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衛
摘要:在改革開放中,我們斷然拋棄種種錯誤,邁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我們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保證了社會主義堅持正確方向;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探索和創新,從而全面發展了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切實地壯大了社會主義、發展了社會主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理論思考
中圖分類號:F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5-0205-02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在改革開放已經勝利實施30周年之際,怎樣認識、理解和總結改革開放發展了社會主義這一科學論斷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理論思考。
一、在改革開放中,通過深刻反思和科學總結以往搞社會主義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并斷然拋棄種種錯誤,從而使我們邁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這是以特殊形式發展了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個時期,由于受“左”的思潮和計劃經濟體制束縛,我們習慣于從本本主義、教條主義框框出發,不考慮國情、黨情、世情,往往離開社會生產力去抽象地談社會主義、干社會主義。其表現如: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推行“一大二公三純”;在指導思想上,搞“政治掛帥”、“以階級斗爭為綱”;在發展方式上,照搬蘇聯模式,不顧自己的實際;在收入分配上,“吃大鍋飯”、實行平均主義……而且長期誤認為,這就是社會主義,這樣干就是搞社會主義。對此,黨內有不少同志包括高級領導人持有不同看法,甚至連毛澤東同志有時也察覺到出了問題,但在當時形勢和體制下,這些錯誤認識和行為卻無法得到徹底糾正,以至于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留下許多沉痛的教訓。正是在改革開放中,我們才有了回顧歷史、反思過去的難得機遇,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中國首要的根本的問題,對過去搞社會主義的正反兩方面經驗進行了深刻反思和總結,從而得到了正確答案,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是大家知道,歷史也常證明:一個人、一個政黨能夠認識錯誤固然重要,而更重要也最困難的是能不能與錯誤決裂,堅決改正錯誤。因為這樣做需要廣闊的胸懷、高超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氣。如前所述,過去我們對錯誤不是沒有一點察覺,但就是缺乏深刻的反省和勇敢的決斷,所以反倒使錯誤愈演愈烈,最后搞出了一個“文化大革命”。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黨緊抓歷史機遇,以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廣闊胸懷,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可貴精神,以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政治勇氣,以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戰略眼光,對建國以來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了認真梳理和反思,得出了科學結論,從而擯棄了過去對社會主義的種種錯誤認識和做法。只有丟掉“包袱”、告別過去,才能輕裝上陣、開拓未來,從此我們走上了一條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在哲學上有一條重要定律,就是否定之否定定律,它告訴人們,能夠科學地認識過去、總結過去,尤其是能夠果斷地放棄錯誤和修正錯誤,才有獲得成功的希望。這種必要的否定也是一種進步、一種發展,而且這種進步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講更是難能可貴。所以講改革開放發展了社會主義,應該把它作為重要的、帶有基礎性和前提性的一條來講。
二、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黨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保證了社會主義堅持正確方向
搞社會主義,必須有一條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因為由于思想路線和理論指導出現問題而導致社會主義挫折乃至失敗的教訓十分深刻,我們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歷歷在目。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黨認識到要想勝利地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于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探索,形成了鄧小平理論。接著,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進行探索,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接著,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進行探索,形成了科學發展觀。如今,我們黨已經以上述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為主要內容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正確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因此,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當然也就是對社會主義的創新和發展。
三、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探索和創新,取得了許多新認識,積累了許多新經驗,掌握了許多新規律,從而全面發展了社會主義
除上述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中反思過去、正本清源、擯棄錯誤和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之外,還對有關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并取得了許多新成果。比如,制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不動搖;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把它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來抓;尊重農民首創精神,首先在農村發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適時而穩妥地進行國企改革、城市改革,又逐步擴大到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將市場機制與社會主義制度有機結合,深化經濟改革,同時推進政治改革;果斷決定加入WTO,與經濟全球化接軌,充分吸納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重視東、中、西部地區合理布局,推動區域經濟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齊抓并進,全面發展,以及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等。正是在改革開放中,我們經過艱辛的探索,大膽試、大膽闖,所以取得了許多新認識,積累了許多新經驗,擁有了許多新體會,也掌握了許多新規律,從而對社會主義的特征、本質、實現方式、發展規律、內外環境等有了更科學的理解和把握,對正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也有了更充分的信心和能力。
四、中國近3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雄辯地向世人證明:正是改革開放,切切實實地壯大了社會主義、發展了社會主義
無論是同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狀況比,還是同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易幟變色后的今天比;無論是同我們30年前的情況比,還是同當代較發達的國家比,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進步巨大,成就輝煌。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實,是連西方反華反共頑固分子也不得不面對的客觀存在。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
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就是對改革開放30年成就的高度概括。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之路我們選對了、走對了,改革開放切切實實地發展了中國、發展了社會主義。這里請注意:過去我們一直使用“建設”社會主義的提法,十七大上我們新使用了“發展”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兩字之差,仔細解析,卻透出一種新意:“建設”固然也包含著“發展”的意思,但它卻涵蓋不了“發展”;“發展”的內涵要比“建設”豐富而深刻得多。“建設”更多地體現在“量”的增加和積累上,難以反映出時代特征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發展社會主義”則不僅表明了“量”的變化,而且突出了“質”的提升;不僅肯定了社會主義過去已有的成就,而且更加注重它在新時期的創新成果;它強調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協調和齊抓并進,更加重視追求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總之,“發展社會主義”的提法表明,我們已經在改革開放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因此,可以自豪地說,如今,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于“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這些有關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既有實踐經驗、成功范例來回答它、驗證它,又能從理論淵源、理性高度來概括它、升華它,所以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已經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大大向前推進了社會主義、發展了社會主義。令人欣喜的是,不久前我們黨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解決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三農問題擺上更重要的日程,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三農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必定會“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不竭源泉”。相信隨著農村新一輪改革高潮的興起和深化,社會主義一定會上新臺階,得到更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發展了社會主義是一個論述精辟而內涵豐富的理論命題,為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好地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我們應該更加深入地學習研究這一命題。
責任編輯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