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萍
摘要詳細分析了網絡2.0環境下傳統OPAC發生變革的必要性,指出當前涌現的開源OPAC應用對推動新一代OPAC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介紹了美國圖書館同行為此而實現的不同層次的開源OPAC案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開源OPAC在功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何可持續發展以及今后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OPAC開源軟件可持續發展
對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檢索和獲取主要通過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Mogue)實現,因此OPAC也被稱為資源發現平臺或者前端,是圖書館資源體系與讀者發生互動的主要陣地。近年來,Web 2.0對圖書館傳統的自動化管理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圖書館員們開始反思網絡環境下的圖書館應該向讀者提供怎樣的資源發現平臺才能充分發揮圖書館資源的價值。在此背景下,一直飽受非議的OPAC成為最活躍的開源軟件試驗對象,特別是在頗具開源傳統的美國,圖書館同行推出了不少新一代OPAC開源前端軟件。這些全新的OPAC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使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開始關注OPAC的更新換代問題。
1傳統OPAC為什么需要變革
長期以來館員和讀者對OPAC的檢索效率有更高的期待,比如檢索結果相關性不強、不能像瀏覽卡片目錄那樣瀏覽機讀目錄、沒有分面組配檢索幫助等。這些特點使OPAC更適合查找讀者已知條目而不便于探尋未知資源。對此非議,集成系統供應商反應淡漠,自OPAC誕生以來20年間沒有對其進行實質性改進。進入網絡2.0時代,信息搜索空間無限擴大,讀者們開始依賴OPAC之外的信息發現路徑,圖書館的社會功能面臨拓展升級壓力,這些都對傳統的OPAC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變革迫在眉睫。
1.1信息環境發生變化,資源在它處。
傳統的OPAC用來檢索館藏印本圖書的排架號等有關信息,便于讀者確定本館是否有這本藏書,如果有,到哪里可以找到。那時OPAC面對的是固定存放于本地、數量增長有限的印本書刊,編目數據一旦完成,基本不用維護修改,可供OPAC永遠使用。圖書館OPAC作為圖書信息檢索領域唯一的供應方,滿足于自己具有獨占地位的檢索界面和檢索效率,多年如一日,少有改進。
進入新千年以來,信息環境發生巨變,數字信息呈指數擴張,網絡搜索引擎紛紛出現,搜索內容無所不包,其中也包括傳統上由圖書館獨家提供信息檢索的學術資源。這些商業性搜索引擎的檢索性能遠遠優于圖書館傳統的OPAC,主要體現在檢索界面簡單、信息源豐富、檢索結果相關性強、能夠直接得到全文等方面。
與此同時,圖書館收藏的資源迅速由印本資源獨占演變到與數字資源二分天下的局面。現在已經無法想象一個研究型圖書館離開數字資源該如何為讀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通常來說,圖書館訂購的多種電子資源的檢索一般不在OPAC的范疇之內,而是單獨擁有一個電子資源跨庫檢索界面,或者更簡陋一些,直接到各數據庫主頁分別檢索。
這種印本資源和電子資源分別檢索的安排給那些習慣了一站檢索的讀者帶來操作上的困惑和不便。圖書館資源中非印本部分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讀者通過OPAC卻得不到這部分資源,此時圖書館的資源還在別處,即便OPAC的檢索系統性能再好,也不能適應那些已經開始依賴全文環境的讀者的需求。
由此可見,當前的目錄體系首先要轉變觀點,將電子資源納入檢索體系中來。在此情形下,如何將印本資源和數字資源以簡明、有效的方式揭示并送達給讀者,是OPAC面臨的最大挑戰。數字資源與印本資源最大的不同在于保存地址有可能發生變化;同時,即便原地址依然存在,信息內容可能已經發生變化。這為OPAC的元數據編目帶來了困難,也為建立包含多種資源的資源發現平臺提出了挑戰。沿用現有的編目模式,可能很難適應館藏數字信息的檢索實現。
1.2讀者群體多樣化,讀者在別處。
OPAC的中文含義是“聯機公共檢索目錄”,所謂聯機的參照物是圖書館環境以外的整體脫機環境。這個稱謂誕生于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那是個沒有社會網絡的時代,要想進入圖書館局域網,只能來到圖書館大樓里查詢圖書館檢索機的OPAC。圖書館擁有的OPAC屬于信息檢索領域領導科技潮流的技術,曾為圖書館披上現代化面紗立下汗馬功勞,也為讀者查詢本地館藏提供了極大方便。
