括:老會館(陜西會館)、蕭祠(江西會館)、川祖館(四川會館)、太平寺、修正寺、文昌宮等。建筑面積3125.43平方米。清代建筑包括:藥王宮、李家馬店、池家馬店、李家四合院、彭家大院、財神廟、儲家大院等。建筑面積3122.67平方米。蒲縹鎮現存清末前古老建筑面積累計為6248.11平方米。
除多處的文化遺產外,蒲縹鎮還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蒲縹溫泉位于塘子溝村,其屬于北半球、喜馬拉雅山脈、云貴高原騰沖火山群一線地熱帶。盤蛇谷位于蒲縹的打板箐,兩山壁立,只容一人一騎,相傳為諸葛亮南征時,火燒藤甲兵的地方。如今此地仍然草木不生,沿山色赤。啞泉水在盤蛇谷旁,相傳為武侯南征時所遇之啞泉,據傳喝此井水后即喑啞不能言,過數日會導致死亡。
上面提及的歷史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都在蒲縹壩子2-3公里的范圍內。作為古老“蒲人”和“縹人”的棲息地,具有如此多樣的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實屬難能可貴,對于現代社會發展來說可謂錦上添花。然而,在火熱的新農村建設中,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卻處于沉寂,既沒有得到修繕,更沒有作為旅游資源而被開發出來。與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相較而言,顯得格格不入。
在蒲縹壩子里,各個村寨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已展開,路面硬化已基本結束,房屋規整已近尾聲,農戶院落房舍整潔,村容村貌美觀。方家寨村還是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新農村建設確已取得了不錯成效,氣派盛大,恢宏新潮。訪談中了解到,農戶對此較為樂觀,都稱自己住進了新農村。無疑,村容的改變和農民幸福生活的實現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所在。這些成效是通過整合各種資金項目而實現的。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資金來源幾乎都靠外援,而新農村本身除了農戶的有限集資外,幾乎喪失了造血的能力。也就是說新農村本身并沒有一個可確保穩定收入不斷獲得的渠道。這對新農村的持續性鞏固和發展來說,是難以保障和維系的。換句話說,各種硬件設施的強化與建設,為新農村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但至于農民的未來發展道路還需要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繼續摸索。農村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靠農業生產來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當然這樣的情況對中國大多數農村來說,是可理喻的。但是針對蒲縹這樣的擁有豐厚文化遺產的地區來說,讓文化遺產處于冷場位置,而躺在援助項目的身上,讓人不得不產生守著搖錢樹卻不知搖錢的缺憾。與不具備文化遺產的地區比較而言,蒲縹鎮占據了更大的優勢條件,在發展上無疑享有了獨到的便利。而要使真正的優勢和便利得以體現出來,需要將文化遺產轉換成經濟資本。因而,致力于蒲縹鎮文化遺產的打造,無疑可從根本上給蒲縹新農村的發展注入了一股鮮活而持久的源泉。
二、把發揮文化遺產價值同建設新農村結合起來
在國家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發揮文化遺產價值,將其轉換成文化經濟,對建設新農村和實現新農村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1文化經濟在推動新農村發展中的作用
激活新農村中冷場的文化遺產,使其進入市場,進入產業,增加經濟要素,讓文化產生經濟力,轉換成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從根本上給新農村的持續性建設與穩定發展提供一個可觀的平臺。
在新的時空背景下,人類文化作為整體變得越來越商品化,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倚重于文化的無形價值。以文化或文化遺產作為發展資本的文化經濟已成為人類創造新財富的重大拐點,其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經濟模式,對市場格局、社會發展趨勢、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或可見的文化遺產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來說如虎添翼,其在推動該地經濟增長、改變產業模式、創造就業空間等方面將發揮極大的作用。
對于目前的新農村建設,調動其問蘊藏的豐厚文化遺產無疑將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對蒲縹鎮這樣的地區來說,調動文化遺產價值具有多種好處,在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對促進就業、提高地區知名度、吸引潛在游客、居民和投資者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蒲縹鎮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發展文化經濟,還可彌補過分靠天發展的農業經濟、產業經濟的不足,發揮傳統經濟所不具有的優勢。尤其是在金融危機這樣的背景下,與單純的經濟行為比較,發展文化經濟顯得更具有彈性,更具有適應力。因為文化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消亡,而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進化、不斷創新,不斷產生新的內涵和意義,不斷形成新的利潤空間和場所。
2將文化遺產轉換成文化經濟的環節
要將蒲縹鎮的多處文化遺產轉換成文化經濟,需要圍繞以下內容來開展工作。
首先,建立政府扶持體系。國家投入是文化遺產
