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詹姆斯·帕爾默
當我小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還有一些人健在。我的曾祖父喬治·帕爾默是英國皇家空軍首批飛行員之一,后來他駕駛戰機被擊落,成為德國一名戰俘。雖然我難以將這位慈祥體弱的老人與當年照片里英勇的年輕飛行員聯系起來,但我還是傾聽了他的故事。
過去25年里,參加一戰的那代人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幾天前113歲的一戰老兵亨利·阿林厄姆在睡夢中離世。7月25日,英國僅存的一戰老兵也離開人世,全世界范圍內的一戰老兵也僅剩下3人。不過,他們的記憶卻沒有褪色。歐洲人對口述歷史有濃厚興趣,后輩們將自己家族的故事世代相傳,不錯過每一個重要細節。英國和美國的博物館曾啟動大型項目,采訪和永久記錄過去的歷史,現在這個項目已記錄下數以萬計的個人見證。
中國現當代的歷史得比一戰歷史還要遙遠。但是我來到中國時卻發現,我的朋友和學生對他們自己家族的歷史知之甚少,這令我吃驚。他們中的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祖父的故事,更不要提曾祖父那一輩了。至于他們出生以前父母那輩人的故事,他們則僅有一點大概的了解。大多數家族都不會談起自己的家族史,例外者少之又少。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中國人擁有更痛苦的記憶。對于英國人和美國人來說,不管一戰和二戰多么恐怖,大蕭條時代多么令人沮喪,這些都只是一個繁榮世紀中的一瞬。尤其是二戰,它是一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勝利史,一部與邪惡長期作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歷史。而在中國,歷史中穿插了野蠻的遭到侵略的部分。我認識一些人,他們參加過抗日戰爭,在饑荒時曾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餓死等。是不是他們不愿意談起這些悲慘的往事呢?
不過也有一種可能,老輩人覺得即便他們說出來也沒有人會聽得進去。許多年輕人不想聽到有關上個世紀的痛苦經歷。與中國崛起的力量相比,過去中國人吃的苦對年輕人來說似乎不相干。商業和自強是他們書架上的主要內容,而不是歷史。
現在僅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做著記錄歷史的工作,而且也并非大規模項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早期中國的歷史學家們其實都是口述歷史的先鋒。實際上,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國學者與清朝遺老交談的記史工作做得很出色,19世紀90年代的個人口述歷史資料比20世紀50年代的多得多。
但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隨著中國變得越來越富強和自信,中國人會更容易面對痛苦的過去,甚至從中汲取力量。現在中國仍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經歷過20世紀的重大事件,如果他們帶著自己的故事離開人世的話,那將是筆巨大的損失。▲(作者是英國歷史學家,他目前在撰寫一本有關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書。辰笛譯。)
環球時報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