隨著網絡日益普及,聯機環境已無處不在,各種信息搜索工具風起云涌,讀者脫離了OPAC依然可以有效地搜索到圖書信息甚至學術性期刊文獻全文。此時,OPAC檢索界面所服務的圖書館的既定用戶已經開始分流,越來越少地留在本地,也就是說我們的讀者已經到了無限網絡空間的他處。圖書館如果依然坐等讀者訪問實體圖書館或者數字圖書館目錄體系來查詢、獲取信息,將面臨讀者越來越少的尷尬局面。
盡管網絡信息極大豐富,但是圖書館的資源優勢依然顯著而獨特,這些花費巨資購買的信息資源在很多公共網站內是無法得到的。由于GooSe等搜索引擎簡單易用,認知度高,在校大學生在搜索資源時最先想到的是公共搜索引擎,而不是圖書館OPACt。這種習慣使他們忽視了圖書館信息資源,由此削弱了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使用價值。在此情形下,OPAC及其所屬的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應當走出圖書館大樓、走出數字圖書館虛擬空間以適應無限延伸的網絡信息世界,想方設法提高OPAC的吸引力和讀者的忠誠度。
如何走出去?首先需要研究讀者群體的不同特征,根據不同年齡段讀者的不同網絡利用習慣,推出個性化的可定制的檢索界面,并推送到讀者經常造訪的網絡空間。對高校圖書館來說,學生讀者是非常重要的用戶群體,應當重視學生讀者的需求,提高讀者對OPAC的黏度和忠誠度,從而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其次應當實現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功能模塊化,建立面向服務的基礎架構,使不同服務之間能夠互相對話而互不影響,并通過共同應用的標準實現與圖書館之外的信息交換。
1.3圖書館功能外延,社會性增強。
傳統上圖書館的功能定位是資源中心和學習中心,圖書館員滿足于為讀者提供經過嚴格分類的井然有序的書刊資源和安靜的學習空間。自從上世紀90年代有學者提出知識管理的概念之后,圖書館領域掀起有關的學術討論熱,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員認識到,在知識創新環境巨變、知識快速增長的今天,圖書館應兼具知識中心的功能,為用戶掌握和創造知識提供便利條件。
根據AL-Hawamdeh的看法,以文本形式表達的信息并不一定能轉化成現實有用的知識,除非這些信息被閱讀、掌握并與其他人進行有效溝通。換句話說,只有存在于人腦中的信息才是知識,只要它脫離了人類的大腦,就又還原為信息。由此看來,成功的知識管理過程應當將知識看作一種行為,而不僅僅是靜態的文本。傳統的信息管理系統更擅長
管理書本等物體,而不擅長管理創造知識的行為,這是圖書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功能定位導致的。進入網絡社會,知識創新能力成為國與國、組織與組織之間競爭的首要要素,圖書館應當充分支持讀者的知識消化和創新能力,由信息中心擴展為知識中心。
圖書館一直具有社會性,這種社會性主要體現在其信息中心和學習中心的定位上,也就是說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和物理空間是大眾共享的,傳統圖書館的社會性僅限于此,無論圖書在讀者之間的傳遞借閱的機制還是大眾分享學習空間的機制,都是單向的信息流動,缺乏讀者之間發生知識互動的機制。現在有些高校圖書館開始建立“學習空間”,專供讀者在此進行交流、溝通,期望通過這一過程幫助讀者將書里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現了圖書館在實體空間社會性延伸領域所做的嘗試和努力。
與此同時,與實體圖書館幾乎具有同樣重要地位的虛擬圖書館的社會性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加強,OPAC的信息內容主要由圖書館員選擇并處理,沒有為讀者提供交流分享知識的平臺,這種狀況與網絡社區高度發達的現實脫節,表現為圖書館虛擬空間社會性的缺失,嚴重影響到圖書館作為知識中心功能的發揮。
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虛擬圖書館的社會性可以通過在圖書館資源門戶中為讀者提供信息資源標注和社交討論空間來實現。通過這樣的社交平臺,圖書館的社會性得到進一步加強,讀者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將書本信息更順利地轉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因此應當充分利用圖書館虛擬空間的社會性來提升圖書館知識中心的功能。
