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高揚敏
摘要:后發優勢對經濟增長具有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傳統后發優勢理論著重強調了后發優勢的直接作用,忽視了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從理論和實踐角度來看,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需要通過其他條件的有效配合,才能被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特別是合理有效的產業政策,來支持和配合后發優勢間接作用的發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
關鍵詞:后發優勢;間接作用;產業升級;經濟增長;產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F06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5-0003-03
當今世界各國被劃分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三類,劃分的依據主要是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來說,前者相對于后者為先進國家,后者相對于前者為后進國家。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可以發現,它實際上是一部后進國家不斷追趕先進國家的“追趕史”。20世紀60年代后逐漸興起的后發優勢理論為后進國家追趕先進國家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并且后來的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等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又從實踐角度證明了該理論正確性。然而,目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至今仍然很緩慢,甚至很多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呈不斷拉大之勢,這似乎又證明后發優勢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成立。
一、經濟增長的動因
經濟發展的內涵豐富,涉及到社會、經濟、環保等各方面內容,準確地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需要通過各種不同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其中,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其水平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和研究機構都主要通過經濟增長速度來衡量和比較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由于本文僅僅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因此,本文僅僅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及其決定因素。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從技術層面來說,主要取決于三方面條件: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具體來說,一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不斷投入生產要素的總量,帶來產出的持續增加,即經濟增長;二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促使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間重新配置,進而帶來產出的持續增加,即經濟增長;三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技術創新,使得經濟總產出在生產要素投入量不變的情況下同樣會增加,即經濟增長。因此,根據林毅夫的觀點,任何國家要實現經濟的增長,都必須從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這三方面來考慮。
根據傳統的后發優勢理論的觀點,發展中國家雖然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但它具有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后發優勢。只要發達國家充分發揮自身的后發優勢就可以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趕超發達國家。那么,什么叫后發優勢?后發優勢如何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該理論觀點與林毅夫等經濟學家關于經濟增長的理論觀點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本文將在后面做詳細論述。
二、簡評后發優勢理論的研究現狀
自從美國經濟學家格申克龍(Gerehenkron)于1962年創立了后發優勢論后,對后發優勢的研究從未間斷。各國的經濟學家和學者都先后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出了許多不同的有意義的理論成果。本文認為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后發優勢論的創立階段。代表人物是格申克龍、列維和阿莫拉諾維茨等,他們是在19世紀德國、意大利和俄國等歐美國家現代化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第二個階段是后發優勢論的深化階段。代表人物希爾曼、南亮進、金泳鎬等,他們是在20世紀拉美、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實踐基礎上進行的研究。第三個階段是后發優勢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的階段。目前,這一階段正在進行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國內的林毅夫、郭熙保等,他們主要是以中國、印度等新興的發展中大國的經濟發展為研究基礎。
雖然后發優勢一直是理論界的研究熱點,且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嚴密的理論體系,學術界也還沒有對后發優勢形成一個全面的并被學術界公認的概念。林毅夫認為:“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可以利用這些差距,通過引進技術的方式來加速技術變遷,從而使經濟發展得更快。這就是所謂‘后發優勢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林毅夫看來,技術是后發優勢中的主要內容。郭熙保認為:“從發展的技術角度來考慮,后發優勢應該包括資本、勞動、技術、制度和結構五方面。”在郭熙保看來,后發優勢具有多維性,它不僅包括技術,還包括資本、人力、制度和結構;而且郭熙保還將后發優勢界定為“后發國家地位所致的特殊益處,這一益處先發國家沒有、后發國家也不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出來,而完全是與其經濟的相對落后性共生的,是來自于落后本身的優勢。”
綜合上述,后發優勢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技術、資本、勞動、結構和制度等五個方面。再結合前面關于林毅夫等經濟學家關于經濟增長動因的分析,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的三個條件——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等方面,都具有后發優勢。據此推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自然而然地應該比發達國家發展更快。然而,現實情況并非如此,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十分緩慢,甚至有些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呈現不斷拉大的趨勢。因此,后發優勢理論似乎并不能成立。
本文認為,并非是后發優勢理論不成立。因為根據傳統的后發優勢理論觀點,后發優勢會通過技術、資本、勞動、結構和制度等五個方面直接地作用于經濟增長。然而,本文經過仔細研究發現,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所包含的五個方面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并不僅僅是直接作用于經濟增長,而且還間接地作用于經濟增長。一般來說,間接作用就必然需要很多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更好地被發揮出來。如果不具備其他條件的有效配合,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就很難被充分發揮出來,進而制約了后發優勢對經濟增長的整體作用的發揮。
三、后發優勢對經濟增長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1、后發優勢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的概念
后發優勢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比較豐富,勞動要素價格自然就比較低,可以通過大量投入來增加產出;第二,發展中國家雖然技術相對落后,但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成功率來推動技術變遷,進而增加產出;第三,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降低升級過程中的成本,進而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增加產出。因此,林毅夫等經濟學家關于經濟增長的三個條件——生產要素、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在發展中國家都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且這種優勢都是直接地增加產出,促進經濟增長。
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是指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資本、勞
動和制度上的后發優勢會首先推動該國產業結構升級,然后,產業結構升級叉會促進該國經濟增長;簡單地說,就是指技術、資本、勞動和制度通過結構這個中介而間接地作用于經濟增長。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該國在技術、資本、勞動和制度上的后發優勢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從而間接地促進該國經濟增長。
2、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的具體表現
