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一、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簡況
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是跨紡織和新材料兩個產業的新型現代化紡織工業,主要配套工業經濟發展需要和特殊產業需求。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內需是主要市場,出口量僅占加工總量的 20% 左右。2008年國內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總產值約 1 500 億元人民幣,總產量為 606.5 萬t,同比增長 62.2 萬t,約占全國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3 500 萬t)的 17%。近 10 年來,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迅速,尤其是2007年之前的連續 5 年增長率都保持在 18% 以上。

如圖 1 所示,除1998年受服裝出口形式影響,產業用紡織品所占比重異常較高(14.8%)之外,在2007年(15.4%)之前,占全國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一直不足 20%,和發達國家平均 30% 的比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地震、流感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在量上保持增長的前提下,國內產業用紡織品的增速繼2007年下滑之后,同比增速再次降低 8.6%。
二、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雖然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是基于傳統紡織工業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領域,但在行業整體競爭水平和實力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創新能力薄弱。由于產業用紡織品企業起步晚、底子薄,多數企業沒有實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高端技術產品的研制,新產品開發實力薄弱,開發速度緩慢。許多企業在生產大路貨上互相壓價競爭,出現了低檔同類產品增長過快、高端產品供不應求、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局面。
(2)高技術特征表現不明顯。目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技術資源主要為外企所掌握,新產品產值率處于較低水平。市場信息反饋遲緩,不能按國際市場的需要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國內企業在大規模引進國外設備的情況下,部分產品出口量的增加卻演變成國內企業使用高成本的先進設備為國外進口商加工低成本的半成品,成為變相的廉價生產力。
(3)投資盲目、缺乏引導。過去數年間,產業用紡織品生產企業普遍未能充分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競爭方式止于簡單模仿,不注重在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差別化上加深創新。
三、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1. 企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整
現階段,我國規模在 2 億元以上的產業用紡織品生產企業僅有幾十家,其余大多規模小而雜、小而多。在經營方式上,多數企業滿足于做資金要求少、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加工貿易,這對行業自身競爭力的建立十分不利。國外企業的數量雖然遠少于我國,但大都規模大、產品檔次高、抗風險能力強。因此,應加強行業內的資源整合,逐步淘汰一些水平低、基礎差、創新能力弱的小型加工企業,扶持發展一批有先進管理理念并致力于技術創新的有潛力的企業。
由于大多數產業用紡織品生產企業主要用于配套相關的工業領域,因此很難成為獨立完整的產業鏈面對終端市場,對下游產業的影響力較小。企業不重視戰略聯盟、并購、資源的全球化配置、產業鏈建設等策略管理,導致競爭方式混亂、落后。如我國 545 條紡粘生產線的總產能為 122.08 萬t/a,平均每條生產線的年產能僅為 2 240 t,而美國則達 8 700 t,是我國的 3.8 倍。
2. 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基礎薄弱
目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進度和產業發展速度不相符。
(1)缺乏檢測、認證和技術研發平臺。產業用紡織品存在品種單一、開發設計能力薄弱、高技術含量產品開發緩慢等問題。例如,土工布、篷蓋布、燈箱布,特別是網布的同質化競爭很激烈,產品供過于求。
(2)產業數據統計體制空白,投資盲目。由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大多為新興產業領域,缺乏權威的國家數據統計口徑,導致宏觀數據不準確、行業規劃和產業事實嚴重脫節,特別是紡粘、水刺等行業。2008年國家發布“限塑令”之后,在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受輿論誤導,企業盲目投資上線,導致企業之間只能以不斷降價的惡性競爭搶占有限的市場資源。
(3)知識產權和成果保護意識淡薄。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專利申請率較國外低 50% 左右。目前國內可查到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約 430 項,但大多來自日本和韓國企業。
(4)專業人才緊缺。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規模和速度慢于產業的發展速度。目前僅東華大學和天津工業大學開設了非織造布專業,按照厚基礎、寬口徑模式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實踐能力較強的大專生和職高生則相對缺乏。另外,新的勞動合同法也給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帶來較大壓力。
(5)品牌建設嚴重滯后。由于多數產業用紡織品生產企業規模較小,目前尚處于資本積累為主的階段,因此在規范化管理和品牌創新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資金不足,自主品牌和營銷渠道薄弱。
3. 標準化工作任重道遠
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由于發展歷史較短,大部分標準缺失或滯后,產品質量缺乏規范監管。同時,原料質量與制成品質量不匹配、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不銜接、技術指標和檢測水平與國外不接軌的問題日益突出。
(1)缺口大、強制性標準少。產業用紡織品涵蓋面廣,新產品層出不窮,但缺乏統一的產品定義、術語、種類劃分等基礎標準,現有的產品標準遠跟不上產品及產品標準的發展和要求。產業用紡織品涉及安全、衛生、環保等領域的較多,按照有關法律法規,這些產品應制定強制性標準,但現有的產業用紡織品標準中相關標準較少,因此標準的各項指標要求難以統一,產品標準的執行力度也受到影響。
(2)修訂滯后、分類不統一。大多數現有標準已實施 5 年以上,但內容不符合現有產品的實際應用情況,且檢測跟不上當前國際標準的發展速度。產業用紡織品種類復雜、使用領域廣、標準的歸口單位多,造成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分類不統一,給標準的實施帶來很多不便。
(3)產需銜接盲點多。產業用紡織品涉及原材料性能、產品的一般性能和工程性能。由于試驗方法不同,這 3 種性能會相差很大,而加工企業往往只注重產品的一般性能,使用的標準是紡織行業起草的相關推薦性國標(GB/T)或行業標準(FZ/T);而產品使用者注重的往往是產品工程性能,其使用的是醫療衛生、農業、建筑、水利、公路、鐵路、環境保護、航空航天、汽車制造、風力發電等行業規范,兩者存在較大矛盾。
(4)國際接軌程度低。目前,我國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尚無密切關注和專門研究國際和國外先進產業用紡織品標準的機構,導致行業對國際先進標準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和采用不夠,指標要求及檢測方法與國外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標準不一致,這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也限于被動和盲目中。
4. 產業配套基礎薄弱
現階段,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相關行業和支持行業普遍存在機制不靈活、應變能力差、產品種類少、質量可靠性低、技術創新不足、研發投入少等問題,且與產業用紡織品關系緊密的出版業、展覽業等的發展尚不成熟。
與產業用紡織品配套的專用纖維原料和樹脂原料也存在供應不足的現象。纖維原料和應用產品的開發銜接脫節,部分已實現產業化的高性能纖維仍然供不應求,20%左右的高檔水刺非織造布原料仍依賴進口。同時,原料價格波動太大也給下游非織造布加工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成本壓力,建議企業組成價格聯盟,給下游企業帶來價格保障。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需要明確自主創新的發展思路,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客觀清醒地認識現階段行業存在的現實問題,積極采取措施,堅定行業內企業間真誠交流、商議應對策略,避免重復建設和低價惡性競爭,加快技術結構、原料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全面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