從上述幾個方面來看,傳統OPAC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至少應當在提高檢索效率、兼容電子資源檢索和獲取、貼近讀者網絡空間、提高社會性等方面做出切實的改革,才能基本勝任新時代賦予的網絡OPAC資源發現的重任。
基于此,自2005年以來,在具有深厚開源軟件傳統的美國,圖書館同行對OPAC改革創新的討論不斷升溫,既催生了主要集成系統供應商推出新一代OPAC前端產品,同時圖書館的技術館員也努力推進開源OPAC軟件的設計開發和應用。這些開源軟件的應用為圖書館軟件開發帶來了新鮮力量,在推動新一代OPAC開發和應用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本文重點關注的領域。
2新一代OPAC開源軟件開發及應用情況
為了不受私有軟件的約束,同時將OPAC的設計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越來越多的技術館員自愿組織起來開發開源軟件,試圖以合作共建的模式進一步詮釋圖書館資源共享的精神。基于對OPAC功能的不同認識以及所投入的精力多少,美國圖書館界在新一代OPAC開源軟件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劃分為功能增強型、外觀更新型、前端替代型和ILMS替代型等,開發成本和實現難度逐級遞增,功能也逐漸強大。
2.1功能增強型
這種模式是在基本保持現有OPAC內部結構和檢索界面前提下增加一些側重提升OPAC社會性的功能,比如實現OPAC與其他網站封面信息的連接、為讀者提供資源加注平臺等、為讀者在自己的網絡空間利用圖書館資源發現體系創造便利條件等。比較知名的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的PennTag、密歇根大學圖書館的Mtgger等,它們率先在OPAC中實現了標簽云功能,允許讀者對資源加注標簽并以標簽對館藏進行聚類。這種功能增強型工具的開發往往在圖書館同行之間以非正式交流的方式分享,也可以稱得上是開源代碼。
值得一提的是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LT-FL),這是Libryrrhing網站專門面向圖書館推出的圖書評注模塊,它突破了由大學圖書館自行開發實現、本校讀者加注標簽的功能,充分利用LIbrar-yThing網站所有用戶提交的圖書評論及標簽信息,以此增強本館讀者的圖書檢索體驗。它的運行與OPAC相對獨立,通過一個實用小程序在OPAC和標簽瀏覽器之間建立關聯。這個產品并不像該網站的書封一樣免費提供,需要付一定的年費。盡管如此,已經有許多圖書館開始使用這一產品加強本館OPAC的功能。這個產品的價值不在于其軟件,而在于其提供的讀者書評。從其用戶群來看,公共圖書館比學術圖書館更歡迎這種功能增強型的產品。
2.2外觀更新型
這種模式依然利用原有OPAC作為檢索工具,但是選用了有關的內容管理軟件來設計OPAC前端,推出全新的用戶友好的檢索界面,同時增加一些新功能,諸如提高社會性、實現分面組配瀏覽等。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不用單獨設計程序處理ILMS里的MARC數據,減少系統的開發和維護成本。不足之處在于不能隨意將ILMS系統之外的資源內容納入檢索體系中,不能控制和改變原有系統的檢索機制,因此檢索效率沒有實質性提高。
2.2.1SOPAC
SOPAC是這一類型開源軟件中比較突出的代表,該軟件最初在Ann Arbor District Library開發并實現,是“SociM OPAC”的簡稱,側重于加強OPAC的社會性功能,允許讀者提交標簽、評論、評級等,可適用于各種圖書館集成系統。它使用開源的Drupal內容管理系統作為結構,讀者書目檢索請求被發送到DmpM,該軟件再向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發送相應的請求,然后Drupal對管理系統的回應進行處理后得到題名、作者、主題、借閱信息等關鍵字段,并將這些信息與存儲在Dmpal中的其他信息,諸如評級、標簽、評論、封面等組合在一起,生成一個新網頁并發送到讀者的瀏覽器。
2.2.2Fish4Info
Fish4Info的使用對象主要是中小學圖書館,由紐約州Genesee Valley BOCES地區學校圖書館系統的人員開發并在當地的學校圖書館系統內得到廣泛使用。該系統同SOPAC一樣也應用Dmpal作為主要開發工具,獨具一格的是軟件主創人員認為傳統意義上的OPAC是將讀者指向MARC記錄的通道,重點關注的對象是資源,只有那些真正想找圖書的人才會耐著性子查詢目錄。而Fish41nfo則將重點放在讀者身上,為他們提供更為豐富的資源發現體驗,而不是以前那種令人沮喪的無果而終的檢索。這里的書評、讀者社交空間以及圖書館門戶網站是作為目的地而不是通道的特征令人耳目一新。FISH目前已經在Drupal名下開源發布。
2.3完全替代型
