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君
《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高度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緯度,強調了語文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新標準致力于讓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滲透到閱讀的內容和方法中去,要求閱讀教學要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學生融情共鳴,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每個學生在閱讀中能舒展身心,根據自己的體悟來表達自己對情感的意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生命主體得到充分發展,展現生命光彩。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還應充分關注學生心靈的感悟、情感的發展,讓教學成為學生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驗情感呢?以下是作者的幾點看法。
1.把握情感主線,因勢利導體驗情感
情感是體驗的催化劑。如果缺少積極的情感投入,語文教學將變得機械、枯燥,缺少生氣和樂趣,教學活動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教師要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生命態度和情感狀態,特別是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自由地、真切地表達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課文里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哲理。只要方法得當,因勢利導,就能讓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能力、心理狀態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進行情感體驗、去領悟做人的道理,比如《養花》的開篇寫道:“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一個“愛”字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教學時,只要扣準了“愛”,才能使學生深刻領略養花的樂趣;又如《小音樂家揚科》是以“揚科愛音樂”為主線,抓住這一主線,就可以把“愛聽大自然的樂音”、“向往小提琴”、“摸琴遭打”等情節串聯起來,引導學生探究,從而把語言文字的訓練、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養等目標有機地融為一體。
2.創設教學情境,潛移默化體驗情感
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用絢麗的色彩、生動的畫面、形象的表演、富有感染力的音樂、飽蘸情感的文學語言,創設一個個亦真亦幻的藝術情境,讓學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聽到了,整個心靈感受到了——課文中寄予情感的豐富的想象,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情感體驗。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的情境教學,就非常重視一課開始帶有情感的導語激發,她以形象、生動、優美的激情諺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或以集體形象的畫面、實物、電腦圖像等教學媒體,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學生的情思。
《長征》是毛澤東為紀念紅軍五千里長征的勝利而作,全詩著重表現紅軍英勇無畏的豪邁氣概。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領會到這一點呢?靠老師的現成結論肯定不行,單純指導學生閱讀感悟也存在很大困難。教學時,我剪取了一段影視片段,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在泥濘的草地上,暴雨傾瀉如注,紅軍戰士互相挽著手臂,高唱著《國際歌》,昂首闊步,無懼無畏。跌倒了,再爬起來;視線模糊了,就抹一把臉——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們前進的步伐。磅礴的氣勢,雄壯的旋律,強烈地震撼了每一個學生的心,深刻地感受到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英雄氣概。
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我播放桂林秀麗景色的課件,伴隨著舒緩優美的音樂,輔之以充滿激情的詩一般的語言,使學生置身桂林的奇麗景色,既使學生飽覽了桂林的美景,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領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寫作特色。
《新型玻璃》的教學中,課前可以準備普通玻璃、有色玻璃、鋼化玻璃、吸熱玻璃等實物,于課堂上演示,教學效果就很好。課上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體驗,使他們對各種玻璃的特征及其描述的詞句深有感觸,如:鋼化玻璃“非常堅硬”、“不會傷人”,變色玻璃會“隨陽光的強弱而改變深淺”……這樣能加深學生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如教授《航天飛機》一文可以通過觀察圖片錄像,航天飛機發射的情景,飛行的過程,都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沖動,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所描繪的事物的理解。同時,加上適當的引導和練習,使學生在上了該課文后感到收獲很大。
3.聯系生活實際,有效促進體驗情感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幫助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任務。我們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尋找與課文中教學內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對性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對比中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生命橋》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動物在瀕臨絕境時所做出的令人驚嘆的抉擇,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日常所見的情境說起:“你們見過動物逃生嗎?它們是怎樣逃生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各自的見聞:“壁虎被天敵抓住時會掙斷自己的尾巴逃走。”“黃鼠狼遇到天敵后會放出臭屁。”……這時,教師便可水到渠成地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課文聯系起來:“當一群羚羊在后有獵人追趕,前是萬丈深淵時,它們以犧牲老羚羊來保全小羚羊的逃走,這是何等痛苦的抉擇呀!”在隨后的感情朗讀中,學生們都帶著一種悲壯的感情去朗讀,讀的真切感人。在這一教例中,學生得到的情感體驗,更多的是一種感覺的遷移,學生情感的升華是源于生活實際而并在其中得到實現的。
以上教例表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可以促使學生關注周圍的現實世界,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加速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達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4.注重課堂交流,個性飛揚體驗情感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也是特定環境中的人際交往。在教學信息的傳遞和反饋過程中,始終伴之以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學生與教材、教學媒體的多向情感交流。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以恰當的手勢、豐富的表情、有吸引力的語言,刺激學生的感官;以飽滿的激情和真誠、信任、理解的態度,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課堂交流的“交”與“流”,是課堂學習交往活動中的一種形式,客觀上確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點。課堂交流必然會在“交流”各方產生互動效應,或喚起認同,或觸動聯想,或產生爭議,或激發疑慮——從而使交流的內容“增值”,使內容趨于豐富、生動、全面、準確和深刻,如此,方能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價值。在一堂《小蝌蚪找媽媽》的語文課上,組織大家討論:談談你對青蛙的了解。在課堂交流時,小朋友的發言就充分體現了這種多向的交互性特點:生甲:青蛙會捉蟲,是莊稼的好朋友。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就像一位小歌星,我很喜歡青蛙。生乙:青蛙是個運動健將,一蹦很高很高,跳高準拿第一。游泳更沒得說,我知道青蛙還發明了蛙泳。師:你們二位把青蛙說得那么好,真不錯!可蛙泳是青蛙發明的嗎?生丙:蛙泳不是青蛙發明的,那是人游泳的姿勢學著青蛙的樣子,這就叫蛙泳了。青蛙的肉很好吃,我們家吃過好幾回,我爸說,青蛙會捉蚊子,吃了青蛙肉,蚊子就不會來咬了。師:你們有不同的看法嗎?生丁:我們要保護青蛙,它是人類的好朋友,一天能捉好多害蟲,使莊稼得到豐收,怎么能吃青蛙肉呢?如果青蛙都被我們吃光了,那莊稼就全被害蟲吃光了,我們沒有糧食蔬菜吃了。再說,吃了青蛙肉,你又不會變成青蛙,蚊子怎么不敢咬你呢?……
這樣的課堂交流,不僅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也在不斷碰撞、共鳴、交融——恰到好處地體驗情感。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把握和加強學生的情感功能,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的滲透,運用師生情感的互動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使整個教學活動趨于“和諧”、“情感與知識交融”,才能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張揚發展學生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