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軍
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如何對待后進生,幫助后進生克服其自身不足及各種客觀不良因素所帶來的困難,促使后進生轉化,防止新的后進生再現,是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經常深思和為之努力的工作。以下是作者的幾點看法。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主動從情感上接近后進生。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作為教師首先在思想上要端正教育思想,在化學教學中把單純的知識傳授,以升學為目標教育方式轉移到立足于學生素質培養及提高上來,樹立教育轉化后進生的信心。同時在后進生心目中樹立起教師應有的地位,這就要求教師自身有良好的師德、強烈的責任感、較高的教學業務水平、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被學生所承認敬佩,這樣教師對后進生的教育也能起效。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主動從情感上接近后進生,對后進生要一視同仁,關懷愛護,與后進生交朋友。人是富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后進生往往比較敏感,有很強的自尊心,對教師有戒心,疑慮或懷有“敵意”及“反抗的心理準備”。只有當教師與后進生在情感上處于較和諧狀態時,實現后進生的教育和轉化工作也就可望實現。
(2)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后進生對學習化學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當今,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面離不開化學,化學已發展成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的重要基礎。化學成為推進現代化社會主義文明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并在為解決人類面臨的一系列危機,如能源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等作出貢獻。因此課內外充分講解化學對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所起的重大作用,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化學能揭示自然界的奧秘幫助人們,獲得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珍貴知識。結合教材講“化學史”,講居里夫人、門捷列夫、侯德榜等化學家刻苦求學的故事,使后進生明確,學習化學不僅僅是為了升學。結合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畢業后無論做工、務農、行醫等都離不開化學。增強后進生學習信心,逐步激發后進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
(3)通過化學教育使后進生在不斷的進步感中轉化,提高。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性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上一定要注意教學內容的難易適度。教學的內容過深,過難,甚至超出課標,都會挫傷后進生的學習情緒。個別教師對較難理解的概念,基本理論故弄玄虛,講得深不可測,更會引起后進生的反感,同時也會影響到“中等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上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課標的要求,講課時注意到后進生的接受能力,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深度,難度,由淺入深,范例通俗易懂,力求使課堂生動活潑。在九年級化學教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對后進生在一定時間內可適當降低要求,逐步形成和掌握概念。讓他們在成功和勝利中增強信心。同時在教學上采取因人施教的原則,對不易理解記憶的內容,如元素符號、化學價、溶解度、制氣體的操作步驟等教學內容可采用“韻語教學法”,(對較好的學生不宜提倡),編制兒歌,順口溜等形式,提高后進生的記憶效率,使后進生從死記硬背解脫出來。另在作業要求不要一刀切,作業量不宜多,過難。后進生的作業,教師一定要認真,細致的批改,錯誤之處,一定要予以指出并加以勘誤,事后注意個別輔導。總之通過課堂教學,使后進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并沒有放棄自己,而是在真誠、細致地幫助自己,耐心,熱忱的期待自己的進步和提高。真正使后進生做到每上一節化學課學有所得,每完成一次作業做有所得,使后進生在不斷的進步感中轉化、提高。
(4)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主動吸收后進生參加。通過富有情趣的、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如開展“小創造、小發明、小實驗、小制造、小論文”等活動鼓勵他們主動參與,促使他們多看書、多學習、多動腦、多動手,把他們的心思集中到學習化學,鉆研化學上來。提高后進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針對有的后進生不善于思考的弱點,教給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動,逐步培養多思、多問、多讀、多動手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后進生的智力得到發掘和發揮。這也是教育轉化后進生的重要途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踐證明后進生不一定差,只要教師心中有后進生,能以其愛動之心,以理服其人,肯多花一些心血精力,多數后進生是完全可以轉化的,有的甚至可轉化為優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