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的版本學價值

2009-07-29 10:00:08李景文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09年6期

李景文

摘要《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最新成果,具有極高的版本學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鮮活地再現了我國現存珍貴古籍的原貌;是書影產生以來的集大成之作;所揭示的版本形式齊全;記錄的典籍收藏流變清晰可見;版本鑒定嚴謹,說明文字內容豐富。

關鍵詞《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版本學價值

《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以下簡稱《名錄圖錄》)由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該書所收書影是在對全國各級各類圖書館、博物館及民間收藏古籍進行普查,并由各收藏單位申報,經全國古籍評審委員會反復審議、遴選、論證,最后由國務院審批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的古籍的特照,共收錄“先秦至明清古籍2392種,其中漢文古籍2282部,各族文字古籍110部。漢文古籍包括簡帛117種、敦煌文書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民族文字古籍包括焉耆一龜茲文、于闐文、藏文、回鶻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臺文、彝文、滿文、東巴文、傣文、水文、古壯字等14種文字”。數字影印,裝訂為八冊,十六開精裝。由國務院文件、前言、凡例、總目錄、分冊目錄和書影六部分組成。“國務院文件”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前言”概述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的意義、目的、步驟及《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收錄內容和編排方式;“凡例”介紹了收錄原則、編排原則、題名原則、選圖原則、著錄原則等具體做法;八冊書影真實地再現了各個歷史時期、各種載體、各種語言文字、各種書寫、刊刻、裝幀形式的典籍原貌,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名錄圖錄》之書影之精,涉獵朝代、載體、版式、文字、裝幀之全,說明文字之嚴謹,收藏單位之具體都是前所未有的,其版本學價值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鮮活地再現了我國現存珍貴古籍的原貌

遍覽《名錄圖錄》的每一幅書影,兩千多種古籍的風姿躍然紙上,逼真、鮮活,難以忘懷。如楚簡00024《昔者老君》寬篾細紋,污浸余痕;秦簡00038《封診式》、00039《秦律十八種》斷縫裂痕,經修復的墊板、捆繩;漢簡00049《歷譜》、00050《脈書》、00053《詩經》窄條污染,字缺竹彎,墨字難辨;漢帛00097《喪服圖》、00098《春秋事語》、00099《戰國縱橫家書》字殘帛缺,糟朽易碎,難以輕輕舒展;00104《五星占》、00113《胎產書》等殘帛密對,朱欄斷續,裱底凸露;00105《天文氣象雜占》、00116《道引圖》雖說殘損嚴重,但人、物各異,千姿百態,顏色鮮明;唐寫本00119《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卅》、大理國寫本00986《密教觀行次第》,烏絲欄界行及潮濕發霉、水浸剝蝕、煙熏塵封的痕跡;后梁貞明寫本00137《賢劫千佛名經卷上》,彩繪蓮花座上釋迦摩尼圖像;刻本中眉山麻紙的細密,建安黃紙的粗糙,江西竹紙的連紋;遼版含有金剛杵及祥云紋、寶珠紋的四周雙邊框,元刻版面的邋遢、墨跡的渾濁;元刻明修本00342《爾雅注疏十卷》、明南監本01739《朱子語略二十卷》的蟲蝕圖案,嘉靖本01318《詩輯三十六卷》、01543《兩漢博聞十二卷》、01544《漢雋十卷》背面字跡正面凸顯以及00436宋刻宋元遞修本《唐書二百二十五卷目錄二卷》的公文紙等特征,都歷歷在目,給讀者一種不是原本勝似原本的感覺。

