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蓉 張 麗
摘要閱讀2.0是Web2.0的理念與方法在社會閱讀中的應用。近年來,電子閱讀在紙質閱讀逐年下降的趨勢下,增長迅猛。圖書館要繼續保持閱讀大本營的地位,有效地進行圖書的宣傳推廣,就需要積極運用閱讀2.0,探索新的閱讀推廣方式,如與讀者互動、與“豆瓣”雙向互檢的OPAC2.0的運用,海量信息的整合及一鍵搜索,眾多web2.0工具的混搭,及區域圖書館共享優勢的發揮等。
關鍵詞閱讀2.0閱讀推廣圖書館2.0OPAC2.0Web2.0
1閱讀2.0時代的來臨
在人類文明光輝燦爛的幾千年長河中,記載信息的載體經歷了從笨重的石頭、泥板到稀缺的羊皮、紙莎草,從隨處可得的紙張到成本極小的磁光介質的變化過程。與此同時,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之一——延續千年的閱讀方式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2009年4月發布的第6次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我國包括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手持式閱讀器閱讀等數字媒介的閱讀方式開始普及,成年人的各類數字媒介閱讀率為24.5%,全國約有2.8%的成年人只閱讀各類數字媒介而不讀紙質書。而在2008年第5次國民閱讀調查中,網絡閱讀率以36.5%首次超過34.7%的圖書閱讀率。連續兩年對兩萬多人的調查顯示,網絡閱讀和數字媒介閱讀在短短幾年中迅速崛起。具體表現為:
1.1群雄混戰的門戶網讀書頻道
2002年,新浪網率先開辦讀書頻道,并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破了日均百萬的點擊率,在其網站的點擊排行中位居前列。此后,搜狐、騰訊、網易等各大門戶網站也紛紛效仿,推出各自的讀書頻道,使讀書頻道成為門戶網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頻道。
1.2付費閱讀網站的興起
隨著Web2.0的不斷演變,互聯網的信息呈現出了多元化,付費閱讀憑借Web2.0靈活、互動的表現方式、優勝劣汰的公平法則、節約成本及抑制盜版的優點,讓閱讀者獲得了比以往更優越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受到閱讀者的青睞。盛大文學公司旗下的“起點中文網”,是國內收費閱讀運營狀況最好的一家網站,擁有注冊用戶2千余萬人,目前日訪問量逼近3億,每月向寫手發放稿費200多萬元,每年產生十余位年收入過百萬的寫手、百余位年收入過十萬的網絡作家、數千位年收入過萬的作家。
1.3手機閱讀的普及
2004年7月,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誕生,一開始就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從2005年底到2008年底,僅3年時間,全國手機報用戶從1百萬快速增長到接近5千萬,今年預計將超過8千萬。隨著3G的正式商用、網速的提高、上網資費的下調、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以及閱讀內容的日益豐富,在不久的將來,手機閱讀必將成為3G時代的主流閱讀方式之一。
1.4電子閱讀器嶄露頭角
據普華永道公司調查預計,2012年,全球電子書的銷售將達到96億美元,到2018年,電子書的銷售會超過紙質書。在電子閱讀潮流中,以Kindle為代表的電子書閱讀器正一步步蠶食著長達550年的圖書、報刊等傳統印刷品市場,欲將成為出版行業的“顛覆者”。
圖書館也采取富有前瞻性的舉措,推動市民嘗試電子閱讀。如國家圖書館二期新館為讀者提供了80部手持電子書閱讀器,上海圖書館招募手持式電子圖書閱讀器試用讀者100名,并允許讀者將數字移動閱讀器借回家中,在全國圖書館界屬首創。
1.5閱讀社群網站的繁榮
2007年5月,臺灣的兩家重量級網絡書店“博客來”和“天下文化”同時推出自己的閱讀社群網站——“松鼠窩”和“愛閱讀(IReading)”;在此之前,于2004年9月創建、2009年4月注冊成員達2943342人的豆瓣網已經在大陸的互聯網中紅透半邊天,而香港的ANOBII也已突破百萬本書的大關,兩岸三地閱讀社群網站競相登場,閱讀2.0悄然興起并走向了繁榮。
2閱讀2.0及其特征
我們對閱讀2.0定義如下:閱讀2.0,又稱社會性閱讀,是將Web2.0的理念與方法應用于社會閱讀的一種實踐。它強調閱讀的共享性、參與性、互動性和跨媒體特征,并盡可能地利用社會性網絡中眾多的Web2.0手段和特征,使閱讀效果最大化、閱讀體驗最佳化。由于與傳統閱讀大相徑庭的特性,閱讀2.0為廣大“數字土著”所熱衷甚至迷戀。圖書館作為倡導讀書、推進閱讀活動的基地,向來以增進知識交流、消除信息鴻溝為己任,在Web2.0時代,如果能利用好新的閱讀手段,引入“閱讀2.0”,不僅可以為“圖書館2.0”增添新的內容,而且有助于圖書館繼續保持自己的閱讀大本營的地位。