根據后發優勢間接作用的概念,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是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來間接的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產業結構升級的概念。產業結構升級,也稱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結構高級化,一般簡稱產業升級,是指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或者說是產業結構由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發展的過程。從產業附加值角度看,產業結構的發展是向著附加價值更大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越來越占優勢地位的方向發展。因此,產業升級必然伴隨著產出增加,即短期內就會促進經濟增長。另外,必須注意,產業升級有別于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即產業升級),產業結構合理化雖然從長期來看會促進經濟增長,但是,短期內并不一定會帶來經濟的增長。
下面就看看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在技術、資本、勞動和制度四個方面的具體表現。
(1)資本上的后發優勢和間接作用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資本相對豐富,而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相對稀缺。根據資本報酬遞減規律可知,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收益率要高于發達國家。如果國際資本是自由流動的,或者說發展中國家實行對外開放,那么資本將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動,有助于推動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當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促使該國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漸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方向升級,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充分發揮資本的后發優勢來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進而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
(2)技術上的后發優勢和間接作用
關于技術方面的后發優勢,學術界研究的比較多。其中,林毅夫的研究最為透徹,他從成本與收益角度進行論證,認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技術模仿或技術引進,以較低的成本和較高的成功率實現技術變遷,促進經濟增長。本文認為,在這里,林毅夫主要論證了后發優勢的直接作用;其實,技術模仿或技術引進有利于該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進而有利于推動該國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為主逐漸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方向轉變,而產業結構升級又促進了經濟增長。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充分發揮技術上的后發優勢來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進而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
(3)人力上的后發優勢和間接作用
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這種優勢既是比較優勢,又是后發優勢。比較優勢是指發展中國家相對發達國家具有勞動力成本上的比較優勢,可以發展本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然后通過國際貿易從發達國家購買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實現雙方共贏。而人力上的后發優勢是指,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低廉,首先吸引了很多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進入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例如,我國目前之所以被稱為全球制造中心,就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價格便宜;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的進人也必然會伴隨著先進技術、管理知識和理念的進入,如他們為了使企業正常運作必須對員工進行各種培訓,包括技能培訓及管理知識和理念培訓等,有利于提高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的綜合素質,這就必然為發展中國家創造了人力資本。勞動力素質的不斷提高,有利于高級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是說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方向轉變。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充分發揮人力上的后發優勢來推動該國產業結構升級,進而間接地促進該國經濟增長。
(4)制度上的后發優勢和間接作用
歷史經驗證明:一種有效制度的形成,是一個需要支付高額代價的不斷試錯的過程,經過反復、動蕩、危機乃至戰爭等才能形成。但是,制度是一種公共產品,一旦這種制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來者就可以避免這種試錯的高額代價,通過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創新,節約經濟發展的創新成本和時間成本,以相對較小的社會成本和代價取得相對較大的發展收益。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制度方面的后發優勢是指發展中國家學習、效仿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制度和管理經驗,并經本土化改造所產生的效率和益處。
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當中,通過學習先進國家在經過實踐檢驗后形成的優秀的制度,可以減少該國在制度安排和創新過程當中所需要的時間和社會成本,有利于產業結構更快更好地升級,進而促進該國經濟穩定快速增長。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充分發揮制度上的后發優勢來推動該國產業結構更好更快地升級,進而間接地促進該國經濟增長。
綜上所述,可知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其在資本、技術、人力、制度和結構方面的后發優勢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實現經濟的快速平穩增長。
3、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需要產業政策的配合
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需要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如果缺少相應條件的配合,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自然會大打折扣。因此,雖然發展中國家本身具有后發優勢,但很多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創造一定的條件來支持后發優勢,致使經濟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例如,目前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很慢,甚至有很多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呈不斷拉大的趨勢。
當然,如果具備相應條件的有效配合,那么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就會被充分地發揮出來。例如,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特別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國家或地區,雖然起初經濟落后,但已經接近或者成為發達國家。仔細分析這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可以發現,它們在發展過程中都采取了一種有別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且十分有效的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就是指政府部門專門為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而制定的經濟政策,它與產業結構升級有著密切關系;合理有效的產業政策會促進經濟增長,反之,會阻礙經濟增長。
因此,本文認為,產業政策就是發展中國家后發優勢間接作用充分發揮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配合條件之一。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根據傳統的后發優勢理論的觀點,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具有多維性,包括資本、勞動、技術、制度和結構等五個方面,而且都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本文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具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傳導方式,即可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而傳統的后發優勢理論著重強調了直接作用,忽視了間接作用。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需要其他條件的有效配合,才能充分發揮,但現實中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通常不具備這些配合條件,致使很多具有后發優勢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長期處于緩慢水平。
因此,本文建議,發展中國家應該充分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特別是合理有效的產業政策,來配合和支持其自身所具有的后發優勢的間接作用的發揮,從而更好地促進該國經濟增長。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