通過這些書影所展示的墨色品質、字跡刀法、版式特征、裝幀形制等,真實地再現了我國書籍史、雕版史的發展軌跡。如經折裝的版式,漢文多為半頁六行,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均等,少數民族文字的版式則較為靈活,不僅左右折,上下折,而且折痕處也有不同的處理。如回鶻文元刻本02303《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半頁六行為一折;西夏文元刻本02315《過去莊嚴劫千佛明經一卷》、02322《妙法蓮花經七卷》等,大字每半頁六行、小字每半頁八行,皆為一折,折與折之間都留有寬于行距的空白處用于折疊;藏文明永樂刻本02290《圣妙吉祥真實明經》則為上下折,漢文序一折七行,每折之間用雙線隔開以折疊;藏文一折六行,折與折之間留有適當空白用于折疊,左右雙邊,此種版式在漢文刻本中極少見到。梵夾裝如藏文元刻本02286《因明正解藏論》、明寫本02292《苯教經咒集要》、傣文清貝葉經02374《大藏經》、02372《粘向》等的版式設計、左右欄線、頁碼位置、繩眼及捆綁方式等清晰可見,特別是現藏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少數民族研究所的傣文清抄本02373《羯磨說》梵夾式上下折疊,絕世罕見。

利用《名錄圖錄》提供的書影,版本工作者既可分析不同時期造紙工藝、印刷技術、裝幀藝術的演化過程,又可總結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古籍寫刻材料、表現形制的差異;古籍工作者不僅能夠觀察到各收藏單位的保管條件,而且能夠探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不同溫濕度環境下古籍保護的最佳辦法。

2是書影產生以來的集大成之作

“據各地圖書館、博物館和文獻收藏單位的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留存的古籍數量在2700萬冊以上;而大量存于民間的古籍,還未進行統一的普查登記,保守估計數量在3500萬到4000萬冊以上。””0雖說我國現存古籍浩如煙海,但大多為明清以來的典籍,真正早期的古籍文獻并不多見,如早期的竹木簡書、縑帛書大多為出土文獻,現存最早的唐五代寫本、抄本及五代宋時的刻本書籍也并不多,而且分散收藏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圖書館、博物館及寺廟觀院內,除保管者和少數人能看到外,更多的人連一睹這些珍貴典籍芳容的機會都沒有。顧廷龍先生說:“若僅聞傳本之眾多,而不獲目睹其真面,則誠有釋氏所謂寶山空返之慨矣”。研究版本,只靠文獻資料,不目睹實物,是很難有精辟見解的。書影圖錄類工具書樣式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一缺憾。“自楊守敬創為《留真譜》,一書數刻,各撫其形,以便稽覽,此言版本而注重實驗也。”“書影、圖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目錄,由于它注重實驗,使人看到原本的復制品,這比僅有文字的一般書目更有益于版本鑒定工作”。最早的書影《留真譜》影刻了大量宋元書影,“共得八冊”,但它“不著附略說,先后無次,歷代所刻,亦多寡不均,美猶有憾”民國常熟鐵琴銅劍樓主人瞿啟甲影印出版的《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只局限于一個藏書樓,未免失之過窄,不足以反映宋金元本所具有的特色;1941年,潘承弼、顧廷龍二先生合編的《明代版刻圖錄初編》,雖說它“薈萃有明一代版刻之精,分類十二,體例完善,選擇精當,是研究明代刻本的極好的參考工具書,貢獻不在《留真譜》之下。”但它僅僅反映的只是一個時代的刻書情況。此外,1953年蘇州文學山房編輯的《文學山房明刻集錦初編》、陶湘編的《涉園所見宋版書影》、國學圖書館編的《盔山書影》、故宮博物院編的

