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摘 要】我國的民族民間舞曾經是那么的燦爛輝煌,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民間舞從廣場進化到舞臺,雖仍占據著舞蹈領域的主要地位,但已經開始出現危機,本文就中國民間舞蹈內容上的發展和形式上發生了巨大的演變做了論述。
【關鍵詞】中國民族 民間舞 改良
在輝煌的中國文明歷史中,舞蹈作為物質文明的反映形式,以各種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較強的禮儀、風俗等慶典、娛樂活動為載體,延續了幾千年,乃至最終走出民間,邁進藝術殿堂,跨上舞臺。當我們的遠古祖先在茹毛飲血的年代里披著羊皮、操著牛尾,表演狩獵舞時,他們大概不會想到他們的后代竟喝著罐裝飲料,陶醉于激光閃爍、電聲蕩漾的劇場里,欣賞他們曾經表演過的狩獵舞。
曾幾何時,我國的民族民間舞是那么的燦爛輝煌,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觀眾好像反而越來越遠離民間舞了。每當電視里播放民間舞時人們常常要不耐煩地換臺;每當劇場里演出民間舞時臺下的觀眾卻寥寥無幾;甚至連中小學生都對學校文藝匯演時那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民間舞大搖其頭……這不能不令人對民間舞今后的發展產生憂慮。
縱觀其發展史,舞蹈自產生之日起,無論素材的來源或表現的形式,都源于當時當地的生產、生活等物質活動。比如說藏舞,其舞蹈風格、動作語匯的形成就受該民族農牧生活的深刻影響。舉個最典型的例子,藏族人背水習慣用木桶背在后背靠近腰部的地方,這就形成了塌腰前傾的體態,為了減輕重力的負擔,形成了膝蓋松弛 、屈膝顫動的動律,而負重在山路上行走又形成了同手同腳的“一順邊”的動態,這些帶有勞動印記的動態構成了藏族舞蹈基本動作那種獨特而又協調的美。再說蒙古族舞蹈,該舞蹈中的動作非常有特色,鷹和馬是常見的形象,人們以一種抽象而精煉的方式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他們的動態。如用肩的抖動來表現馬的奔跑,以手臂的波動來表現鷹的展翅。當然這些動作也體現出了游牧生活所留下的印記,因為沒有長期騎馬的經歷和對雄鷹的觀察是很難提煉出如此形象的動作的。這里已可見其地域性,民族性之端倪,更道出了民間舞蹈做為一種意識形態的一個本質特征——從來都是物質文明史中藝術化了的人民生活的必然反映。
再看中國民間舞蹈內容上的發展和形式上的演變。最初,勞動者為慶祝豐收而舞之蹈之,抒發其內心的喜悅心情,那時的舞蹈還處于自娛自樂或群娛群樂的原始狀態,所配合的節律也不過是敲打農具所發出的聲響。然而在當時社會發展條件下,這樣的舞蹈已經能夠滿足人們萌芽狀況下的審美需求。而隨著物質文明的日益發展,舞蹈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開始出現主題形成特色,講究服飾與音樂嫁接,也開始走出場院進入宮廷,成為一種內容比較豐滿、形式比較完整的專門供人欣賞的藝術種類,進而發展成為滿足更多人精神需求的舞臺表演性藝術。從這里不難看出民間舞蹈每發展一步,都是源于社會實踐和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其原動力都是人們審美欲望的不斷增長和審美層次的不斷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社會需要”是藝術的生命,尤其是舞蹈藝術產生及發展的本源,而這種“社會需要”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時代性特點。
以此觀照民間舞蹈,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時代性是其生存發展必須依賴和具備的一個根本特性。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都不是為了給古人或后人欣賞的,而是為所處時代活著的人服務的。因此可以說,在研究一種藝術的發展趨向時,對其所處時代的“社會需要”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說到舞蹈的“社會需要”,我們不得不提到符合現代人審美心理需求的現代舞。現代舞是20世紀初,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在現代派哲學和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下,產生于西方國家的一個新的舞種--現代派舞蹈,簡稱現代舞。盡管現代舞不是本文的主題,但對其簡單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對本文要討論話題的理解。
首先,對現代舞來說,一切事物都包含著舞蹈因素,世間萬物均可納入創作的選材范圍?,F代舞以豐富的感情和想象力及兒童般的天真去表現這些體裁,它勇于觸及那些看起來似乎不適合舞蹈表現的題材,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可見其可舞性。
其二,現代舞在編排時往往從內心感情出發,在情感支配下,從各種朦朧的動作片段中縷出舞蹈基本語匯,最后編成整個舞蹈,這是其即興性特點。
其三,現代舞表現的一切要比傳統舞更加抽象。一方面舞蹈動作、畫面等所表現的情緒及內容更加朦朧與抽象;另一方面,舞臺布景、道具等也更為寫意,服裝也大為簡化,以充分體現人體本身的美。
