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摘要: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否與社會公平的實現具有高度的正相關?,F階段我國教育資源分配總體呈現不均衡的特征,這種不均衡的狀況將嚴重影響社會公平的實現。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將會加劇社會兩極分化;影響社會成員在不同階層之間的合理流動;損害公眾對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預期,導致社會心理失衡;還會使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觸及社會公正的底線。
關鍵詞:教育資源分配社會公平
教育資源是指投入教育過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具體包括教育經費、教育教學和行政后勤人員、教育設施、儀器、設備等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它配置方式的科學與否以及呈現的特征,不僅關系到教育事業本身能否健康發展,能否為國家培養大批合格人才,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的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因而研究目前我國教育資源分配的特征及對社會公平的影響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教育資源現狀不均衡狀態
教育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提供并讓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產品部分,是政府理所應當的責任。因此,政府必須保證其提供的教育資源應盡可能平等地為國民分享。然而,不難發現,目前我國教育資源分配的現狀難如人意。一方面,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公共教育資源,中國的教育經費目前只占全國生產總值的3.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較低,教育投入不足,以及現有的城鄉二元制結構特征和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等原因,致使教育資源的分布呈現嚴重不均衡的特征。這種不均衡發展的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
長期以來,在我國城鄉二元制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差別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對我國的各類資源的分配帶來較大的影響,教育這種公共資源的分配也同樣是優先滿足城市的需要。2003年9月,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教育權報告員托馬舍夫斯基在考察中國教育狀況后批評,中國政府在公共教育經費方面的支出排全世界最后幾名,人均教育經費之少,連烏干達都不如。她特別指出,在貧困的西部地區,農村家庭往往為了支付基礎教育費用而欠下大量債務,某些農村地區的情況“令人震驚”。這番話不僅點出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太少,還觸及教育資源分配上城市農村兩重天的不公正事實。在教育經費方面,2001年生均教育經費我國城鎮小學生經費是農村的1.86倍,初中城鎮是農村的1.93倍。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城鎮小學是農村的1.71倍,普通初中的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城鎮是農村的1.68倍,而1993年,貴州省內城鄉小學生的人均經費之間的差距為3倍,初中階段,貴州省內城鄉之間達到4.2倍。到2002年,各個層次的差距都進一步擴大。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必然帶來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在教育機會、過程、結果的不公平,嚴重制約農村的教育事業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和自身境遇的改善。
(二)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對某些學校優先發展的措施,同一地區,地方財政對強校的投入高于對弱校的投入?!白ブ攸c、樹窗口、增政績”,一些地區一直以來熱衷于重點學校、示范學校的建設,把有限的財力和師資投入到重點、示范學校中,而對于普通學校,特別是一些普通學校則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由于有限的教育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導致了同一地區校際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我國普遍實行的重點學校制度,不僅加劇了教育領域內部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在地區內、區域內學校之間差距的拉大。而且人為地造成了一大批基礎薄弱的“差?!?、“垃圾學?!?。同時,重點、示范學校不僅在教育投入上享有優先分配權,而且在生源、信息等方面,也占有難以相比的優勢。在貴陽、遵義等大中城市一批政府重點扶植的優等學校、重點學校,壟斷了當地幾乎所有優質教育資源,包括經費、師資、學生等。而一些所謂的“差校”、“垃圾學?!边B學校最基本的辦公費用都無法保證,一些農村邊遠學校更是運轉困難。這種教育資源分配上的校際之間的巨大差距幾乎存在于各個教育階段。這種對名校的優先扶持政策,不僅造成了校際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且對社會以不良導向,各級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也多向名校傾斜,社會捐資助學等也喜歡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許多家長、學生也抱著非名校、重點學校不上的目標,嚴重浪費人力物力資源,也極不利于整個教育的健康發展。
(三)師資隊伍的配置不均衡
一方面是城市教師的超編,另一方面卻是農村部分地區的師資緊缺,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外語、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教師的普遍短缺。農村教師隊伍中約有31萬教師學歷未達標,中高級職稱比例偏低,初中尤為突出。2005年城市初中高級職稱比例為12.36%,而農村僅為2.33%。小學教師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農村教師補充難,教師編制制度和補充機制難以適應農村教育的發展。2006年,全省中小學教師,缺編1.64萬人,仍有代課人員2.23萬人。農村教師在職培訓提高困難,待遇偏低,地方政府出臺的津貼難以落實,使優秀教師向城區、經濟發達地區、重點學校流動,使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重點示范學校與普通薄弱學校之間師資差距巨大,導致“強校更強,弱校更弱”。教師因素成為制約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