《故宮善本書影初編》等書影圖錄,這些書影有的只反映一個朝代,有的只揭示某個藏書處所見的珍本,有的也只是些圖版的簡單匯編,使用價值有限,再加上當時影印技術落后,直觀效果很不理想。在書影目錄中,1980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的《中國版刻圖錄》最具代表性,它在全國范圍內精選歷代版刻的上品,按照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先后順序加以影印和編輯出版,既有書影,又有文字說明,圖文并茂,使國人得以了解我國古代出版事業的發展概貌。但由于受影印技術的限制,多為黑白書影,人們也只能窺其版式、字體等特征,并不能很好感受它的用紙、墨色、收藏印章及裝幀形式等。進入20世紀后,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古籍的影印更加逼真,如世紀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就原樣原大影印了宋元明的部分珍貴典籍全書,使這部分典籍的使用變得更加方便,但它畢竟只展示了部分珍貴古籍的原貌,且都是刻本書。而《第一批全國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的出版,令人耳目一新。它展示的古籍圖錄數量之大,印制之精美,使其他書影黯然失色。因為它采用最先進的數碼影印技術,集前人的優點、成果于一體,全面收錄了國內各地區、各民族古籍收藏單位和個人收藏的各種載體形式的現存時代早、流傳少、價值高的珍貴古籍文獻,包括出土的秦漢竹木簡書、縑帛書、敦煌文書等,“從數量和文獻類型都體現了全面性和多樣性,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肯定地說,現存宋元以前的各種古籍文獻90%以上都予以收錄,除非是散落民間尚未發現或殘缺嚴重的古籍不在珍貴古籍名錄之內。據筆者統計,收錄先秦兩漢時期文獻117種,其中:竹簡文獻79種,木簡、木牘文獻15種,帛書文獻23種。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文獻71種,其中:寫本文獻69種,抄本文獻2種。宋元遼金元時期文獻1076種,其中:刻本文獻973種,包括宋刻本514種、遼刻本26種、金刻本17種、蒙古刻本9種、大理國刻本1種、元刻本406種;寫本文獻34種;稿抄本文獻9種;拓本文獻60種,包括宋拓本58種、元拓本2種。明清時期文獻1018種,其中:刻本文獻750種,包括明刻本561種、清刻本62種;活字本文獻35種,包括銅活字印本24種、泥活字印本10種、木活字印本1種;活版印本文獻6種;抄本文獻52種,包括明抄本22種、清抄本23種、影宋抄本6種、朱墨抄本1種;寫本文獻11種,包括明寫本4種(含泥金寫本2種)、清寫本7種;彩繪本文獻5種,包括明彩繪本3種、清彩繪本2種;拓本文獻13種,包括明拓本12種、清拓本1種、明鈐印本8種。少數民族文字文獻110種,其中:焉耆一龜茲文1種,于闐文1種,藏文15種,回鶻文4種,西夏文19種,白文1種,蒙古文12種,察合臺文9種,彝文11種,滿文11種,東巴文5種,傣文3種,水文8種,古壯文4種,多文種6種。《名錄圖錄》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國各民族自先秦至明末清初現存竹木簡書、帛書、紙書;寫本、抄本、刻本、拓本、彩繪及少數民族文字之精品。正如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版本學專家李致忠先生在2008年5月13日15時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時所說:“我見過一些原來想見沒有見到的東西,也見到一些根本就沒有見過的東西。比如四川開寶藏,原來只見過一件,這次名錄里登錄了7件,山西原有的3件,我只知道一件,另外兩件不知道,但是這次也出來了。比如遼代刻書流傳下來的非常少,我們研究版本、研究印刷史的人都覺得是很大的缺憾,這次名錄里面登錄了山西應縣出的遼代印的東西,河北唐山豐潤區出的遼代印的東西。內蒙古巴林右旗出臺的遼代印刷的東西都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可以彌補出版史研究、版本研究的空缺。”

