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國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是語文積累的過程。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基礎,學生才能達到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呢?以下是作者的幾點看法。
1.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眾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某件事物感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乃至形成愛好,養成習慣。因而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中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簡介要讀的文章內容,利用故事中精彩、緊張、感人的情節創設懸念,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激發其閱讀興趣,例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我這樣給學生講道:魯提轄,名魯達,提轄是他所任的官職名。他看到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就不由得燃起怒火。為了搭救落難的金氏父女,見義勇為,三拳打死鎮關西,因而丟了官職,被迫去做了和尚;因他直率豪爽,蔑視一切清規戒律,大鬧了五臺山,只好到相國寺去看蘋果園;又為搭救林沖,大鬧了野豬林,連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得到二龍山落了草,最終被逼上了梁山。《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就是他的第一次亮相。那么魯提轄為什么要打鎮關西?又是怎么打的?打的結果如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生就會興趣高漲,津津有味的閱讀了課文。學完本課之后,我又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推薦了課外讀物《水滸傳》。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又培養了閱讀能力。另外,我還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故事書以及各種報刊雜志等,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我給學生推薦了《安徒生童話》、《名人傳記》、《西游記》、《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
2.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閱讀方法主要有朗讀、默讀、精讀、略讀。
學生如果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學會了閱讀,就會把讀書當成一種樂趣,就會孜孜以求、不辭勞苦地奮力攀登巍巍書山,如癡如醉地徜徉于知識的海洋。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靠閱讀實踐中的反復嚴格訓練形成的。為了使學生養成愛讀書、多讀書的好習慣,教師要經常向學生舉出古今中外愛讀書的典型事例以啟發學生讀書。例如我常給學生講馬克思刻苦讀書、孔夫子韋編三絕等故事,以此激勵學生勤奮讀書,同時,教師還應告訴學生,讀書貴在點滴勤。古今中外,凡有大的成就者,無一不是惜時如金,善于利用時間的人。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世界聞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有一次與朋友約會,朋友未能按時赴約,他便不停地來回踱步思考問題。半小時后,朋友趕到向他道歉,他卻感謝朋友給他提供了一個研究重要科學論題的時間。可見,善于利用時間,日積月累,就能形成一筆可觀的財富。
4.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既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積累,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終生的閱讀和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也應該給予指導。
(1)指導學生選擇書籍,推薦優秀的課外書。
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一種是雖并非為學生編寫,卻是學生所應該讀的書。如古今中外一些文學名著。另一種是專為學生提高讀寫水平而編寫的書,如各種作文書、介紹寫作的書等。這種書學生讀后勤加練筆,對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還有一種是以課內學習的知識內容為線索,擴展開來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書等,如語文讀本。
(2)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
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可讓學生填寫“讀書記錄卡”,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寫讀后感等,使學生形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