進入21世紀以來,貴州各大城市的流動人口子女增長很快,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2006年,貴州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逐漸得到社會重視。貴陽市改擴建7所公辦學校,積極吸納農民工子女入學,并撥付200萬元專款作為補助吸納農民工子女的民辦學校公用經費,為農民工子女就學鋪設“綠色通道”。為了讓更多的流動人口子女能夠獲得公平教育機會,貴陽市政府在2007年6月發布了《關于在貴陽工作或居住的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凡年齡在6-15周歲間,有學習能力,隨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貴陽連續居住3個月以上,且持有由公安部門辦理的Ic卡居住證,及其原戶籍鄉(鎮)以上教育部門開具的就學聯系函,或學校開具轉學證明的少年兒童,即可申請在貴陽市所有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不收取任何借讀費。由于目前貴陽市公辦學校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貴陽市還規定,各區(縣)教育局或學校都要根據學校規模盡量安排符合就讀條件者入學,對家庭特別困難的流動人口子女學生要酌情減免書、雜費等。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問題,其受教育的程度和狀況將影響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引起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對我國社會公平的影響
在現階段我國經濟水平不發達的前提條件下,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對于促進我國高級人才的培養,促進部分地區經濟的較快發展曾起過較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向高層次邁進,對整體國民素質要求的提高,這種由于資源分配不均衡而導致的人們受教育的不公平正嚴重地影響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正嚴重地侵襲著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阻礙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不和諧之音。
(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家具社會的兩極分化
2005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5,貧富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而影響人們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們所受的教育水平。在相同階層類屬中,不同的職業位置和職業層次,與個體所擁有的教育和文憑資格證書有著密切聯系。研究表明:“從年收入均值來看,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者,主要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三個職業階層,即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收入最低的是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體力勞動者,其年收入均值不到6500元?!北菊n題組對貴州省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城市貧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中、小學文化程度者居多”。教育的“明瑟收益率”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給人們帶來相應的經濟收入增長,這個收益率現在正在變得越來越高,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帶來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隨著知識經濟在世界范圍的廣泛興起,社會要求當今的勞動者更需要擁有高素質。社會研究表明,教育是改變代際貧困的最有效途徑,然而,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同地域、階層、地位的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差距很大,致使許多貧困家庭無法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受教育少,水平低又導致經濟收入降低,形成教育水平低、質量差和經濟社會地位低之間的惡性循環。教育問題不僅成了貧困家庭走出貧困的瓶頸,而且可能成為貧困現象在貧困家庭中代際遺傳的根源。根據本課題組對貴州省部分貧困家庭調查結果顯示:84.4%。即絕大多數的家庭把子女教育當作目前生活中居一、二位的困難,如表1、2所示:
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和不平等,人為造成了公民個人技能和勞動力資源上的不平等,使農村和城市貧困群體通過教育提高經濟收入的難度加大,進入社會高層的門檻大大提高,社會合理流動通道嚴重不暢,教育這一最有效的扶貧和提高社會公平性的手段減弱,因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而導致的收入兩極分化有加大的趨勢。
(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影響社會成員在不同階層之間的合理流動
“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培育的理想社會階層結構形狀是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因為它具有公平、效率高、穩定性強、易于實現共同富裕的優點。”目前我國總的階層結構形態呈金字塔式的,不是橄欖形,這種階層結構極少數人居于社會的上層,而絕大部分人則處于社會的下層,社會底層人員過多而中間階層成員較少。這種結構的特點是少數人占有多數社會資源,而大多數人僅占有少數資源,整個社會貧困,貧富差距大,社會的活力和勞動效率有限,社會公平性和穩定性差。因而,要促進和諧社會合理的階層結構,就要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合理流動,特別是促進社會底層人員向中間階層的合理流動,壯大中間階層,造就“橄欖”型的階層結構。在所有促進人們在不同階層之間合理流動的因素中,教育和通過教育所獲得的技能,是主導社會流動的最重要和最公平的機制。人們通過接受相應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勞動素質,謀求理想的職業,增加經濟收入,提高自己社會經濟地位,從而達到通過合理的社會流動而順利進入更高階層的目的。但是由于教育資源的分配存在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不均衡,擁有教育資源的多少、是否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接受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越來越依賴出生地、家長的社會關系、經濟能力以及權利背景等個人無法左右的因素,社會弱勢群體由于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對于教育資源的享有往往缺乏選擇性,他們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命運的安排,被動接受低水平的教育,社會合理流動的通道被堵塞。根據2002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的中小學生仍有至少1000多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7月28日發布的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流動》表明:“目前我國處于社會優勢地位的階層,其子女繼承性明顯增強,調查數據表明‘干部子女當干部的機會比常人高2.1倍?!倍硪环矫?,社會弱勢群體和城市重點中、小學,重點大學、高收入職業兩者間的社會流動障礙在強化,處于社會低階層的子女進入較高階層的門檻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國民占有教育資源嚴重不平等所造成的公民個人技能和勞動資源方面的不平等,不僅是社會合理流動的最大障礙,而且也是導致社會不公平的重要根源。