傳統的閱讀通常是指通過視覺獲取文本信息的過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看(書報等)并領會其內容”。從傳統的閱讀概念出發,如果僅僅改變了文本的載體,閱讀的是數字化的電子文本信息,可能還算不上嚴格意義的“閱讀2.0”,或者說還只是狹義的閱讀2.0。真正廣義的閱讀2.0,應該不僅突破了載體的限制,而且突破了文本的限制,甚至突破了閱讀方式的限制,即以一種社會化的、分享的方式,獲取文本、圖像、聲音、影像以及交互式媒體中的信息內容,包括來自“正規”的出版單位的信息、網絡信息,甚至是用戶產生的信息。這才符合我們對“閱讀2.0”的定義。通過閱讀1.0(傳統閱讀)與閱讀2.0的比較(詳見表1),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閱讀2.0。

事物自身的特征是這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要充分了解閱讀2.0這個新概念,需要正確把握閱讀2.0的特征,通過總結可以將閱讀2.0的特征歸納如下:
(1)個性化:用戶界面可以訂制,如IReading能夠為用戶的個人書房提供不同顏色與圖案的版式界面等;
(2)可標注:條目、標簽(Tag)的可添加。如“豆瓣”所有的條目,都由用戶自主添加,這也是用戶貢獻機制的體現;
(3)社會性:友鄰和組群。有相似興趣的友鄰的閱讀動向是很有意義的參考依據;組群,即物以類聚,每個人都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一一本書或一個話題建立或者加入討論小組。豆瓣平均每天增加小組數50個左右;
(4)動態性:動態生成最新和最愛。網站首頁多是動態生成的,系統根據用戶行為進行自動調整,如最新的用戶活動、關注最多的產品條目、最熱門的討論貼等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更新;
(5)用戶創建內容:如書評等。用戶可以對所閱讀的圖書發表評論。有的網站對書評設置了投票機制,也可以發回貼,關注度高的書評還可以上首頁等;
(6)多媒體或跨媒體:文本/圖像/影像/聲音/交互式媒體等各類內容。
(7)跨平臺:PC機、筆記本、手機以及各類終端都可以訪問,隨時隨地閱讀、分享。
此外,還有些Web2.0的小工具和功能,例如收藏秀、博客和我的日記等等。
從以上閱讀2.0的特征可以看出,閱讀2.0與
倡導“服務因你而變”、以讀者為主導、追求讀者體驗并重視與讀者互動的圖書館2.0是一脈相承的。閱讀2.0和圖書館2.0以及Web2.0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當然,閱讀2.0的范圍遠大于圖書館閱讀,但圖書館2.0正可以利用閱讀2.0擴大圖書館服務的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凝聚更多2.0時代的讀者。因此我們認為,在Web2.0時代,圖書館的閱讀2.0正逢其時,必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3閱讀2.0:新一代的圖書館閱讀推廣
在閱讀2.0的方式被網絡閱讀者追捧的同時,一連串的數字卻揭示著傳統圖書館利用率減少的現狀。根據調查,2008年,英國圖書館的使用率已經連續5年下降,每年的讀者都比前一年減少2.5%;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人館人數,1997—2002年,5年增加了280,5%,年均增幅56.1%;2002 2006年,4年降了21.53%,年均降幅5.38%。而上海圖書館的統計顯示,2007年和2008年的紙質書刊借還量數值均在1300萬至1400萬之間,但上海圖書館的網頁點擊率從2200多萬猛增至3600多萬。以上的統計昭示著一個事實:在網絡及電子閱讀大行其道的今天,圖書館的讀者人數在下降,傳統閱讀量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電子閱讀量和人數卻連續攀升。圖書館有責任做好閱讀宣傳推廣工作。吸引更多的讀者利用圖書館閱讀。
新書通報、圖書推薦和培訓宣傳是傳統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的主要方式。隨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應用的普及,OPAC系統實時生成圖書的最新館藏信息,供讀者瀏覽和檢索;一些經典圖書也通過開展專題活動向讀者宣傳推介,激發讀者的興趣;或根據讀者的需求,將信息通過郵件或印發成冊向相關的讀者提供推送服務。