3揭示的版本形式齊全

中華文獻典籍隨著載體的更迭、生產方法的改變而變得越來越豐富,龜甲的狹小,金石、盤盂、竹木簡的笨重,縑帛的昂貴,紙張的便捷,軟盤光盤的海量存儲以及初唐發明的印刷術、北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14世紀前半葉發明的套版印刷術等演繹了中國書籍的發展史。然而,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演化,各種文獻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名錄圖錄》正好展示了這種多彩多姿。表現為:第一,文獻載體材料齊全。除最早的龜甲獸骨和最晚的軟盤光盤載體外,其他載體形式均有展示。先秦兩漢出土的竹簡、方板、木簡、木牘書94種,如《窮達以時》、《魯穆公問子思》、《為吏之道》、《孫臏兵法》、《儒家者言》等;漢唐時的帛書、紙書94種,如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五星占》;20世紀初,日本大谷探險隊在新疆吐魯番發掘到的《諸佛要集經》,題記“元康(筆者注:西晉惠帝年號)六年三月十八日寫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紙本文獻;延昌二年(513)的寫本紙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卷末題記反映北魏時期敦煌地區較為完善的官方寫經體制,是現知最早的寫本大藏經零本,題記上的墨印是現知最早的中國紙本古籍上的鈐印;第二,書籍裝幀形式齊全。卷軸裝,如隋開皇二十年寫本《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卷下》,高25.7厘米,長305.5厘米;唐寫本《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三卷分別高25.4、27、25.8厘米,長874.8、746.5、887厘米;西涼寫本《四分律初分卷三》,卷長1050厘米,是敦煌遺書中有明確紀年的早期寫卷之一,也是國內已知敦煌遺書中有確切紀年的最早一卷;唐寫本《妙法蓮花經玄贊卷十》,長1755.8厘米,通卷章草,是唐代章草的代表性作品,洵屬珍貴;北宋開寶刻本《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等;縫繢裝,如歸義軍時期寫本《觀世音經一卷》及包背縫繢裝《高聲念佛贊等四十三種》;梵夾裝,多用于少數民族文獻。如藏文明寫本《四部醫典·后續醫典部注釋》,左右有紅色欄線,藏文清康熙二十二年北京刻本《大藏經·甘珠爾一千五十五卷》,四周雙邊,邊外有題名頁次、紅印;藏文清雍正八年納唐刻本《大藏經·甘珠爾一百七函》,四周雙邊,左邊多一相連的單邊框,疑為題名,另外左右兩邊有佛畫;泥金寫本則為四周水紋寬花邊;滿文乾隆內府刻本《清文翻譯全藏經二千五百三十五卷》、傣文清貝葉經《粘向》,每頁五行,材料貝樹葉;傣文清貝葉經《大藏經》,高6厘米,橫寬49厘米;多文種清抄本《滿蒙藏嘉戎維語五體字書》,開本高13.1厘米,廣18.7厘米。梵夾裝的形式有三:一種是在書頁中間或中間偏下,打一洞眼,穿繩捆綁;一種為散頁,按頁碼從小到大排整齊即可,頁碼一般標記在書頁右邊空白處;一種為梵夾式上下折疊,類似于一本書脊在下,書口朝上翻看的書,此種工藝現已失傳。它是將“傣紙剪成貝葉經狀,以牛血蒸泡,晾干后刷多層樹膠,并用金粉(另一版本用銀粉)書寫而成”,底邊粘在一起。用此種工藝制作的書在西雙版納僅存金銀粉寫本《羯磨說》各一種。旋風裝,如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五卷》、大理國寫本《密教觀行次第》;蝴蝶裝,如宋淳熙刻本《新定三

