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冰
摘 要:工學結合就是學生在學習期間,既要在學校接受與職業相關的理論教育,又要在實訓基地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能訓練,還要在行業所屬企業中完成一定的生產性作業。即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學生的工作作為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即接受企業的常規管理,又經過學校的過程管理和考核,即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學生和職員。學生在畢業時可同時獲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
1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近幾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缺乏優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已經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與水平,這個問題已經被很多人認識和關注。學校的教育模式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是社會與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遵循職業教育基本規律,以適應現代經濟建設、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為原則,建立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密切協作、相互促進、互利共贏的機制,以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目標的高職教育模式。是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合實際的歷年讓它經久不衰,主要在于它不但提高辦學質量、增強辦學效益而且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同時也為企業儲備人才。
2 我國職業院校工學結合的幾種模式
實施工學結合的關鍵和難點是在“如何結合”上。近幾年來,對“如何結合”這一問題各地做了許許多多有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總結出了不少具體的結合方式。比較典型的有:訂單培養式、項目驅動式、學工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四種方式。
2.1訂單培養式
“訂單培養式”是指用人單位提出人才需求標準、數量和培養期限,由職業技術院校和企業按照協議進行人才培養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優點是既滿足了企業的實際需求,也解決了學生的初次就業問題(僅僅是初次就業)。因此,這種模式也倍受肯定。
2.2 項目驅動式
“項目驅動式”是指校企雙方通過具體的項目作為媒介進行合作,來調整相關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制定和完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性教學體系,并在項目合作過程中完成教學培養工作。校企雙方根據項目需要,互派人員到對方任教和培訓,企業為學校提供項目和學生技能學習場所,學校幫助企業提高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同時也為企業客戶提供相關專業畢業生,形成了一種互惠互利的機制。這是一種比較好的形式,特別適合于動漫設計,機械設計與制造、會展策劃與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
2.3 學工交替式
“學工交替式”是指把學生的學習和實習分段交替進行,一個學期在學校學習文化理論知識,一個學期下企業實習。學生在實踐期間,一切按企業的規章制度執行,企業按新員工的標準考核學生,給予學生相應的津貼。這種模式實際上是項目化教學、半工半讀、訂單式等培養形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比較適合技術含量不高并且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如與部分機械制造業有關的專業。
2.4 校企融合式
“校企融合式”是指通過將企業的培訓中心與學校的相關專業教研室融為一體,采用校企雙方交叉兼職、專業共建、師資互通、資源共享、成立培訓學院(有的干脆冠名“XX學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完成學校學歷教育學生培養任務的同時,還根據企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開展各類培訓活動。這種模式是前幾種模式的深化,是現階段高職教育比較理想的培養模式。尤其是開始合作的3~4年會比較順利,能比較好地解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問題。
3 職業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工學結合”有助于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協調能力、適應能力、專業能力、團隊意識等在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校辦學空間,適應了企業一線人才的需要。但是事實上,在高職學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不斷實踐中,目前看這四種模式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對于訂單培養,不是所有的專業都能訂單(如文秘、會計等專業);有的企業訂單很少,無法成班;就某個企業而言,不能保證某種人才需求的連續性和長久性。因此,這種模式下,學校就得不斷地尋找訂單,同時要不斷地根據訂單調整培養方案,難度很大。由于許多同學集中在同一單位工作,勢必限制了一部分學生的發展空間,隨之而來跳槽現象就不可避免,進而造成企業對學校的怨言;有的訂單還解決不了實訓問題,比如一個即將開門營業的高檔酒店下的訂單。有的甚至把學生當成廉價的勞動力。項目驅動式這種模式的難點是很難找到合適的項目,適用范圍不廣。
工學交替不適合技術含量高、牽涉到有關企業機密的崗位,其局限性類似于訂單式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校企融合矛盾也會逐漸暴露出來。吸納1~2屆畢業生后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會明顯減少,無法批量接收;自己無法接收,也就意味著為同行的競爭對手培養人才,因此,企業對核心技術、尤其是牽涉的商業機密的東西絕對是留一手,這樣學生也就無法達到實習的真正目的。
4 如何做好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貫通專業教學、職業指導、實習就業、校企對接的基本路徑。只有做好工學結合,高職學校才能真正面向社會、對接行業、服務企業,才能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 針對目前我所在高職院校工學結合出現和存在的實際問題,我想走工學結合的道路成為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然,要使這條大路越走越寬,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工學結合的模式上必須做好:尋找一些大的企業,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簽訂批量訂單。對于中小企業訂單培養要因時而異,對于人數少的訂單盡量簽訂專業性不強方向的,也就是說具有通用性的專業。要有專業人員把關尋找或建立合適的項目,項目可大可小重在鍛煉學生,實際上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按照項目驅動的方法來進行,大同小異。學院與企業要緊密聯系起來,互派教師與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與更新,讓企業和學生隨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讓學院的新技術為企業帶來效益,讓企業的生產環境為學院的學生提供鍛煉和展示才華的機會和空間。
是學校積極與行業組織的合作。如果在推進工學結合時,吸引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工學結合并且承擔相關社會責任。如各種協會等社會團體與高職院校有機結合,職業院校的工學結合就會如虎添翼,向全行業推進。
是企業廠商與高職學院結合。校企雙方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原則,去開展工學結合,才能共創雙贏。事實上,通過學生的“工”可使企業獲得較高素質的操作工人完成的工時和經濟效益。學生則從“工”里,熟悉了生產設備,體驗了現實生產,感受了企業文化,明確了學習目的,提高了實踐能力,樹立了較好的就業心態,養成了良好的職業道德,為繼續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通過勞動為企業創造財富,獲得報酬享受勞動的快樂,培育了學生對職業的向往。學習內容如能與工作崗位緊密結合,通過崗位技能操作,學生的技能就能較快得以提升。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工學結合是造就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基本培養模式;打造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隊伍,離不開校企合作。只有輸出端的職業學校與輸入端的企業緊密銜接,達成學習內容與工作崗位技術要求的一致,使頂崗勞動實實在在地體現技能的熟習和操練,培養出來的勞動者,才能取得高職業素質的涵養,受到企業歡迎;同時,只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學校才能了解企業的崗位的技能要素構成,了解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從而達到按照企業生產的客觀規律科學組織技能教學活動的目的。處理好工廠與學生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學生下廠,通過感受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敬業精神,形成理性服從的職業品質,這是我們的教學期望。一個高素質技能人才,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職業能力、熟練的專業技能、服務他人的社會本領,而且更應當具有優良的職業品質。學生在“工”的過程中,必須在企業的管理氛圍中,認識和遵守本職工作的職業道德規范和準則,自覺地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規范個體的活動,嚴格服從管理,才能形成相應的職業道德習慣。
工學結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既是三年專業學習歷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具體技能培養過程中由學校課堂到工廠車間的延伸部分,還是校內外職教資源整合運用的一個社會活動部分。只有校企共建關系協凋,工學目標一致,學生老師努力,家長社會認同,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