當閱讀2.0時代到來時,圖書館引入了閱讀2.0的理念和技術,來吸引習慣于在網絡閱讀中互動交流、便利獲取信息的讀者來利用圖書館。如圍繞館藏資源、網絡資源開展各種揭示、推薦活動以促進閱讀,如“薦書”、“評書”、“排行/熱門榜”、“新書榜”、“讀者聚類”、“圖書聚類”、“作者聚類“、“主題推薦”等等推薦與分享活動,這些都可以看成是“閱讀
3.1與讀者互動、與豆瓣雙向互檢的OPAC2.0
全面體現Web2.0新技術、理念和服務模式的OPAC2.0,隨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升級而不斷地升級換代,其借鑒亞馬遜等網站先進、成熟的經驗,實現OPAC與豆瓣的雙向互檢,讀者評書、系統薦書等優秀的用戶體驗將有力地促進讀者閱讀活動的推廣。
(1)加強了讀者互動,讀者可發表書評。
以2009年5月推出的全面升級的匯文系統lib-sys4.0中的OPAC4.0為例。最新一代的OPAC在原來讀者只能選擇五角星的多少但不能發表對圖書的評論的基礎上,增加了讀者發表書評的功能,并可控制是否開通書評,是否需要審核等功能。
(2)與豆瓣的雙向互檢及Google的深度引入。
新推出的libsys4.0的OPAC,與豆瓣網全面合作,提供了從館藏圖書鏈接到豆瓣網,從豆瓣網獲取封面、內容簡介、讀者簡介、推薦閱讀等內容;而用了廈門大學圖書館2008年開發的一個軟件,當讀者在豆瓣瀏覽到某本書,如果該書也被廈門大學圖書館收藏時,讀者會驚奇地發現在豆瓣頁面的右部“在哪買這本書”的下面會出現“在哪借這本書”,并提供館藏索書號和館藏地的鏈接和文字,實現了從豆瓣查館藏圖書和從館藏圖書查豆瓣的雙向互查互檢。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正在研究將豆瓣網、亞馬遜網上書店的評論引入到下一代OPAC之中,預計2009年9月開始投入使用。
此外,新推出的libsys4.0的OPAC,深度引入Google,增加詳細書目信息。
直觀的圖書封面、豐富的內容介紹與推薦、借閱與購買的指引、便利的google檢索,讓讀者能很清楚、方便地了解圖書及獲取相關知識,根據自己的閱讀喜好,進行圖書閱讀的選擇。
(3)借鑒Amazon等網站,增加系統推薦功能。
推薦的算法往往是網站的核心技術之一,如Amazon有多種推薦機制,如購買了該商品的顧客還購買了哪些商品,查看該商品的顧客最終購買哪些商品等;圖書館也擁有許多重要的數據,如讀者的借閱記錄、檢索記錄等。全新的OPAC,根據讀者在圖書館所產生的各種信息,增加了系統推薦功能,依據一定的算法推測讀者所喜歡的圖書并推送給讀者。
3.2海量資源的整合和一鍵可搜
一方面,讀者希望有更多的資源供查閱;另一方面,圖書館面臨著資源泛濫、多個檢索人口的苦惱。為了向讀者更廣泛地推薦資源,讓讀者的閱讀搜索更加便利,海量資源的整合成為了現實的需求。
(1)海量資源——電子資源和紙質資源、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網絡資源等各種資源的整合
近年來,不少高校圖書館應用了資源整合系統,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推出的“上海交通大學學術信息資源檢索系統”,對本校讀者可利用的電子資源(包括購買的資源、自建的資源、網上免費資源等)進行整體性揭示;將電子資源的導航與檢索、館藏書刊目錄查詢、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虛擬參考咨詢、參考文獻引用以及網絡搜索引擎等擴展服務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通過一個檢索系統,讀者可以遠程訪問、無縫獲取所需信息和服務。
(2)實現與管理系統、讀者個人門戶的數據實時交互。
針對目前檢索系統普遍存在的不足,OPAC存在著缺陷,如只能檢索到本館的館藏圖書。2009年上半年,重慶大學圖書館與北京讀秀公司合作實施完成OPAC的升級版LKS(Library KnowledgeSearch)。LKS具有一鍵搜索的便利性、海量數據源本地化的快捷性,與管理系統、讀者個人門戶的數據實時交互的整合性。其拓展了傳統OPAC的功能,覆蓋范圍為館藏300萬冊藏書、近百個數據庫、讀者共享資源,并通過元數據標準,涵蓋更多資源。

3.3眾多web2.0工具的混搭
(1)RSS實時推送圖書資源與信息
能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搜集、組織、推送服務的RSS,是圖書館應用得最為普遍的一項信息推送服務。如清華大學圖書館于2006年春季推出RSS訂閱服務,向讀者推送包括圖書館公告、電子資源動態、報告廳學術報告、新書通告等多種圖書館最新消息;而同濟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都紛紛推出了RSS信息推送服務,但提供服務的內容不盡相同。
