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奎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一個中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和語文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從其作文水平的高低方面體現出來。可是,廣大中學語文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學生的寫作水平總是難以提高。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缺少寫作素材和不會運用已有的素材是絕大多數中學生寫作水平難以提高的主要原因。鑒于此,筆者結合自己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對如何指導中學生積累和運用寫作素材的問題做一些探究,以供同行參考。
1.讓學生知道積累素材的重要性
寫作是非常講究厚積薄發的,沒有作文素材的積累,即使掌握了豐富多樣的寫作技巧也難以寫出好的文章來。許多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活動中不懂得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性,不進行寫作素材的日積月累。到了寫作的時候,“無米下鍋”,無從動筆,即使勉強為文,寫出來的文章也顯得空洞無物。
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讓學生知道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性。這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實施:其一,給學生講清楚寫作的實質是通過具體的材料來表達抽象的思想情感,平時不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作文的時候就難以做到這一點;其二,給學生舉一些優秀作文的例子,讓他們知道,優秀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材料豐富、典型。
2.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的素材來源于寫作者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就是作者的見聞和感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只要是能夠觸動心靈,無論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間接經驗就是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各種各樣的事件。一個學生到中學畢業,課內課外一共要閱讀許多書報雜志,要看許多電影電視,還要聽別人講許多故事,這些都可以作為寫作時選用的素材。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我們把它歸納為兩點:第一,用心記;第二,用筆記。在這兩種方法中,用心記是最為重要的。無論是直接經驗方面的素材還是間接經驗方面的素材,都應盡力地用心把它記住。只有對于記憶難度比較大的素材才有必要用筆記。但是,用筆記只能夠作為臨時之便,如果某個材料對于自己今后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用筆記錄過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記。只有儲存在自己大腦里的才真正屬于自己的,才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和寫作活動中運用自如。
3.指導學生對素材進行歸納梳理
寫到文章中去的材料是用來表達思想情感和為主題服務的。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歸納梳理,以便于在寫作時運用自如。對素材進行歸納梳理的基本方法是進行分類。對素材進行分類的標準很多,可以讓學生根據他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教師只需加以簡單的指導就可以,比如,周文王、孫臏、屈原、司馬遷、岳飛、史鐵生、愛因斯坦等可以歸為典型人物類;安史之亂、王安石變法、鴉片戰爭、環球旅行等可以歸為歷史事件類;孔乙己、阿Q、高老頭、別里科夫等可以歸為文學形象類;抗擊非典、抗震救災、馬加爵事件等可以歸為時事類。
4.指導學生對素材進行加工整合
歸納梳理好的素材,還需要進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比如,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來論證開拓創業,又可以用來論證敢于實踐,還可以用來論證不斷求索;又如,寫昭君出塞,可以贊美王昭君的為和平而獻身的奉獻精神,可以寫王昭君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之情,還可以寫在旅行途中看到昭君墓后產生的聯想。只要勤于動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些典型素材進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會發現,許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
5.指導學生在寫作中恰當地運用素材
許多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動地抄寫到文章中來,這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因此,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指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恰當地運用素材。在寫文章時恰當地運用素材,對于中學生的寫作而言,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其一,將原本比較復雜的、比較長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敘述,加以壓縮;其二,對原來比較簡短的素材加以擴展,使之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其三,結合所需要表述的觀點對所選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讓文章的材料和觀點結合得更加緊密。至于該采用哪一種方式,就需要根據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質來予以選擇使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夠深刻的見解,限于篇幅,本文中就談到這里,希望能夠對同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