實現經濟運作的基本保障。單就遺產的修繕而言,這是一個將耗費龐大資金的工程。除了動員民間社會參與資金投入外,更為重要的是不能忽視政府在資金投入上的主體性作用。只有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才能給文化遺產提供重新浮出的可能。就蒲縹鎮來看,每一項文化遺產都需待修繕。政府的主體性作用尤為重要。文化遺產個性和品牌的打造顯得極其關鍵。政府除了投入大量資金外,同時還應該在政策、管理和稅收等方面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優惠。做到保存、保護和修復文物并向公眾展出,不斷豐富關于文化遺產的資料收藏,負責調動學界對文化遺產的科學研究工作,維護和管理館內的建筑以確保其價值的延續。政府要努力為全民的文化參與和文化創造提供良好的條件,抵制商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為文化成為社會中一支有活力的、有競爭力的、不受約束的力量創造氛圍。確保既能保護文化遺產,又能用好已有的文化資源。適當時候,應該在當地開展文化遺產宣傳和文化遺產教育,提高當地人的文化遺產意識。誠然,文化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知識的傳播和普及,日益成為提供知識、教育、審美和休閑娛樂的重要載體。
其次,建立多贏合作的產業鏈。市場化管理是基本運作模式。被打造出來的文化遺產,在發展和推廣過程中,將不是一個僅僅圍繞文化遺產本身而展開的單一產業活動,而是一個圍繞多個環節和內容發展的產業鏈。在這一環節中,需要處理好生產、推廣、銷售、消費之間的相互關系,較好地協調各種利益,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同時,以文化遺產為主軸,健全文化貿易商品結構。出版發行與文化遺產相關的書刊、光碟等宣傳品,也可發行一些紀念品包括各種包、傘、手表、鐘、水杯等。發揚當地手工藝產品的優勢,調動當地民間藝人參與原生態的表演。另外,還可建立與文化遺產相關的圖書館、互聯網站等供文化游客和科研人員使用,重點強調蒲縹文化的主體性,突出蒲縹文化的核心內容。最后,文化遺產的運作,需要調動依靠社會力量的運行機制。社會各界除了在修繕上捐助一定的資金外,還應該在文物和房產的捐贈上做出貢獻。如博物館的建立需要社會上的一些收藏家給予支持。一些被當地人當作住房的客棧、馬店、會館,民眾應該讓出,面向社會開放。
3蒲縹文化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對新農村中的文化遺產做出關懷,不僅給新農村的持續性發展提供了一條出路,同時這還是一項光榮的使命。說光榮,這是因為蒲縹是中華民族一個支系的先民的棲息地,對此作出維護,就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珍貴的財富,為蒲縹新農村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和厚重的歷史源泉。因而,激活蒲縹鎮新農村中的文化遺產,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大業。
將金融危機的劣勢轉換成發展優勢。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將蒲縹鎮的文化遺產轉換成文化經濟,可從根本上將金融危機的劣勢轉換為發展優勢。利用大量農民工返鄉的契機,近地消化勞動力,吸納廣大農民工參與文化遺產建設。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特色鮮明的民居來容納游客,避免再修筑賓館而耗費物力資金等,這即可減輕經濟壓力,同時又能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由此可從中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和不良后果。
調動當地的特色資源做輔助。利用蒲縹鎮的便捷交通,320國道和317、230省道穿境而過。發揮民居特色,其多為土木結構,適宜于蒲縹熱帶氣候,有利于通風散熱。正房3格,中間一格稍寬大一些,另兩格為住房。廂房作廚房和住房。當地人將這種型制的房子稱作“明樓出廈”或“走金出廈”,是完整的四合院或三廂一照壁。激活當地古式建筑的現代意義。早在古代,蒲縹就屬于云南絲綢之路的要塞,設有小棧、中棧、大棧等。蒲縹小棧街設有一家馬店是蒲縹接納過往客商量較大的一個客棧,蒲縹東邊山坡孔雀寺設有一個山野小客棧,上、下冷水箐各設有一個小客棧,馬街、馬料鋪各設有一個中等客棧。民國期間,四川人在蒲縹設有四川會館(川祖館),專門接納四川客商;江西人在蒲縹設有江西會館,主要接納外地客商?,F在這些會館和客棧雖然不具備當年的經營性質,被用作了民居房舍,但形制依然保存著。另外,當地還具有豐富的名特物產,如甜大蒜、甜蕌頭、腌蘿卜絲、腌排骨、氽小腸、白片肉、紅生等,當地人有食石榴花、攀枝花、白花、樹毛菜等習慣。蒲縹水果種類較多,最常見的有桃、李、杏、梨,較為有名的水果主要有石榴、水果甘蔗、三季橙、甜柿等。因而,可利用蒲縹特殊的地理優勢、古式建筑及名特物產來作為文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輔料。
成熟文化經濟模式對蒲縹文化經濟的挑戰。蒲縹文化遺產,作為滇西文化圣地的后起之秀,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目前在滇西一帶很多文化遺產在經營模式和管理策略上都較為成熟,具有穩定的客源流,在全國甚至是世界范圍內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文化游客對成熟的旅游景點具有極強的認同感,這對蒲縹文化經濟的經營與發展提出了挑戰。所以利用蒲縹的文化優勢在國內市場上找準位置和切入點,開發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市場和著力打造蒲縹文化經濟個性是攻克這一挑戰的關口。
高科技對傳統文化的支配和滲透,對文化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挑戰。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的滲透,對文化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技信息時代,文化經濟的發展路徑、管理策略、操作手段等不該再停留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中,而是應該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同樣,在文化遺產轉換成文化經濟的過程中,文化游客對文化消費的要求也相應發生變動。更多的工作應顧及到廣大文化游客的心里訴求,迎合廣大文化游客在高新技術培育下形成的文化心態。這些對蒲縹文化經濟的發展來說,都是極具挑戰的。
通過透析蒲縹鎮文化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可更好地明確發展文化經濟在蒲縹鎮的利好和困境,有利于更好地完善各項運營機制,為蒲縹鎮新農村的建設發展提供了一條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從而實現由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的發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