禮圖二十卷》、宋刻本《眉山新編十七史策要一百五十卷》、遼刻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元刻本《朱子訂定蔡氏書集傳六卷》;經折裝,如北宋靖康元年刻福州開元寺毗盧大藏經本、宋元豐三年至政和二年刻福州等覺禪院崇寧萬壽大藏經本,每版五至六個半葉,并在折縫處有千字文帙號及卷次;元官刻大藏經本《續高僧傳三十卷》,每一版七個半葉。經折裝的形式有:一為左右折,每一版五至七個半頁不等,每半葉六行,半葉與半葉之間,行距稍寬,以便折疊;一為上下折,每折的文字亦為豎行,左右雙邊,折與折之間,距離寬闊;包背裝,宋刻宋元明遞修本《武經七書二十五卷》、金刻本《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元至元二十六一二十八年(1289—1291)刻本《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目錄三十卷》、元碧山精舍刻本《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前集十二卷》;冊頁裝,宋拓本《蕭敷及敬太妃墓志》;線裝,現存最早的如遼刻本《大方廣佛華嚴經隋疏演義鈔玄鏡記》等,線裝較為普遍,各種文字的珍貴古籍都有以線裝為裝幀形式的刻本、寫本。第三,反映版本體裁齊全。筆者所見書影、圖錄,基本上是以五代宋以來雕版印刷的圖書為據,多選擇其中一頁或數頁影印匯集,反映版印歷史。但《名錄圖錄》則不同,它不僅全面展示了版印的珍貴古籍,而且從廣義的版本學意義人手,既人選了漢唐以來,直至清代的寫本、抄本、稿本,也入選了先秦兩漢的竹簡、木簡、木牘、帛書,甚至入選了南北兩宋時的刻石拓本、少數民族地區的彩繪本、泥金泥銀寫本及大量少數民族文字抄本古籍。據筆者統計:寫本,收錄先秦以來的古籍243種,包括竹木簡書、帛書、紙書及泥金泥銀書,絕大部分為隋唐以前的文獻;抄本,收錄隋唐以來古籍114種,大多為明清文獻和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稿本,收錄宋元以來古籍80種,其中76種為明清文獻;雕版印本,收錄宋以來古籍1824種,以漢文典籍為主,其中明代二色至四色套印本189種、清代二至五色套印本21種;活字印本,收錄元明清活字本典籍41種,其中:元活字印本4種,明活字印本9種,明清銅活字印本15種,清泥活字印本10種,清木活字印本1種,西夏文木活字印本1種、活字印本1種;活版印本,主要表現為清代典籍,分別為泰山磁版印本3種,呂撫泥板印本1種,內府銅板印本2種,活版印刷是中國書籍生產方法中極特別的印制技術,“原因是它已具備了后世打紙型澆鉛板的基本原理,可以說開后世西洋印刷方法之先河,在中國印書術上獨樹一幟”。彩繪本5種,其中明3種,清2種;拓本73種,其中宋元拓60種,明清拓13種。竹木簡、拓本、彩繪、泥金文獻在以前的書影目錄中從未出現過,可謂首次。

