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前山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光榮使命和艱巨任務,具體到企業就是構建和諧企業。這是我們黨目前以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企業共產黨員要身先士卒,帶領全體員工積極投身這一光榮實踐,在構建和諧企業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彰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
一、和諧企業的內涵
構建和諧企業必須理解其內涵。從對企業的感知和認識,結合學習《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
大問題的決定》的體會,本人認為和諧企業的基本內涵大至包括:經濟繁榮,研發創新,科學發展;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廠務公開,公平公正;較高的員工思想道德水準。
《決定》指出,“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一個和諧的企業,首先是一個發展的企業,是一個生產蒸蒸日上,經濟繁榮興旺,有自主創新意識,有研發創新能力或者說有自主創新潛能的企業。在改革發展的大時代,在市場競爭的環境里,有些企業繁榮一時,曇花一現,這些企業不僅沒有了和諧,反而消失在波濤洶涌的市場經濟大潮中。企業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必須以自主創新為依托,這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前提之一。當然,目前還有一些企業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種實力,但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并為之不懈奮斗和努力。沒有發展就沒有和諧,發展是和諧的前提,和諧推動企業科學發展。
《決定》指出, “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就和諧企業而言,就是健全制度、規范管理、公開廠務、公平公正。必須建立健全科學、合理、規范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尤其是核心制度,這是企業和諧有序、高效運行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樣重要的是把科學合理、健全規范的制度,付諸于經營管理、生產科研等具體實踐,并在實踐中使其不斷發展完善。否則再好的制度也只是掛在嘴上、訂在墻上、寫在紙上、存在電腦里,這種形式主義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是與和諧企業格格不入的。廠務公開、公平公正是保障員工權益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以廠務公開為平臺,促進公平公正,提高廠務公開的透明度,使員工在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實踐中,主人翁意識不斷得到強化。可以說,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普遍增強,是和諧企業的一個基本特征。
較高的員工思想道德水準,是企業的一種軟實力,是企業發展、創建和諧的重要內容,更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元素。它包括時代思想道德、行業企業思想道德和社會公德。員工的思想道德水準,根據企業員工不同群體的不同政治素質等綜合因素,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整齊劃一,可略有差異,但就整體而言,它應該是:奉公守紀,勤勞致富,動機上追求個人利益,實踐中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共產黨員作為時代的先鋒戰士,作為一個先進群體,其整體思想道德應高于企業員工的大眾水準,它應該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已,在維護企業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和實現個人利益。
二、把握和諧企業內涵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和諧企業的內涵,目前還沒權威的解釋和準確的定意,就大體上來說,本文覺得重要的是在把握和諧企業內涵時應把握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要把握和諧企業內涵及其構建的全面性或者說是整體性。和諧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單元,是一個綜合體,是全面的。如果只強調生產經營、只強調科研開發、只強調制度建設等,而忽略忽視了其它方面,它可以稱之謂企業,但不是和諧企業。甚至可以說,我們綜合平衡了諸多方面而忽略忽視了某一個重要方面,這樣的企業仍然不能算是合格的和諧企業。不論本文理解的和諧企業內涵也好,還是其它文章和觀點闡述的和諧企業內涵也好,與和諧企業本身一樣,也是一個整體。我們在把握和諧企業內涵、構建和諧企業時,要注意全面性或整體性。只有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了和諧企業的內涵,才能構建合格的和諧企業。
第二、和諧企業的基本內涵是一致和相同的,不同企業構建和諧的重要內容、重點工作和方式方法是各不相同,各有擇重各有特點的。從企業的具體情況出發,在把握和諧企業內涵時注重企業特色和企業特點,這是構建和諧企業的科學態度之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有自己不同的企業特點,其構建和諧的重點內容各不相同,比如以優質服務、微笑服務為主要特征的服務企業,是把員工的思想道德、文明禮貌等作為構建和諧企業的突出內容;生產企業是把技術創新、技能創新、崗位建功作為突出內容。就是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相同相近性質的企業,因為企業各自不同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因為企業各自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員工狀況,其構建的任務和重點也各不相同。
