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英
近年,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人們談論越來越多的話題之一。這里就此也談點兒自己的看法。
越來越多的人們談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持續有了較好表現的回應。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歐美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談論的話題,而在中國10多年前還很少涉及。大家知道,10多年前的中國,大多國企的第一位任務還是脫困,大多民企的第一位任務還是謀生。當時,無論什么企業,做得下去就是對社會、對國家和人民的重大貢獻。不會有人去談論西方流行的企業的社會責任話題。而近年就不同了,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經濟效益持續走好,不少企業可以說是突飛猛進。于是輿論發生了變化,企業的社會責任的話題,從初顯端倪到逐成熱門,且標準漸高。這是對企業贏利水平的回應,是激勵、更是壓力。
社會責任是全社會所有成員的責任,片面熱議企業的社會責任。容易造成社會責任命題誤導。社會是指由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人群。人群各有各的社會責任。政府有政府的社會責任,企業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公務員、員工、農民也都有各自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且,自己的責任只有自己才能承擔,不允許、也不可能轉嫁他人。正如一張桌子,至少要有三條腿才能站穩,缺了哪條腿或片面強調哪條腿都是站不穩的。目前,這種片面熱議企業的社會責任,容易有意無意地把社會責任的視線集中于企業,而忽略了政府等機構和其他社會成員,對社會應履行的別人不能替代的責任。
企業理應履行其應盡的社會責任。且要分清主次輕重。企業是從事經濟活動的部門,通過對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經營,生產出市場需求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吸納社會成員就業,并為其支付報酬;購買上游企業或政府、其他社會部門提供的產品(物資)或服務。并為其繳付貨款或稅收;利用股東股份或銀行貸款,并為其支付紅利或利息;把產品或服務推銷給消費者,并回收貨幣。如此等等,通過雙方簽署合約,來約束、運作。所以說,如果談企業的責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責任,就是履行合約。當然,公益活動、慈善事業等,也是企業責無旁貸的責任。但企業總要先把最應該履行的責任履行到位,有余力再談其他。也就是說,履行社會責任要有一定順序。試想,一個企業如果員工工資不能逐年增加、銀行利息不能及時償還、稅收不能如數繳納、貨款不能如期支付,卻捐款不少、公益不落,豈能說是在盡責、行善。對員工、貨主、政府、銀行、股東、消費者。兌現在合約中作出的各種承諾,這才是企業首要的社會責任。不能兌現如上責任。卻去大把撒錢、花天酒地,不僅要遭受道德譴責,而且還要承擔違約的法律責任。
對有能力履行更多社會責任的企業,輿論一定要給予更多鼓勵。工資連著員工家庭,稅收連著各級政府。利息連著銀行儲戶,貨款連著上游企業。企業不履約。要連累許多無辜;企業認真履約,才有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穩定進步。近年來,我們許多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完成首要社會責任前提下,又為社會作了許多貢獻。我們要倡導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推崇企業家這種普濟天下的善舉。這里再多說兩句的是,要注意把企業責任與企業家責任區分開來。中國的企業,除私人獨資公司之外,多多少少都是“公”的。企業與企業家要分開,企業家捐款要以其個人在公司里的權益來行善,絕不可拿公司資源去沽名釣譽。曾有輿論批評國企在捐款上表現“欠佳”。我說,首先,不可籠而統之,各企業經營狀況畢竟不同:其次,在一定意義上,這倒是一種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進步表現。這比有的國企老總把企業的錢財大把捐出,去博取個人名譽和社會地位要高尚、負責得多。談責任包括社會責任,總有個與權利相對應的概念。責權利,還是要清楚、準確為上。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