4記錄的典籍收藏流變清晰可見

根據《名錄圖錄》選圖原則“每種古籍選圖一至二幀不等,能反映各類版本特征”的要求,各收藏單位提供的書影均為“題名葉”或“責任者葉”、“出版者、出版時間葉”、“彩色套印葉”、“版印方式葉”、“特色葉”等原刻原印葉,其中“書名葉”書影居多。而且收藏者無論是政府公藏還是私人藏書,又往往要在“題名葉”上各卷卷端鈐蓋藏書印鑒,或書齋印,或樓堂印,或室名別號印,或閑章雅印,或鑒藏印,或公藏單位印等,以示該書被自己收藏過,此后易主相傳,藏章便逐次由下往上鈐蓋。這樣,就使得這些珍貴古籍的題名葉上保存了豐富的印章。據初步統計,一個題名葉上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印章少則三五枚,多者如宋司馬光稿本00444《資治通鑒殘稿》達28枚,宋拓本00518《化度寺邕禪師塔銘》有27枚,若再加上各卷卷端或卷末、題跋上的鈐章,藏印就更多,只有一枚印章的極少。一枚或幾枚印章代表一個藏書家或一個公藏單位,印章越多越反映此書的流傳輾轉次數多,越能反映它的收藏價值大,因為我國歷史上的許多藏書家,多是達官貴人和文人學士,這些人一般都喜歡丹黃手校,精于鑒賞,凡一書經過名家收藏,鈐蓋藏章雅印之后,書為之身價十倍。同時,透過藏書印記可以知道一書曾經誰收藏,曾經誰過眼。由此可見,一枚印章記錄該書的一次經歷,全部印章正好完整地記述了該書的流傳史。版本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些印章分析推斷某書大體的版刻時代、藏書家的收藏情況以及遞藏關系。例如《名錄圖錄》所收南宋黃唐兩浙東路茶鹽司所刻00269《禮記正義》書影,卷一題名葉自下而上鈐有“景行維賢”、“佞宋”、“享父”、“季振宜字口兮號滄葦”、“完顏景賢字享父號樸孫一字任齋號小如盒印”、“咸熙堂鑒定”、“人間孤本”、“袁”等印章。再仔細翻閱原書,就會發現書“序”葉還鈐有“秋壑圖書”、“金章世系景行維賢”、“北平孫氏”、“季振宜字口兮號滄葦”、“寒云秘笈珍藏之印”、“北京圖書館藏”印章;序末有“滄葦”、“季振宜印”、“御史之章”;其他卷端鈐有“景行維賢”、“季振宜字口兮號滄葦”、“袁克文”、“北平孫氏”、“惠棟”、“定宇”等印章。根據這些印章可以清楚地梳理出《禮記正義》的收藏情況和遞藏關系。“秋壑圖書”是南宋賈似道的藏書印,因該書版至元時曾修補重印過,故“秋壑圖書”一印必為后人所偽造;鈐有“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滄葦”、“季振宜印”、“御史之章”等印記,表明其在清初曾為季振孫所收藏;又鈐有“北平孫氏”印記,表明是書由季家散出后又傳到了孫成澤家;又有“惠棟”、“定宇”等印記,表明此書曾是惠棟的插架之物;又有“孔繼涵”、“金章世系景行維賢”、“完顏景賢字享父號樸孫一字任齋號小如盒印”、“享父”等印記,表明清中葉后,此書先歸曲阜孔繼涵所藏,“其后由孔氏入于意園盛氏(即盛昱)”,“盛氏書散出,即歸其戚景賢”;又有“袁”、“袁克文”、“寒云秘笈珍藏之印”等印記,表明完顏景賢之后,此書又歸袁克文收藏;袁世凱死后,其子袁克文移居上海,家道中衰,于是大量舊藏被南海商人潘宗周購去。潘氏得書之時,適所構新居落成,因名日寶禮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寶禮堂藏書由潘宗周之子潘世茲先生悉數捐贈給北京圖書館,故有“北京圖書館藏書”章。再如宋司馬光稿本《資治通鑒殘稿》題名葉上的鈐章:“后山珍玩”、“寶峴樓”、“貞白子”、“明安國玩”、“子京所藏”、“長病仙”、“尚寶少卿袁氏忠微印”、“趙汝蘸印”、“項墨林鑒賞章”、“煮茶亭長”、“子京父印”、“岐國汝述明可圖籍”、“子京珍秘”、“戴氏叔能”、“秘藏”、“墨林項季子章”、“墨林外史”、“項元汴印”、“瞻袞堂”、“神品”、“圖”、“北京圖書館藏”諸印;又“退窯”、“世家”、“袁氏”、“秘籍之印”諸半印,又半印不可識。展卷可知,卷中鈐有:“考古正今”、“忠徹”、“蘧廬”諸印;押縫有:“墨林子”、“忠孝世家”、“墨林山人”、“子京父印”、“忠徹”諸印;卷后鈐有:“墨林山人”、“項子京家珍藏”、“子孫世昌”、“趙汝靛印”、“墨林子”、“廷玉”、“趙子昂氏”、“玉比德齋”、“忠徹”、

