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華
去年12月,樂平市審計局受江西省審計廳授權委托,派出審計組對江西省某總公司所屬的樂平市某分公司的財務收支進行就地審計。審計人員在審計該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意外發現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總額逐年大額猛增:2006年12月,資產總額為2 030萬元,2008年12月增至2 874萬元,兩年凈增844萬元,年平均增加422萬元;2006年12月,負債總額為1 316萬元,2008年增至1 969萬元,兩年凈增653萬元,年平均增加326.5萬元。像這家分公司資產、負債以滾雪球似的逐月增加,這是我們以往對其他企業的資產負債審計中從未發現過的現象。作為對企業財務進行審計監督的審計部門,完全有必要對此弄個水落石出清楚明白,并為企業指導財務管理提供有益的幫助。
為弄清這個分公司資產負債虛增的原因,審計人員通過認真的審計調查,終于發現,這是總公司對下屬分公司進行財務管理會計核算上出現偏離企業會計制度有關規定造成的。原因是總公司對下屬分公司在財務上實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模式造成的。分公司的各項收入都要全額上繳總公司。
例如:這個分公司收到主營業務收入10萬元,直接存入銀行——上解款項專戶。會計人員在處理這筆業務作的分錄是:
借:銀行存款10萬元
貸:主營業務收入10萬元
上繳時,
借:上解收入10萬元
貸:銀行存款——上解款項專戶10萬元
總公司下撥給分公司5萬元,分公司在收到款后,會計人員在處理分錄上,
借:銀行存款5萬元
貸:撥入資金5萬元
支付撥入款項時,則按照應列會計科目列支。“上解收入”和“撥入資金”分別列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欄內。這樣一來,就將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的資金繳撥只需單方反映余額的往來結算關系,硬性規定為“繳”——上解收入,“撥”——撥入資金的分別反映,這就必然造成分公司資產、負債出現較大數額虛增的結果。現以該分公司資產負債表提供的有關數據為例:資產總額為2 875萬元,其中:流動資產合計為2 386萬元,包括撥入資金2 288萬元,所有者權益為906萬元。上解收入明顯大于撥入資金而撥入資金的1 868萬元,也就是這個公司在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中同時虛增的數額。
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是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報表。它所列的數據,應該真實、完整,否則,就必然會給決策者和使用者以誤導,造成決策失誤和判斷偏差。現仍以該分公司2008年12月資產負債表為例:調整前資產總額為2 874萬元,調整后為1 006萬元,調整前流動資產為2 386萬元,調整后為518萬元。調整前負債總額(全部市流動負債)為1 969萬元,調整后為101萬元。資產負債率,也由調整前的68.51%降為10.04%通過審計,我們認為省某總公司對所屬分公司在財務管理會計核算上采取的收支兩條線的模式,并且對“上解收入”和“撥入資金”。按累計發生額分別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中單獨分列,其結果必然會造成分公司資產負債的虛增從而影響到對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經濟指標的核算考核上發生誤差。因此,必須得到有效及時的糾正。(作者單位:樂平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