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媛
編 者 按
“距離產生美”不僅適用于夫妻之間,形容老人與子女的關系也非常恰當。本文就這個話題所談的看法,值得大家參考。
據一份調查顯示,接近90%的子女不愿意跟父母一起住。這個數據,難免讓老人們傷心。辛苦了一輩子,本該安享晚年,卻落得個“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年輕人只顧自己的快樂生活,竟忽略了父母的感受。
其實,老人跟兒女一起生活,對兒女們來說,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幫助。但是,老人和兒女住在一起,不方便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年輕人在老人跟前只好隱藏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敢隨性而為;為了照顧老人的情緒,有時明明不高興,還要裝出高興的樣子。
還有教育孩子的問題。老年人的觀念和年輕人的觀念很難完全一致。有的老年人溺愛孩子,有的守舊、過于簡樸,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父母沒時間管孩子,當看到孩子身上這樣那樣的毛病時,又會把這筆賬算到老人身上。老人辛辛苦苦幫子女帶孩子,最終還落下埋怨,所為何來?
也有的老人倒是從不干涉子女,可他們常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完全靠兒女照料。兒女還年輕,每天為了事業、為了生活奔忙。回到家里,再手忙腳亂地給老人端茶遞水,擦身洗背。一天兩天還可以,時間長了,有幾個人可以堅持下來?
那么,老人和兒女分開住,是不是就可以徹底解決問題了呢?也不見得。很多事情,并非非此即彼。如果認真研究研究,也可以找到中間選項。
比如現在一些小區推出的親情住房,兩套房子,門對門,或者樓上樓下,彼此離得很近。平時各有各的空間,互不影響。老人需要照顧的時候,只要一個電話,或者招呼一聲,兒女立即趕到。這就相當于既住在一起,又不住在一起。
還有一些條件較好的養老院、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會員制社區,也是一個選擇。在這里,老人和老人們生活在一起,沒有代溝隔膜,可以相互排解精神上的寂寞。兒女們定期來探望,保持張弛有度的見面率。逢年過節時,把老人接回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若是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在條件比較好的養老院和老年服務社區里,專業的護理人員實際上比兒女照顧得還要好。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三代同堂、四世同堂,固然和美,而拉開距離,各自都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更能使幸福長久。老年人不必抱著子孫滿堂的陳舊觀念,一定要求和兒女住到一起。觀念一變,海闊天空。距離產生美,距離拉開了,美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