(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會損害公眾對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預期,更容易導致社會心理失衡
教育凝結著社會對未來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權利的具體體現,也是人發展的起點。在我國,教育更是寄托了一輩又一輩人的期望。中國父母有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傳統,許多家庭寧愿節衣縮食也要保證子女的教育,期望教育能夠改變命運。這種期望的實現過程往往不僅促使個人努力奮斗,使個人對未來、對社會充滿期望,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穩定。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格局,則注定許多人,特別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無論怎樣努力,自身及其后代都只能被動接受由于資源分配不均而帶來的教育機會、教育過程、教育結果的不平等,所有改變命運的期望落空,他們在對自身失望的同時轉而對社會失望,對主流價值觀和社會現行正義體系懷疑,轉而尋求不正當或不合法的途徑來發泄不滿、來改變自身的境遇。這種狀況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和穩定帶來極大的影響。人大代表李春玲說:“如果讓底層民眾覺得沒有任何希望、沒有機會的話,他們會去犯罪、會仇富、會制造社會不穩定?!痹谝粋€相對良性、健康、有序運行的社會里,對于每一個受教育的個人及其家庭來說,平等地接受教育應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基本權利,而不應該體現為金錢、物質、權利、地位的直接再分配。教育起點和機會的不公,實際上又會因為堵塞和改變了民眾的正常社會流動機會而逐漸侵襲、耗蝕社會原有的正義體系和價值觀念。它損害公眾對社會發展的預期,從而導致社會心理失衡,影響整個國家的穩定及健康發展。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既是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于社會其他領域的不公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將加速社會矛盾尖銳化,使現有的社會不公平加劇并使其范圍擴大。因此,確保教育公平,不僅是堅持科學發展觀、落實以人為本治國理念的需要,也是維護和確保社會基本的公平和正義底線的一種保障。
(四)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將會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觸及社會公正底線
當前教育問題已經連續幾年成為“兩會”代表提案的熱點,教育亂收費也連續三年位居消費者投訴排行榜的首位。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教育領域的不正?,F象,如高收費、亂收費、“擇校熱”、“名校辦民校”、教育腐敗等都與我國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有關。我國現行教育政策、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則是導致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政府作為教育政策、體制、機制的制定者和維護者,理所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這種責任的不到位和偏向,引起教育不公平狀態的普遍存在,致使公眾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經濟收入的改善、社會地位的改變過多依賴于一些個體無法把握的因素,如出生、權力、金錢、社會關系等,導致人們獲取利益的機會與個人才能、主觀努力、把握機會的能力等相背離,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的價值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對教育的各種情緒責難也往往直接指向政府部門,造成政府部門正面形象和作用的扭曲,影響社會穩定,觸及社會公正底線。教育資源作為一種特殊公共資源,其分配應該有別于其他商品,它的分配應充分地體現均衡性和社會公平性。提供公共產品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教育這個公共產品。受益者雖然主要是個人,但它直接關系國家和民族前途,關系到社會公平的實現,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所以各級政府應當在這方面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必須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讓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要把教育公平作為一項戰略任務,認真抓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瓋灮逃Y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边@充分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保證人民群眾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職責,是政府的重要公共職能之一。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重要內容和必要保證。當前,現階段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狀已經對社會公平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雖然在我國總體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教育不均衡在一定時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必須把教育發展不平衡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盡可能縮小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政府應積極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調整來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增進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