這種OPAC更新產品完全取代以前的OPAC而獨立運行。與OPAC外觀更新不同之處在于,此時系統不是從現有的OPAC那里實時取得數據,而直接從ILMS抽取數據。有時候這些替代型OPAC依然要依賴底層的原有OPAC產生所需要的館藏狀態信息,比如圖書外借或者到期信息等。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很多圖書館集成系統供應商也瞄準這一市場,比如Innovative Interfaces推出的Encore,Ex Libfis公司推出的Primo,Medialab Solutions推出
的Aquabrowser等。但是開源的OPAC賦予圖書館員更大的自主權,既可以提高檢索性能,也可以在系統中納入其他類型的資源,同時強化檢索界面的社會性功能,所以受到開發人員的追捧,成為開源軟件的高產地帶。在此對一些已經得到實際應用的OPAC替代型開源軟件給以簡單的介紹。
2.3.1Endeca應用
最初構思OPAC前端獨立于ILMS并付諸實施的是北卡州立大學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他們早在2006年1月就推出了Endeca OPAC的實際應用。這個系統以商業性軟件Endeca作為關鍵詞檢索的搜索引擎,檢索界面則由圖書館工作人員以Java開發而成,負責向Endeca的后端HTTP服務——MDEX引擎發送請求,并顯示返回的檢索結果。該OPAC能夠應用到不同的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中,開創了OPAC與ILMS分離應用的先例,并且首次推出了檢索結果相關性排序、關鍵詞檢索之外的多途徑瀏覽幫助。根據其開發主創Andrew Pacet。的說法,Endeca IAP是第一個真正具有下一代OPAC特征的圖書館目錄系統。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En-deca應用的確啟發了后來多種開源OPAC的開發應用,為OPAC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靈感,自此以后,他們的OPAC模式基本奠定了新一代OPAC的基本結構,分面組配瀏覽幫助幾乎成為所有開源OPAC的開發重點。從這一點來看,其功不可沒。
2.2.2Scriblio(原名為WPopac)
Scriblio是普利茅斯州立大學圖書館開發實現的一個開源OPAC項目,基于博客軟件WordPress開發而成,曾獲2006年梅隆獎。WordPress內嵌的功能如永久鏈接、評論、追溯、垃圾評論篩選等功能是開發者選用時所看重的因素。另外,Scriblio保留了WordPress豐富的API應用和主題結構,因此擁有該博客平臺所有用戶以及軟件設計人員、開發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與和支持。這正是使用流行的開源軟件作為OPAC前端基礎結構的好處之一,可以獲取豐富的社區知識。Scriblio可以提供分面組配檢索、瀏覽、標簽等功能,并將這些結果同步發送到Plymouth State University使用的Millennium We—hOPAC。
2.3.2Vufmd
VuFindtml是ViUanova University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為本館設計開發的資源門戶,獲2008年梅隆獎。早在2008年8月該館正式應用該軟件以前,已經有包括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兩家圖書館率先采用VuFind作為其新一代OPAC,目前VuFind是圖書館界應用較多的開源OPAC之一。VuFind完全實現了模塊化運行,可以只實施基本系統,也可采用所有組件。檢索資源包括書目記錄、數字圖書館條目、機構存儲、機構書目和其他圖書館的收藏。VuFind采用Lucene/Solr作為其主要檢索引擎,利用Yahool User Interface Library設計檢索前端,這種Lucene/Solr組合在開源OPAC設計中比較受到青睞,諸如Blacklight等都適用這種模式,甚至一些商業性廠商的產品也采用這種組合,比如Ex Libris公司的Primo。
2.3.3Blacklight
2006年弗吉尼亞大學圖書館人員受到Endeca的啟發,開始開發名為Blackligllt的OPAC前端開源軟件,該軟件獨立于該館現有的ILMS系統,于2008年10月推出使用。采用Apache Solr做數據索引和搜索引擎,應用Ruby on Rails作為前端開發軟件。從檢索效率和數據容量來看,Solr的索引功能并不比ILMS差,從與其他系統的交互性來看甚至略勝一籌,而且在索引和檢索方面具有很好的靈活性。SOlr可以為多種數據格式提供索引、檢索及分面瀏覽的功能,從而將更大范圍的資源納入索引系統中,無須為那些非印本圖書資源費神編制MARC數據。同時,Ruby on Rails賦予館員對檢索界面極大的配置靈活性,可以保證檢索前端不同類型資源的應用完全分離,館員對某種資源檢索配置的修改不會影響其他資源的檢索行為及索引過程或者基本的數據模式。這種靈活性在當前的信息環境下顯得格外重要,因為OPAC中各種資源的檢索設置常會根據網絡環境及讀者需求做各種修訂。
