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毛婷婷
文章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運用產業升級和價值鏈相關理論,分析了金融危機下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情況和應對措施,并提出了產業升級存在的 5 個制約因素和如何實現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 6 個建議。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China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upgrade and value chain, an analysis on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financial crisis has been made. Fiv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six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alize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upgrade have been brought up.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承接全球紡織服裝產業的國際轉移,成為名副其實的紡織品服裝制造大國,但總體仍處于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環節。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新環境下,如何實現紡織服裝產業升級,逐步占據全球價值鏈上的高附加值環節,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是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金融危機下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情況和應對措施
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直接影響中國對外出口,另外國內人民幣持續升值,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原材料、能源價格持續上漲,眾多小企業破產,行業利潤率下滑。
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的政策,為紡織服裝企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如《紡織工業調整與振興規劃》等。但與此同時,節能減排政策和勞動合同法陸續實施,最低工資標準等勞工權益的強制約束,又都直接或間接對紡織服裝企業構成新的壓力。
二、金融危機下紡織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分析
產業升級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層面看,其共同之處就是:產業升級是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技術水平、高附加值狀態演變的過程。
1. 在紡織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亟待提升
服裝價值鏈包括原料處理、產品設計、紡織品生產、成衣制造和銷售等過程。據測算,服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設計占 40%,營銷占 50%,生產占 10%。很明顯,在全球服裝價值鏈中,設計和營銷處于價值鏈的高端,而生產加工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發達國家在服裝加工失去比較優勢后,無一例外地都轉向服裝價值鏈高端,實現服裝產業的升級。
目前,紡織產業價值鏈可分為 5 個層次,各層次的全球分布情況及特征如表 1 所示,中國處于第 3 層次。目前中國正在逐漸向第 2 層次過渡,并已開始向市場營銷和產業鏈前端的技術開發拓展。
2. 經濟發展后傳統優勢地位削弱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但在快速發展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的同時如果不及時回補基礎產業,就會使產業結構出現“斷層”。在發展高新技術的同時,也要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使產業升級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避免成為“空中樓閣”。
由于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能源短缺、國際貿易爭端及環境約束等因素影響,我國建立在傳統資源稟賦上的競爭優勢正逐步削弱。
3. 原材料研發經費投入和服裝產品創新能力不足
歐美國家憑借著高檔的紡織原料和配套完整的紡紗、織造、染整等工藝技術及特殊專長,能在合理的產量下生產出多樣化的面料,在流行性、變化性、高質量、高附加值上占盡先機。而國內生產的面料,由于技術和機械設備等的限制,高檔面料一直依賴進口。
4. 傳統生產和營銷模式急需改造
紡織業傳統生產方式構建的依據是規模經濟理論,通過提高專業化分工水平來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大批量生產達到規模經濟效應以降低成本。最近進入國內服裝市場的國外快速時尚品牌如H & M、C & A等以自身快速的潮流跟隨能力、敏捷的供應鏈管理、高效的企業管理等很快在中國占得了一席之地。
5. 資源在地區間需要優化配置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紡織服裝業傳統優勢地位削弱,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開始尋求轉移。而中西部
地區受產業配套、運輸成本、物流效率、營銷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尚未完全具備承接轉移的條件。另外,國內地區間產業轉移過程中對中西部的生態環境是否造成破壞等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三、紡織服裝產業升級的建議
1. 國家正確的產業政策的引領
根據我國的國情,國家還是以紡織產業作為我國現階段的支柱性產業。但服裝產業升級不能“拔苗助長”,只有在服裝機械技術、服裝產品創新能力和市場經濟等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最終實現我國紡織產業的真正升級。
2. 提升基于資源稟賦的傳統競爭優勢
針對我國紡織產業上游環節存在的種種問題,紡織企業首先應加大原料結構調整,在原料供應環節實現環保化、多元化和高科技化。其次,從流通環節入手,拓展流通途徑,降低流通成本,全面提升我國紡織原材料的國際競爭優勢。
3. 培養、吸納、用好企業的各種人才
政府要大力支持、發展紡織高等教育和各種層次的紡織職業技術教育,培育人才。企業可依托高校,對企業中高層領導進行系統培訓。
4.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除了產品開發,如設計和技術創新外,還可以通過廣告和營銷來創新,這也是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的兩條升級路徑。對于廣告和營銷創新來說,針對國際、國內需求的變化,國內紡織服裝企業應以“多渠道營銷、多元化產品” 發展作為應對市場需求調整的思路,保證既有內銷也有外銷,如開拓內銷市場中的農村市場。
對于建設品牌國際化來說,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受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理念、企業資源及規模等諸多因素影響,它需要企業相當長時間的投入和精心運作。
5. 資源在地區間優化配置
當年日本的產業轉移由亞洲“四小龍”承接,后來又由東盟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承接,我國依照日本的經驗,可以把勞動密集型生產轉移到越南等鄰國去,當然這也是一種可行的戰略。但我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中國不僅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而且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市場容量大,可以在國內進行地區間資源優化配置。
6. 建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
資源、環境、成本、國際市場,當前中國服裝產業集群承受的壓力主要來自以上這 4 個方面。面對這些壓力,我國紡織產業集群提升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兩點:實施服裝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專業化分工和高度整合;實施企業間的兼并重組。
各地區的地方政府要積極鼓勵企業間的兼并合作,包括跨區域的合并重組,推動企業盡快實現功能升級,在更高層次、更大規模和全球范圍內參與競爭,并在產業轉移中實現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梯度結構調整和優化。
四、結束語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加大了對紡織服裝企業的扶持,包括連續上調出口退稅率、增值稅改革、融資政策調整等,并把紡織服裝行業定位成關系民生的重要行業之一。如果沒有金融危機,政府可能對紡織服裝行業的定位提不到這個高度。科技創新、品牌塑造都在紡織服裝產業結構調整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要直面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抓住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機遇,順利完成這次經濟結構調整的歷史性轉身。
參考文獻
[1] 姚建文. 基于功能提升視角的產業升級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07(8):93 – 96.
[2] 劉興. 產業轉移崛起河南力量[J]. 中國紡織,2006(12):126 – 129.
[3] 王麗萍,李創. 中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實證研究(二)[J]. 上海紡織科技,2005(12):1 – 3.
[4] 張華,徐春秀. 中國服裝消費結構升級的初步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