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軍 廖明琴
多年以來,在中國古代、現代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越來越感覺到教科書偏于宏大敘事、離生活現實較遠,學生也覺得興味索然。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與實踐提高歷史教學的方法,其中方法之一就是把地方知識、鄉土史與歷史教學結合。最近,正在思考寫一篇論文,總結一下經驗,正在思考標題時,一位朋友帶來詩人王家洋出版的詩集,一看封面,就被書名“到鄉下去”深深震動。我們認為,到“鄉下”去,是中學歷史教學的走出枯燥無味、激發學生興趣的出路和實現知識普及、愛國教育、以史樹人目標的有效路徑。本文分三個部分展開論述:首先闡釋何謂中學歷史教學維度中的“鄉下”,然后論證為何要到“鄉下”去,最后就如何到“鄉下”去提出看法。
何謂中學歷史教學維度中的“鄉下”?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鄉下有不同的看法。在政治學家的眼里,“鄉下”有“人民”;在經濟學家的眼里,“鄉下”有貧窮;在詩人眼里,“鄉下”有詩;在環保主義者眼里,“鄉下”有綠色食品;在農民眼里,“鄉下”有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那么,站在一個歷史教師的角度,“鄉下”有什么呢?在一個歷史教師的眼里,“鄉下”,也就是他進行教書育人的學生們生存、生活的經濟、文化、地域等人文環境。這環境,與他所從事的教學工作,與中國現代史、古代史,與世界歷史,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必須理解并掌握之,以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利用。本文指“鄉下”就是指鄉土、地方、本地本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理等地方史、地方知識。從歷史教學的角度,具體放到我們所在的畢節地區來看,有吳王剿水西、奢香夫人墓,紅軍將軍山之戰、梯子巖戰斗遺址,穿青人、苗彝村寨文化,本地詩詞、燈謎等歷史和文化等,都是有用之物。
為什么要到“鄉下”去?初高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歷史對他們來說,除了故事性的部分具有吸引力外,那些時間距離幾百上千年、空間距離千里數千里之外的“陳年流水簿子”,似乎與他們無關,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讀懂和理解,更說不上產生錢穆先生所說的“一份溫情與敬意”了。在歷史教學中結合地方史、地方知識教學可以使學生與歷史“零距離”接觸,增強歷史的親切感。聯系本鄉本土的歷史文化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懂得他們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毫不相關的“他者”,破除歷史的神秘感,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如在關于紅軍長征的教學中,我們把紅軍長征在大方的歷史聯系起來講。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和中學生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等問題充滿好奇心,因此我們在關于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教學中,結合大方、納雍等穿青人、白族、苗族族群的形成過程,把幾個朝代的人口遷移和重大歷史事件串聯在一起來講,使學生從身邊出發通向歷史深處,揭開歷史的面紗。在鴉片戰爭和科學文化的教學中,我們把為《大定府志》作序的林則徐、本地知名文化人如核物理專家孟杰,詩人陳紹陟、空空、楊春明、王家洋,作家王鳳茗、馬學文、陳曉軍的成果和作品結合起來講,了解與本鄉本土相關的人物與文化,拉近了他們與歷史文化的距離,還可以起到勵志作用,消除他們的文化自卑心理。
如何實現到“鄉下”去?所謂到“鄉下”去,就是要求教師要能夠“淺入深出”,結合本鄉本土的地方史和地方知識,把歷史課程講透,講得生動,講得具體,講到他們的生活環境和體驗中去。那么,如何做到?首先,政府和教育部門要重視地方史和地方知識的開發利用。政府要重視地方史和地方知識的整理、挖掘、宣傳,包括地方名勝古跡、旅游資源、經濟文化史在內。從我們的調查來看,很多學生知道長城、魯迅、桂林山水,對本地本縣、本地區、本省的歷史卻知之甚少。地方史和地方知識的普及,不光對學生,而且對本地長期的經濟發展都有好處。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做好地方知識的整理出版,還可以把名勝古跡、風景名勝建設成為愛國教育、歷史教育基地,使這些歷史教育基地的作用更加發揮出來。其次,廣大教師要善于學習和運用地方史和地方知識,成為精于本土史志的行家里手。要培養對本土歷史的熱情,捕捉它們與歷史課程教學的聯系,認真思索設計有針對性的教案和課件,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找準學生的對歷史課程興奮點。
從歷史中來,到“鄉下”里去。用心去對待歷史教學,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也許我們輕輕邁開腳步,鮮花就開滿了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