2.3.4Fac-Back-OPAC
該軟件采用Solr,marc4j和Django等開源軟件來實現其功能,最初由Laxtrentiaa University圖書館的系統館員Dan Scott發起,后來吸引了來自PaulSmith College圖書館的系統館員Mike Becearia共同完成,目前已經在這兩家圖書館得到實現。采用SOlr和Django組合作為軟件的基礎結構,其中Solr用于提供搜索引擎功能,marc4j用于將MARC數據格式轉化為SOlr可識別的UTF-8格式,Django用于提供用戶檢索界面。該軟件目前還沒有提供社會性功能,希望通過開源合作的方式得到進一步加強。
2.3.5Libraryfred
由俄勒岡州立大學圖書館研制并發布,基于Ruby On Rails實現檢索界面,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其內置的OpenURL resolver可以允許讀者直接點擊檢索結果而得到電子期刊的全文,經過兩次點擊就可實現從發現到得到的全部工作流程。此外,該軟件可以對本地館藏做索引,實現基于網絡的管理,具有三層緩沖系統來改進檢索速度,也可以實現讀者訂制的檢索界面,目前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已經得到應用。
2.3.6SOPAC2
SOPAC2是SOPAC的程序主創人員離開AADL以后在Darian公共圖書館推出的新版,軟件分為三個模塊,其中SOPAC提供可定制的用戶界面,Locum提供與ILS的聯結,Insurge提供獨立的標簽、評級、評論等社會性功能。SOPAC2不再只是給OPAC換上一個新的外殼,而是可以獨立于ILMS進行索引,具有模塊化、可移植代碼等特性,并且擁有自己的商標The Social OPAC(TM)。
2.3.8Extensible catalog(XC)
XC項目由羅切斯特大學圖書館負責開發,受到梅隆基金資助,產品開發規劃比較周密,邀請了一些在圖書館開源軟件方面頗有造詣的機構和人員作為用戶研究和開發合作伙伴,期望從每一個合作機構那里得到有力支持,共同實現一個與當前任何ILS系統有機整合的新一代開源OPAC。XC軟件使用Java和PHP這兩種語言開發。為了充分體現開源精神,XC軟件應用很多開源軟件作為開發基礎,比如Solr、Lucent、MysQL和JOAT。該產品同樣以開源軟件Drupal作為內容管理框架,預期于2009年
7月推出使用。
2.4ILMS更新
通過更換整個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來提升讀者服務,目前北美地區公共圖書館界比較成功的開源ILMS中最具代表性、市場滲入率較高的是Evergreen和Kohatlsj。它們提供的OPAC基本具有新一代OPAC前端的功能,能夠實現關鍵詞檢索、分面組配瀏覽功能,同時添加社會性元素。弱點在于以管理印本圖書為主,對于電子資源在OPAC中的揭示則明顯不足。目前這兩個開源ILMS都應用于公共圖書館聯盟,較大規模的學術型圖書館還沒有整體采用開源ILMS解決方案的先例。
另外一個比較引人關注的ILMS項目是由杜克大學圖書館牽頭建設、受到梅隆基金資助的開放圖書館環境項目(OLE)。該項目旨在探討新一代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的發展模式,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開展討論以引導開源軟件或者系統供應商共同努力,為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做出貢獻。目前該項目已經開始正常運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其項目主頁及時了解有關動態。
3開源OPAC未來發展
3.1現有開源OPAC的不足之處
目前的新一代OPAC在提高檢索效率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基本能夠為讀者提供友好的檢索界面,盡量幫助讀者發掘館藏藏書資源。從增強圖書館社會性角度來看,新一代OPAC增加了許多來自圖書館以外的社會網絡的相關內容以增強讀者的資源發現體驗,并為讀者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平臺。