“貞白子”、“梁清標印”、“無恙一鶴”諸印。由以上印鑒可知,《資治通鑒殘稿》的收藏流變情況是:[宋]趙汝謮—[元]趙孟頫—戴良—[元末明初]危素—[明]袁忠徹—王濟—項元汴—[清初]梁清標—清宮,據資料記載,《資治通鑒殘稿》入藏清宮后,倍受歷代皇帝的青睞,乾隆皇帝不僅御筆題簽,而且加蓋了“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璽”、“御書房鑒藏寶”、“宜子孫”等自己的寶璽;嘉慶皇帝鈐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皇帝的寶璽有:“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該書現在由國家圖書館收藏。

5版本鑒定嚴謹,說明文字內容豐富

《圖錄名錄》所收古籍屬現存古籍中的極品,對其鑒定是極為嚴謹的,其表現為:一、凡對某一版本不能明確肯定時,只在版本項著錄大致時間。如對宋版書的著錄,不僅有具體刊刻年代的著錄,還有北宋刻本、南宋刻本、宋刻本、宋刻宋元遞修本等;二、凡對某一古籍的印刷技術不能確定時,就如實反應。如明本02076《欒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已判定為活字本,非刻本,但屬于哪種材料的活字本很難確定,故定為明活字印本;明萬歷二年桑大協活字印本02110《思玄集六十卷》;明隆慶四年何玄之活字印本02104《海叟集四卷》等都屬這種情況;三、同一種書,有幾個地方收藏時,選一個書影,在文字中注明各館收藏的差異。如00800、00801、00802、00803元泰定三年(1326)廬陵武溪書院刻本《新編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六十五卷后集五十卷別集三十二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天津圖書館藏,有‘汪士鐘藏等印,有補配,存一百六卷;浙江圖書館藏,有抄配,存二百五卷;湖北省圖書館藏,為明修本,有“恰府世寶、‘藝風堂叢書、‘荃孫等印”;02197、02198、02199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內府刻本《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河南大學圖書館藏,有‘半巢書屋等印;大連圖書館藏,有‘嫏疀妙境等印,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藏”;四、凡為稀有文獻,大多都注出了發現地。如先秦兩漢的竹木簡書、帛書,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戰國楚墓出土13種;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8種;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11種;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23種;1956年在大理鳳儀北湯天董氏宗祠發現大理寫本11種;1974年山西應縣木塔發現遼刻本、寫本佛藏24種;于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金皇統九年至元大定十三年(1149—1173)解州天寧寺刻本00840《趙城金藏》六千九百八十卷(有明人補抄)等等。

《圖錄名錄》的文字說明言簡意賅,不僅著錄書名、卷數、著者、版本刊刻形式、裝幀形式、版框尺寸大小、行格字數、欄線、牌記等版本的基本要素,而且還詳細揭示了各書的題跋、識語、題簽、批校、批注、評點情況,如國家圖書館藏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01070《唐女郎魚玄機詩一卷》,就有題詩、題款人黃丕烈、顧莼等25人之多。特別是列出該典籍題名頁或其他部位鈐蓋的經過辨識似顯重要的印記,極有助于藏書家、版本工作者考察該書的遞藏和流變。

《名錄圖錄》的出版,是我國現存最珍貴古籍的一次集中展示,它既展示了中國古代的書籍文化、收藏歷史,也展示了我國造紙工藝、印刷技術、裝幀技術的演變;既展示了幾千年來書籍載體介質從竹木簡到紙張的更迭,也展示了文獻類型從寫本、抄本到刻本、拓本發展的脈絡;既展示了漢民族的文化典籍,也展示了我國少數民族15種民族文字的真跡;既展示了各種珍貴古籍的原貌,也彰顯出幾代藏家傾注的心力以及藏書的聚散。《名錄圖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目錄編著,它的問世使古籍工作者、愛好者、版本工作者開展版本鑒定、印刷史研究、古籍保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不可否認《名錄圖錄》自身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其一、少數拓本文獻的版本確定不準確。例如將00716《紹興米貼》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刻石,后拓,定為“南宋拓本”;卻把00717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刻石《歷代鐘鼎款識法式》,后拓,定為“宋拓本”,00718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刻石《西樓蘇帖》,后拓,定為“宋拓本”,其實,00715、00719—00728號拓本均為南宋刻石,后拓,皆定為“宋拓本”,似不準確。其二、對個別版本的鑒定值得商榷。比如01902山東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1624)刻套印本《醉古堂劍掃十二卷》。本人未見原書,僅從書影上看疑點有二:一是看似印好的稿紙樣式,非刻版樣式;二是文中字體看似手寫,非刻體。又如0176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張丑匕刻藍印本《武經摘要六卷》,從書影上看,并非藍印,應為墨印;國家圖書館藏00292宋刻元修本《春秋公羊疏三十卷》、00512宋刻遞修本《東家雜家二卷》,“經折裝”。僅從書影上看,非所注“經折裝”,似應為“蝴蝶裝”。其三、總目錄與書影有不盡一致的地方。如00056、00057、00061號竹簡書有目錄,無書影;02289、02294-02298藏文經書,總目錄只有書名無卷(函)次,而第八冊分目錄與書影文字則書名、卷(函)次均有。此外,盡管《名錄圖錄》的總目錄、分冊目錄編制得很規范,但如果再加上一個筆畫或拼音目錄索引,檢索起來會更加方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国产精品19p|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不卡|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精品视频999|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VA中文字幕|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久久先锋资源|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日韩中文欧美|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亚洲视频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色婷婷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在线|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久青草网站|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狠狠色综合网| 911亚洲精品|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99福利视频导航| 欧美一区精品|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成人亚洲国产|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福利拍拍拍|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