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君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乃至整體素質的發展密切相關。但是,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引導他們進行合理的課外閱讀的并非易事。如何讓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我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1.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課外閱讀的巨大動力。學生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去尋找課外讀物,尋找閱讀內容,安排閱讀時間。
(1)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從“潛移默化”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在班級中積極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從新生入學開始,有空閑,就讓孩子們圍坐在我旁邊,聽我給他們講《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由我娓娓的話語帶他們進入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激起他們強烈的看書欲望,激發閱讀興趣。在班級中開辟小小圖書角,在教室外建立讀書長廊,在這兩個閱讀場購置與孩子年齡相當的可讀書籍,低段學生閱讀一般以童話,寓言為主,讓學生在每一個角落都能接觸到書,無形中讓書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我還倡議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建立“我的小書屋”,買書、訂報紙雜志,幫助和指導孩子藏書、讀書,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
(2)趣味活動——穩定興趣。當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被激發后,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就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在活動中進行閱讀或者檢測閱讀效果。我在班級里定期舉辦朗誦會、故事賽、讀書筆記展示、新書推薦會、課本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積累,展示自己的收獲,感受到課外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和快樂,從而穩定閱讀的興趣。在周末時常開展一些閱讀實踐活動,通過給父母、長輩、朋友、同學、小伙伴、鄰居等身邊的人讀故事、講故事、做故事道具、畫故事情節等活動,促進孩子學以致用,從而不斷地穩定閱讀的興趣。
(3)評價激勵——延續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使讀書真正成為他們的所愛,激勵機制就顯得舉足輕重。針對學生讀書水平的差異,結合學生讀書量的實際,我在班級制定并實施了閱讀考級制,讓學生在不斷的追求中進步,也讓他們課外閱讀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如:每天能堅持自己讀書,一期后能評為“愛讀書好孩子”;每天不但能堅持讀書,還能常常給身邊的人大膽、大聲讀書并堅持周末給長輩讀書,一期后能評為“讀書小使者”;以上兩級做到后還能脫書流利講故事的,一期后評為“閱讀小能手”,讓閱讀要求形成梯度。對每期達到目標的學生,均能在期末年級組織的頒獎會上接受證書,同時每期還為評出的第一名照相做閱讀名片,并在相片上出示該生最喜歡的讀書名言放在圖書架上,營造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閱讀競爭環境,讓孩子們始終保持讀書的熱情。
2.方法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已被激發的興趣要長久保持并最終轉化為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加強對學生閱讀指導,并“授之以漁”——教給讀書方法。教會學生選擇讀好書并懂得閱讀的方法。閱讀方法是完成閱讀任務的途徑和手段,在閱讀中,要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如:“一目十行法”、“十目一行法”、“快速默讀法”“慢速咀嚼法”等。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閱讀,使學生真正做到主動、自主地閱讀,并且能在閱讀過程中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
(1)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書籍
之一,根據學生的年齡實際,推薦課外讀物。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鑒別能力較差。他們偏愛連環畫之類的書籍,特別鐘愛里邊的畫面,而對文字卻只是走馬觀花,這樣的閱讀達不到實效。他們生性活潑,因此必須選擇適合他們個性的、能吸引他們的讀物。低年級一般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如:《一千零一夜》、《365夜》等。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看書必須同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所以我還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學、數學、史地、天文等各種通俗科普讀物,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
之二,根據學生學習實際,推薦課外讀物。課外閱讀作為課堂閱讀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必須與課堂閱讀教育相結合,我注意做到以下兩點:①在課前推薦讀物,為學生學習課內內容作鋪墊。如教《鄧小平爺爺植樹》、《雷峰叔叔,你在哪里》等課文前,指導學生在課前讀有關書籍,使他們對名人、偉人有個初步的了解,并提供機會,在課內進行交流、介紹,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②在課后推薦讀物,引導學生及時把課內所學之法及時應用到課外閱讀中,以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如教完《日月潭》、《黃山奇石》等課文后,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介紹祖國美好河山的文章,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深化,做到舉一反三。
(2)教會閱讀的方法
之一,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當今社會處于知識爆炸的時期,閱讀信息含量大、變化快,絕不可能對所有篇目詳加研究。因此,我注意培養學生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能力,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對于自己所需要的資料,詳加研究,其他內容可采用略讀形式。
之二,讀思相結合。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靠積極思維得來而不靠記憶得來時,才是真正知識。”因此,我還注意引導學生邊看書邊質疑,并能通過自己查詢資料分析解答,從而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之三,讀記結合。為了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我要求學生準備一本好詞、好句的摘錄本,并給它取名“小小采蜜本”。在平時的課外閱讀中,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廣擷加搏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在摘錄好詞好句時,有的學生還進行分門別類,自己不僅做小作家,還做起了小畫家,在本子上配以插圖,本子中圖文并茂,學生在摘錄中獲得了豐收的喜悅,并養成邊讀邊記的好習慣。
3.養成習慣:“習慣成就人生”。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行動中來,讓學生在持之以恒的閱讀中養成習慣。
(1)師生共讀。低年級學生識字不多,聽老師讀,由于沒有生字的羈絆,使孩子們純粹處于一種放松的愉悅狀態中,最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常選擇一些優秀的中外兒童讀物,如《南瓜房子》、《精靈鼠小弟》、《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讀給學生聽。低年級孩子有著愛聽故事的天性。因此,我在講故事時,常常也要耍一些手段,有時講到最精彩、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戛然而止,勾起學生找書讀的欲望;有時講到可能有多種情節或結果時,讓學生猜一猜,然后再接著讀。這樣使學生由“要我讀”變成“我要讀”。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能觸及孩子的心靈,引起孩子們的感情共鳴,回味無窮。因此,往往在我誦讀的同時,許多孩子也不由自主地就會自己讀起來,在這種模仿和誦讀中積累了大量的語言。
(2)親子共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愛讀書的父母才能帶出愛讀書的孩子。父母津津有味地閱讀,對孩子是最好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開學初,召開家長座談會,讓家長們明確決定孩子將來的是家庭。“所有那些有教養、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賴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出自對書籍有著熱忱的家庭。”定期給家長寫信,向家長推薦兒童讀物,教給他們閱讀指導的方法,并讓家長明白讀書貴在堅持,滴水可以穿石的道理。鼓勵家長積極為孩子購買兒童讀物,訂閱兒童報紙和書刊,并鼓勵家長跟老師推薦優秀讀物,家長間相互推薦。在家中,在每個靜謐的夜晚,家長們陪同孩子在書海中遨游,他們共同交流,共同享受讀書的快樂。
(3)生生共讀。課外閱讀是一種獨立的學習形式,在學校,我鼓勵學生自由組成“讀書學習小組”,共同確定目標、選擇書籍、制訂計劃、控制進度。每天課余保證最少半小時閱讀,適時做好讀書筆記,進行讀書心得交流。
(4)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不但厚實了學生知識的底蘊,使學習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而且培養了他們閱讀的能力,更是塑造了學生的讀書品質,陶冶高尚的情操。閱讀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水分、空氣對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因為閱讀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