但是這些開源OPAC在資源收錄定位和如何走出去貼近讀者這兩方面則沒有實現太大的突破。從資源收錄范圍來看,當前的OPAC應當將圖書館元數據、用戶貢獻的內容以及館藏全文網絡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以統一的檢索界面呈現給讀者,但是開源0PAC在這方面明顯不足,目前依然以紙質館藏作為主要揭示對象。此外,免費網絡資源是否也應當由圖書館資源發現體系來負責搜索?這個棘手的問題還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圖書館OPAC與Coogle之類的搜索引擎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其以受控的元數據作為基礎提供可靠的、穩定的檢索結果。在這種前提下圖書館收錄的資源必將是有限的,即便是網絡免費資源也只能有所選取地收錄進來。未來如何有效擴大OPAC的資源收錄范圍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從網絡服務來看,目前新一代OPAC側重的社會性功能比如標簽、評論等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圖書館員開始接受來自本館讀者甚至第三方的數據流進入目錄體系,但是在如何將本館產生的數據與無限網絡空間連接方面還沒有做出太多的工作。Nicker之類的網站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們為用戶提供了大量API接口,允許其他網絡、個人或者組織開發出不同的方法輸出利用Nicker的照片。圖書館的OPAC也應當向這個方向努力,鼓勵讀者圍繞圖書館目錄體系混搭相關的服務功能,使圖書館資源散布于無限網絡空間的任何角落,充分提高其利用率。
3.2軟件維護及可持續發展問題
圖書館開源軟件的發展是可喜的,但是這種自主開發軟件的應用和維護對圖書館技術人員的要求比較高。在沒有技術力量的情況下,很多圖書館并不愿意貿然放棄以前的OPAC而采用開源版本。另外,大家非常關注開源軟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開源軟件而言,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為開發隊伍的長期穩定及開源社區的長期活躍,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圖書館使用軟件產品,也才能不斷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形成良性循環。從目前可見的比較成功的案例來看,Koha和Evergreen各自擁有數百家圖書館用戶,為了支持這些用戶更好地應用軟件,它們各自成立了相應的商業性公司專門提供服務支持,取得的利潤也為軟件后續開發提供了資金支持。軟件開發人員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能指望他們提供所有的技術支持,如果有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有關開源軟件的安裝和維護,將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圖書館用戶,這樣也能夠進一步提高開源軟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另外,開源軟件最主要的優點在于代碼公開、大眾參與及由此帶來的版本更新及時、功能完善等。上面介紹的0PAC開源軟件基本上全部由圖書館員開發而成,其設計更為貼近圖書館員的讀者服務理念,比單純由廠商負責開發前進了一大步。與此同時,為了保證軟件的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也應當鼓勵感興趣的學生讀者參加,以用戶體驗作為功能實現的基礎。這是開源軟件的優勢所在,也是未來圖書館提升服務的希望所在。
3.3元數據及相關問題
新一代OPAC側重為讀者提供檢索幫助,試圖提供多種主題組合來細化讀者的檢索范圍,從而得到滿意的檢索結果。這就產生了元數據是否支持這種分面組配檢索功能的問題。實際上對MARC數據的改革一直在進行之中,無論是FRBR還是RDA都在進行有關嘗試,但是目前看來這還是個懸而未決的領域,在應用方面沒有出現實質性進展。另外,圖書分類法是典型的層級分類體制,內容更新緩慢,知識體系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分類法在支持新一代OPAC方面已經顯得力不從心。目前lIbraryThing網站發起了編制開源分類法的工作小組,召集感興趣的圖書館員進行有關研究。此外,為了推動分面組配瀏覽,OCLC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研究用FAST取代LCSH的可能性,FAST已經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對提高MARC數據的檢索性能有多大的幫助,目前還需要進一步實證研究。總之,未來無論是圖書分類法、主題詞表,還是圖書館元數據標準均將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網絡環境下的OPAC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