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坤
摘要:從居民主觀生活質量視角看,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生態環境不盡人意、社會公平欠缺等不利于幸福感提升的因素。探尋有利于幸福感提升的經濟發展路徑:轉變“政治集權下的經濟分權”的政治結構,克服關系型社會對市場公平交易的影響,建設生態文明的經濟發展道路。
關鍵詞:主觀生活質量;幸福感;滿意度;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IX(2009)05-0250-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1978-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7%,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伴隨著這些成就,也引發和促進了國內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統計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對生活質量問題的關注和探索。形成了一個既關系到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目標,也關系到廣大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水平和幸福狀況的重要研究領域。
一、主觀生活質量的豐富內涵
我國生活質量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對社會指標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學家林南教授與國內學者合作進行的兩項生活質量研究,又將西方、特別是美國生活質量研究中那種關注人們對生活狀況的主觀評價、關注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的傳統引入國內,形成了兩種不同視角、不同內涵的生活質量研究方向——客觀生活質量研究與主觀生活質量研究。值得提及的是,“主觀生活質量”與“客觀生活質量”的概念更多是在國內生活質量研究領域中使用。國外“生活質量”的概念在內涵上,主要對應于國內“主觀生活質量”的概念,即指的是人們對自身生活條件和狀況的評價。對它的測量指標也主要是處于“認知”層面的“生活滿意度”的測量。而國外對應于國內“客觀生活質量”意義的“生活質量”概念,則早已演變成“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的內容,逐漸成為人類發展研究領域的一種指標了。
所謂幸福感,又可以稱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是人們對生活幸福程度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具有整體性、主觀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點。美國研究幸福感的著名心理學家E.Diener指出:“作為心理學的專門術語,主觀幸福感專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薄癝WB由三個不同維度組成: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是SWB的關鍵指標,作為認知因素,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標準,是獨立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另一個因素?!边@樣,按E.Diener的定義,幸福感(SWB)中包含了生活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是幸福感的測量指標。因此。要真正全面地研究人們的主觀生活質量,應該同時包括這二者的內容。
在幸福感議題中,幸福感影響要素研究是最核心的問題,科學的測度國民幸福是當前多學科學術領域共同關注與探討的重要課題。在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話語背景之下,通過這種以人為中心的生活質量研究去獲得反映人們主觀感受和評價的主觀性指標,不但可以不斷改善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同時也可以引導和促進人們的這種主觀感受和評價朝著積極的、滿意的方向發展。
二、從主觀生活質量視角觀察我國經濟發展
幸福感影響因素固然很多,但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總有一些關鍵性因素對國民幸福感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從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來看,影響國民幸福感的關鍵問題主要有經濟收入、生態環境、社會公平等。本文將主要從以下幾個問題切入,觀察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對于經濟收入與國民幸福感,有的學者將其歸納為“倒u”型關系。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萊恩在他在著作《市場民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一書中對此做出的解釋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點,都會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會逐漸呈遞減態勢。
其實,萊恩的這種觀點是對現代化國家中出現的在經濟增長、收入提高的同時國民幸福感下降的社會現象的闡述;是對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工具理性以及在現代化國家中出現的酗酒、離婚、抑郁、精神失常、自殺、犯罪等社會問題的剖析;是對現代化國家以及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國家的一種警示。但是,萊恩的觀點并不是對上述問題的解答。如果按萊恩的邏輯推理,就會得出收入增加會導致幸福感降低的結論。這顯然是讓我們思想混亂的一個答案,這使得全世界每個國家致力于增加國民財富的發展目標變得失去了意義。
事實上,“布登勃洛克動力”的缺失才是導致“幸福陷阱”的真正原因。使國民幸福感下降,出現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和自我放縱主義等社會問題的真兇并不是國家經濟的增長以及國民收入的提高。關鍵是人們在達到了經濟增長、收入提高的奮斗目標之后失去了新的奮斗目標,從而才陷入了迷茫的痛苦之中。
2007年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在全國五個城市進行了城市居民生態需求調查,調查顯示:在城市居民理想的人居環境中,最主要的元素是清新的空氣,其次是街道、小區綠樹成蔭、綠意盎然的空間,第三是充足、清潔的水源;城市居民最可望親近的自然環境是森林、草地;節假日休閑最向往的去處是森林公園和郊外農村田園。中國,工業現代化的環境壓力、生態現代化的環保需要,更是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雙重挑戰。從我國的發展實際來看,我國在生態現代化的道路上還將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幾組數字中找出答案。
目前,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的最大相對差距比中,自然資源消耗占GNI(國民總收入)比例等3個指標超過100倍,淡水生產率等5個指標超過50倍,工業廢物密度等4個指標超過10倍,農業化肥密度等11個指標超過2倍。同樣,中國農牧業造成的生態退化也較之發達國家要嚴重得多。
2007年初,《國際先驅導報》與新浪網就“2007年中國最缺少什么?”進行了聯合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8.9%的人認為“最缺少社會的公平公正”。究其實質,出現這種結果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產生的收入差距過大對結果公平的影響與沖擊,已使社會公平問題尤其是分配公平問題成為當前影響人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在努力地尋找著刺激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和保障大眾公平的福利機制之間的平衡點。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勞動生產率,就要進行一些刺激生產的改革,就要裁員、拉開差距,利用獎勵、高收入等方式激發勞動積極性,這就不可避免會引起貧富差距問題。而強調社會公平,鼓勵全社會都關注弱勢群體,降低失業率、提高收入、提供健全的社會保障,又會使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下降,使經濟發展的經濟動力減弱。
三、基于人民幸福感、滿意度之上的經濟發展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面臨的新問題提出的重大戰略。對此,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實際,實現如下轉變是可行的。
首先,在政治結構方面,轉變“政治集權下的經濟分權”的國家治理結構。20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對地方官員實行了績效考核制、任期制和異地交流制。然而,由于績效考核主要是基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這在激勵地方官員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使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趨于短期化,一些有利于長期發展的目標被淡化甚至放棄;任期制和異地交流制在避免了地方政府本地主義傾向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發展目標短期化。“風險社會”理論認為,單一貨幣化的生存世界直接影響和關聯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經濟理性擴張、工具理性橫行、發展理性片面、公共理性缺失、價值理性錯位使人們追求生活意義的扁平化、數字化和單一化,把人生的消費和積累作為唯一至上的終極追求目標,整個社會終將呈現出一種極端化趨勢。因此,在經濟發展水平日益提高,人們越發強調適度均等的公共服務享有的時候,中國的財政分權制度也應該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而作出調整,改革目前財政分權體制下的“增長至上”的激勵機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實現從“管理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其次,在社會結構方面,克服關系型社會對平等市場交易的束縛。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比較注重家庭和親緣關系,這也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始終處于關系型社會之中。但這也會使資源在配置過程中容易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當私人關系與公共權力相結臺時,更易滋生腐敗和失公問題。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