從現代舞的以上四個特點,我們可以認為,現代舞是以人體律動為載體,來表達現代人的經驗、體驗和感情的藝術形式,是一種個人內在經驗的外化和傳達,一種人體的徹底解放。這是物質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當前,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深入,這種世界性的沖擊波也影響到了我們中國的民間舞蹈 。
中國民間舞從廣場進化到舞臺,的確是一種質的發展,但這只是與過去的歷史相對而言??纯唇袢盏闹袊枧_,民間舞雖仍占據著舞蹈領域的主要地位,但已經開始出現危機。當它獨立出現于舞臺上、銀屏前時,觀眾中便出現離座現象,使得民間舞不得不常常依賴于其它藝術形式而茍存,陷入一種類“歌伴舞”等現象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是一個時期以來,民間舞或停留在展示風土人情,或拘泥于無主題的肢美的展示,或服從于簡單的、淺層次的唱喜歌的需要上。這種現象在一定時期內曾經滿足過人們的審美需要。而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所引起的觀念變化和人們文化層次、審美層次的提高,客觀上已經提出了民間舞蹈必須緊緊跟上時代步伐的要求,“翻版博物館”式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終將被摒棄。
那么中國民間舞究竟如何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生存發展的道路呢?
隨著西方現代舞的流入,我國的傳統舞蹈受到了沖擊。沖擊之下,有的盲目追隨,有的則斷然排斥,本人以為這樣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因為,每一種舞蹈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我們應善于借鑒其它舞種之長為我所用。例如,從前面我們對現代舞的簡介,可以看出,現代舞長于表現人的內心情感,舞蹈有較強的的啟迪性,能夠創造比較抽象、令人產生充分聯想的氛圍。這些正是現代人渴望得到的一種超越形式的、具有深刻內涵的思想美,而這又恰恰是民間舞蹈所不及的。民間舞強調的往往更多的是技巧、形式等表層現象的展示。如果能夠借鑒現代舞甚至芭蕾等舞種之長為我所用,那豈不是一種極好的改良。所謂改良,還不僅僅是停留在以上所述的“軟件”(指現代舞的思想性方面)上,還包括對現代舞、芭蕾等在結構方式、舞蹈語匯、肢體訓練甚至服飾、道具的運用等方面的借鑒。
當然,我們所談的借鑒與改良,并不是說要全盤否定民間舞蹈之本體而強調完全“外化”。前面提到的時代性故然必要,但還必須注意到,不論哪個時代的人,其審美意識都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點。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國,我們的文化有著自己的優良傳統和特色,并且由于歷史傳統、社會制度和人文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和審美理想的差異,這就決定了借鑒和改良必須符合中國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否則將會導致作品與觀眾的觀賞情趣及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產生錯位、 疏離和隔閡,那么觀眾就會因看不懂舞蹈節目而興趣索然,不知做如何理解才好。這就勢必使民間舞失去藝術存在的根基。
中國民間舞起源于民間,如今做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形式又反過來服務于民間。無論從舞蹈本身生存發展的需要,還是從市場的需求來看,都需要在牢牢把握其民族性、地域性甚至其商品性的同時,抓住其時代性。社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然而它并非藝術本身。在將生活升華為藝術的時候,切莫忘記“產品”是否能適銷對路,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我們的中國民間舞同樣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綜上所述,中國民間舞今后的發展方向就很清楚了,那即是:以民間舞之原有素材、民族性極強的內涵為基礎,借鑒他人之長,以現代意識為編舞者之指導思想,走出一條民族內容“洋包裝”的發展路子。
參考文獻:
[1]雪天,心天.舞蹈欣賞.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2]金元浦.音樂舞蹈戲劇藝術鑒賞.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4]黃明珠.中國舞蹈藝術鑒賞指南.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薛天.舞蹈編導知識.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6]凌繼堯,張燕.美學與藝術鑒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金秋.舞蹈欣賞.高等教育出版社.