第三、用動態的觀點理解和把握和諧企業的內涵,把握和諧企業的構建。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向和諧企業的目標邁進,這是一個全新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動態過程,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和諧企業的內涵及其構建活動,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觀點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的具體運用,是我們構建和諧企業的活的靈魂,也是我們構建具有各自企業特色特點的和諧企業的根本之所在。反對教條主義,切忌生硬理解上級精神,一味地等指示、等精神,摒棄上級布置、基層貫徹、檢查驗收的三段式觀念及其工作方式;反對形式主義,反對把構建和諧企業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單純任務來完成,不搞“大呼隆”“空對空”。
三、構建和諧企業的重要意義
構建和諧企業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企業的具體要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它對企業共產黨員彰顯先進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構建和諧企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企業的具體要求。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單元和構成要素,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光榮使命。構建和諧企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意,是基礎是根基,沒有和諧企業就沒有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缺乏根基。就企業而言,無論是產品研發、技術創新技能創新,還是開拓市場、誠信經營,無論是創新制度、促進公平公正,還是建設企業文化、提高員工的思想道德水平,都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光榮而偉大的事業添磚加瓦。作為社會的構成要素,我們要承擔和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職責,在環境保護、科學發展、幫貧扶困、維護穩定、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盡責任盡義務盡全力,使我們的企業成為和諧社會的優美音符。作為社會的經濟單元,我們要奮力開拓發展自身經濟,向著做強做大的目標為不懈努力,為推進社會和諧與進步貢獻經濟實力。
構建和諧企業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多年的改革,尤其是本世紀初大規模減員增效、買斷工齡后,企業在獲得長足進步與發展的同時,也積累沉淀下許多尖銳的矛盾,目前這些矛盾到了突顯期,群體性事件偶有發生、信訪上訪事件不斷的現象,已經對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和發展造成了不可回避的負面影響。要和諧、要穩定、謀發展已成為不少企業的當務之急,已成為企業上下的廣泛共識和迫切要求。就企業內部來講,和諧產生凝聚力,產生昂揚向上的進取動力。一些企業人才不愿來,來了留不住,人才流失的同時技術被轉移,這是企業缺乏凝聚力的表現。靠經濟刺激手段產生凝聚力和向上動力是一時的、短暫的,一個前景光明、公平公正、員工安居樂業的和諧氛圍才是產生凝聚力和向上動力的不竭源泉;就企業外部來說,和諧是企業良好的形象,企業與市場的和諧、企業與周邊的和諧、企業與環境的和諧,都是企業的公眾信譽,是推動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構建和諧企業對企業黨員彰顯先進性提出了新要求。永立時代潮頭,為黨的事業沖鋒陷陣不懈奮斗,這是共產黨員的本色。《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新的任務對每個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黨員在構建和諧企業中要做繼續解放思想的先鋒,與時俱進;做理解和諧、認知和諧、把握和諧的明白人,做宣傳和諧、倡導和諧、踐行和諧的先行者,做立足崗位創和諧、帶領員工建和諧、堅定不移促和諧的表率,在構建和諧企業的光榮實踐中彰顯先進性,為黨旗再添光彩。
四、在構建和諧企業的光榮實踐中彰顯黨員的先進性
第一、立足崗位創新,以崗位先鋒示范群眾。工作崗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本,同時也是屬于我們每個人展示才能、展現自我、建設和諧企業的舞臺。愛廠愛崗敬業是崗位創新的基本前提,一個沒有愛崗敬業意識的員工,是不可能在自已的崗位上有所作為的。這是每個企業員工的基本準則。共產黨員的境界理當高于基本準則。就專業技術崗位而言,共產黨員要緊隨工廠發展、科技進步的步伐,創新崗位技術、創新崗位技能,賦予崗位先鋒新的活力與內涵。
第二、維護穩定站排頭。可以說不少企業目前都進入到了發展過程中的矛盾突顯期,這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這一時期員工及其家屬的訴求增多,突發性事件增加,群體性事件偶有發生。消除不和諧因素,構建和諧企業、維護企業穩定就成為企業當前一項較為直接、較為迫切的工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來看待“矛盾突顯期”的各種矛盾,這是每個共產黨員應有的態度,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在維穩工作中立足自我、處驚不變,成為維護穩定的中流砥柱。在維穩工作中,共產黨員要有黨性原則,堅定不移地與上級組織保持一致,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講政治。維護穩定要立足于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促穩定、保穩定,這是維穩工作的根本之所在。共產黨員要立足崗位創佳績,帶領群眾全力以赴闖市場、聚精會神搞科研、集中精力促上產、全心全意抓管理。
第三、做思想道德的模范。思想道德的力量、榜樣的力量都是無形的、也是無盡的。企業共產黨員要用模范的思想道德行為引領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用模范的思想道德行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用模范的思想道德行為推動構建和諧企業的光榮實踐;用模范的思想道德行為彰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道德行為學的觀點強調,個人的自覺鍛煉和修養是一個人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共產黨員作為時代先鋒,要從主觀上不斷提高自己、改造自己,不斷加強黨的理論、黨的基本知識的學習與修養,自覺錘煉黨性。一定的社會環境是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共產黨員要使自己模范的思想道德行為,成為影響群眾思想道德的主導因素,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引導和感召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