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通省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于閱讀教學是否有效落實。因此,切實重視和加強閱讀教學,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然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發現,文章的設計往往需要結合教學實踐從不同角度透視語文課堂教學中語境去創設,達到讓學生在典范的、優美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語言環境中享受學習語文的目的。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合理地創設語境,將直接影響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
(1)充分理解課文的內涵,創設真實的語境。任何一篇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經過編委的精心挑選,一般為文質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作品,每一篇閱讀材料都有其所要體現的價值取向,有著豐富的內涵。要使學生達到對文章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必須對文章的內涵進行深入的體悟,只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過教師的引領,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內容,進入文中的情境,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例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在以往的教學中都認為這是一首普通的寫景抒情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然而,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從作者的寫作背景中了解到,此詩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滿腔豪情,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望天門山》一句一個畫面。在詩人筆下,山,靈秀;水,矯健;帆,瀟灑,無須刻意修飾,全天然巧成。這種白描的手法使這首詩清新、明麗。更令人稱奇的是此詩題為“望天門山”,而在詩中卻無一個“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細細體味,就會發現每句詩中都隱含“望”的神韻。于是我們在教學創設中不能渲染傷感的,難以釋懷的情緒,而應以高昂的語氣、豪邁的胸襟去體會這首詩才行。在教學中我們就是要通過挖掘文本的內涵,強化語言的情感功能,拉近詩句內涵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進入角色,“在讀中受到熏陶”,體會課文中人物當時的心境,體驗詩句所蘊含的深刻的情感。
(2)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資源,用情景服務語境。語文教學有關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的語境是由教師、學生、教科書及其他相關語文資源組成的。我們的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理解的范圍,或我們在教學中只依靠靜態的文本材料就會無法被學生所接受,這時應借助于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創設豐富而生動的語言環境。例如人教版第9冊的課文《再見了,親人》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表達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深情,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然而由于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之間的巨大差異,使我試圖從課文的對話朗讀指導入手來促進學生感悟文本的教學策略遭到重阻。經過研討我在教學中嘗試先放棄對話的朗讀指導,轉而呈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音響資料來創設語境。在遠程教育室觀看了一些關于抗美援朝的紀錄片《奇襲》等,制作本篇課文課件,并通過屏幕閱讀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有了這一步的情感鋪墊,使教師、學生自然地置身于一定的語境之中,充分感受到在那種環境下,中國人民自愿軍與朝鮮人民的血肉相連的感情。實現了學生、課文、作者之間的溝通。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教材的價值主旨與學生的情感達到了共鳴。
當然,在優化組合語文資源時,教師要形成“球形意識”,使語文教學資源緊密圍繞教材內容,向周圍發散,形成一個以知識能力、情感熏陶,價值追求為球心的一個球形,在教師精心創設,學生積極參與的語境之中,實現教師、學生、教材的和諧統一。
《新課程標準》要求,每位語文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學習情境,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領悟語言的豐富內涵,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并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審美想象和審美創新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在教學呼喚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重視語境的創設無疑是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劑良方,值得我們共同學習、探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