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華
五月的夏至節和六月的天貺(kuànɡ)節,是繼端午之后的兩個夏季節日。此二節規模不大,各有特色。
夏至
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公歷6月21日或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日子,其后白晝漸短。古人認為這時陽氣至極,陰氣始至,由于夏至的這些特點,被視為節日。
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荊楚歲時記》說夏至節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來防治小麥蟲害。明清方志記載了民間在夏至舉行秋報、食麥、祭祖活動的情況。
夏至以后,氣候轉熱,古人有“夏九九”之歌,反映出最熱的時候是在三九、四九。更為古老和流行的計算熱天的辦法是用伏日。根據《史記·秦本紀》可知,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就創立了伏日的計算方法。伏的確定是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之時。伏日有一些習俗:一是用冰。《唐會要》記載,夏至日頒冰及酒,因酒味濃,和冰而飲,類似威士忌。二是伏日吃湯餅,即湯面。《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家家煮湯面吃,是為了辟除邪惡。三是利用防暑降溫器具。《清嘉錄》說三伏天人們使用蕉扇扇風,用苧布、麻布、蒲鞋服飾,涼席有草席、竹席,有稱作“竹夫人”的竹枕、藤枕。四是納涼,以打發伏天暑熱。人們往往泊舟水上,斗牌、聽清唱、說書,借乘涼行樂。
天貺
天貺節是宋真宗利用道教鞏固統治的產物。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兵南下,形勢危急,宋真宗在主戰派寇準等人力勸下御駕親征,被遼兵圍于澶州,遂訂立澶淵之盟議和。此后真宗無意對遼用兵,景德四年大臣王欽若向真宗獻策:不用兵而以封禪“鎮服四海,夸示戎狄”(《續資治通鑒》)。即真宗君臣針對契丹人敬畏天命的信仰,用封禪、得天瑞神化宋朝,震懾遼國君臣,使其打消南侵念頭……
所謂天貺節,即天賜節。真宗時代制定的天貺節,政府要休假一天,禁屠九天,停刑一天,官員到道觀行香,京城上清宮等處還要建道場。
宋以后各朝天貺節雖非官府法定節日,但在民間一直流傳。從明清地方志記載看,農歷六月六日已形成民俗節日,其主要事項是:
曝衣曬書。夏季曬物是古代傳統,畫卷、衣服、緞匹、圖章、書籍,每遇到晴朗的天氣都要曬,從農歷六月一直曬到八月。
做醬造醋。清代《三農紀》說:“六月六日為六神交會日,取水停新凈甕中,一年不臭;是日水造醬、醋,腌物,久不壞。”
食俗。有食餛飩、馬齒莧及雞粥等俗。
祭祖祀神。祀蠟神防止蟲害,以保作物度過災害嚴重的夏季。
浴貓犬。人們注意動物的健康,有浴貓犬之俗。明嘉靖《昆山縣志》說:“六月六日,浴貓犬于河,去蚤。”《清嘉錄》說:“六月六日,狗埃╤uì)浴,謂六月六日牽貓犬浴于河,可避虱蛀。”人也同作物一樣到了生命轉換期,所以有成年禮俗,而且為保命度厄也要為小孩洗浴。嘉靖《建寧縣志》強調:“六月六日曬水至溫,沴(lì)小兒,謂不生瘡。”
(作者為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7月(上)預告:七 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