(2)Blog、facebook、Twitter等社會性網絡服務增強了閱讀的社會性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即社會性網絡服務,一方面為閱讀提供了新的形式、內容和途徑,如Blog、facebook、Twitter等,另一方面,使得讀者的整個閱讀過程自然地融入了與網絡中其他讀者的交
流互動。如用2.0語言寫的“吱吱聲,吭吭氣,您就知道我們在干什么”的廈門大學的“圖書館吱聲”于2007年建立,提供圖書館的資源推薦和動態信息;廈門大學圖書館的嘰歪、飯否、twitter,也可以提供圖書館的最新動態,用不同的方式發布信息;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提供了關于“材料科學”等12個學科的學術博客;而重慶大學的“個人書齋”也利用SNS打造了一個圖書館2.0的知識社區。
與傳統的社會閱讀活動相比,網絡信息交流具有低成本和時空局限性小的突出優勢,當社會性網絡和讀者的各種閱讀活動相結合后,原先沒有聯系的人、圖書以及與閱讀相關的各種組織之間便發生了聯系,原來有聯系的將變得更加緊密。信息可以交流和共享,閱讀的社會性大大增強。
(3)瀏覽器工具條等插件讓查閱更方便。
安裝圖書館工具條后,無須經由圖書館網站,直接點擊工具條上的數據庫名稱,即可利用圖書館訂購的常用電子資源,一鍵查找圖書館館藏OPAC、查找圖書館目錄并預約,對館藏進行續借、查詢個人借閱信息等;國內不少圖書館都已運用了工具條,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2008年10月開始推出OPAC工具條,截至2009年6月,已有10821人次下載使用,目前一系列工具條正在開發之中。
(4)新興的掌上圖書館讓讀者利用館藏更便捷。
近年來,不少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先后推出掌上圖書館業務。如蘇州圖書館在2008年10月推出“掌上蘇圖”,即用手機平臺,提供圖書館的資源和共享工程的信息資源。服務內容包括:短信服務、書目查詢、讀者個人信息查詢、講座展覽信息、蘇圖動態信息、新書導讀、電子圖書、古籍瀏覽和共享工程有關信息。
此外,電話自助服務也開始閃亮登場。讀者可通過電話與電話自助服務系統交互,利用音頻按鍵向系統提交查詢請求,系統根據請求處理業務并將結果反饋給讀者。
(5)眾多web2.0工具的混搭是發展方向
無論是Facebook、Myspace還是Flickr、YouTube都有圖書館參與的身影。如劍橋大學圖書館網站,將Facebook、Blog、Twitter及RSS等混搭運用。國內圖書館對Facebook等工具的運用鮮有出現,應該充分發揮Web2.0工具的混搭(Mashup)——博客、維基、流媒體、內容聚合以及社會網的復合體等的互補功能,將其充分應用到圖書館服務之中。
3.4互惠互利、資源和服務共享的區域性圖書館
集中在某個大學城或城區等區域內的圖書館本著“大圖書館”的理念,近年來開始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優勢互補以及服務共享,加強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協調,區域圖書館流通開始成為圖書館發展的方向之一。
如2009年5月開始試運行的松江大學城區域數字圖書館,無論是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專利、標準等,若本館沒有,讀者可以向區域內其他圖書館申請獲??;截止6月底,松江大學城區域數字圖書館共處理文獻傳遞82篇次。
而2009年6月,由深圳圖書館、深圳大學城圖書館(深圳市科技圖書館)、深圳大學圖書館三大圖書館統一服務平臺并聯合深圳市各類型圖書館共同建設的“深圳文獻港”開通,深圳市各圖書館共享圖書館的資源、人力、設備與服務,讓深圳市民擁有了一座“市民身邊的圖書館”。
當資源比較充足時,讀者才會經常來查詢和利用,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區域內不光是資源,還有服務的共享,讓讀者的閱讀活動變得更為寬廣,閱讀需求能夠得到更好的滿足。
4結語
應該說,目前還缺乏對“閱讀2.0”的系統研究,并且由于圖書館2.0的實踐剛剛興起,其理念并未得到公認,應用也尚不夠普及。圖書館界對于“閱讀2.0”的探索更是剛剛起步,還不能全面應用Web2.0的方式方法,創新閱讀推廣方式,形成成熟的服務模式。但正如上面我們所看到的,閱讀2.0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相信,在“服務因你而變”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閱讀2.0一定能在圖書館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